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3 空间布局特征

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大规模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董贺轩和卢济威,2009;杨建军和朱焕彬,2012)。这种扩张性的特征也符合了现代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变趋势,尤其是大中型商业设施的郊区化过程对城市人口的分布及流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从商业中心等级结构看,商业综合体的分布也体现出相应的多中心性、等级性和发散性。一般而言,主城区的商业综合体数量往往不止一个,并且等级并列最高,而副城市组团的商业综合体商业等级则相对较低,辐射或者服务范围也相对较小。

从商业综合体的主要分布结点来看,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平面式开发不同,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和土地资源限制,城市中心、新兴城区和交通枢纽往往成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分布重点,尤其是新兴城区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已成为新增商业综合体的热点区域(姜涌等,2015)。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二、三线城市虽然商业综合体开发起步晚于一线城市,但已成为近年来综合体开发热潮的主要驱动力,发展趋势较为明显。研究表明,商业综合体在国内二、三线城市郊区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与二、三线城市的新区扩张进程相对一致(黄杉等,2013);此外,随着二、三线城市地铁、轻轨的开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倾向于地铁上盖物业的开发,便利的轨道交通可以扩大综合体的辐射范围,与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的对接也成为众多商业项目招商宣传的重点(揭鸣浩和朱偲,2014)。对于城市规划而言,由于商业综合体规模较大,其布局确实需要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结合,尤其是与城市交通枢纽的衔接,这也能够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人流聚集和疏散作用(商佳玉,2008;李晓刚,2010;王桢栋和陈易,2011)。

参考文献:

[1]董贺轩,卢济威.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1):54-61.

[2]顾萌,韩文兵.二三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发展特征及规律——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华中建筑,2013(8):86-90.

[3]黄杉,武前波,崔万珍.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模式[J].经济地理,2013,33(4):1-8.

[4]江泓.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48-52.

[5]姜涌,邱可嘉,候新元,等.城市商业中心建筑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6]揭鸣浩,朱偲.城市综合体发展沿革与未来趋势[J].中外建筑,2014(10):41-43.

[7]李晓刚.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12):24-28. [8]林春辉.被误读的体验式商业[J].中国房地产,2017(23):48-49.

[9]龙固新.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马宗国.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途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6):14-16.

[11]商佳玉.都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2]苏观福.2017年合肥拟开购物中心30个:合肥宝能城、百大心悦城等[EB/OL].(2017-03-30)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0/8601.html.

[13]王桢栋.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4]王桢栋,陈易.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建筑综合体布局中的生态策略[J].住宅科技,2011,31(1):27-31.

[15]杨建军,朱焕彬.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空间影响效应——以杭州市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28(6):90-95.

[16]张东辉,周慧玲.混合土地使用思想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J].华中建筑,2012(12):30-32.

[17]张亮.“商业综合体”与城市环境的耦合关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9(9):1166-1168.

[18]张希,闫紫晴.商业综合体开发热中的冷思考[N].南京日报,2016-08-29.

[19]赵冠男.城市综合体发展源流概览[J].城市环境设计,2011(8):183-185.

[20]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2017杭州商业地产迎来爆发年,九大综合体将亮相[EB/OL].(2017-02-21)http://www.zjsm.org/html4928.htm.

[21]甄仕奇.当人气业态遭遇收益制衡——购物中心体验式业态的经营现状剖析[J].城市开发,2012(10):78-79.

[22]朱凌波.城市综合体分析[J].城市开发,2011,10(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