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墨菲和万斯的CBD理论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最早提出了中心商务区(CBD)的概念,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CBD被认为是城市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一般来说,CBD内社会经济活动以金融、贸易、零售、展览、会议、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为主,商业设施和人流高度密集,往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辐射的中枢。早期研究中,由于研究资料的缺失以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学者们对CBD的定义仍较为模糊,至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才根据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对CBD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由此推动了对于城市CBD的系统性研究。
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The peak land value intersection)是CBD最为显著的特征,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和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在此区域的用地被称为中心商务用地(许学强等,2009)。在对美国9个城市土地利用展开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墨菲和万斯进一步提出了界定CBD的定量化指标,即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 CBHI)和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 CBII),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计算结果,两位学者将CBHI>1, CBII>50%的区域界定为城市CBD。戴维斯(Davis)在墨菲和万斯研究的基础上对CBD展开了细分,提出了“硬核(Hardcore)”的概念,即CBHI >4, CBII >80%的区域,其余区域则为“核缘(Corefringe)”。该学者试图通过提高划分标准,将电影院、旅店、出版业以及政府机关等用地排除在硬核之外,从而识别真正的核心地区。
1955年,墨菲、万斯与爱泼斯坦(Epstein)合作,进一步探讨了CBD内部空间结构以及商业活动布局。研究认为,CBD内部由于交通等条件的不同,同样也存在地价的差异,这是造成区域内商业活动分化的根本原因。基于对多个城市CBD商业活动布局的调查分析,墨菲等将CBD进行了圈层式的划分:第一圈层为零售业集中区,以大型百货商场和高档购物商店为主,它们将围绕着地价峰值区分布;第二圈层式零售服务业,其底层为金融业、高层为办公机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第三圈层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层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如家具店、汽车修理厂、超级商场等需要大面积土地的商业活动(许学强等,2009)。当然,圈层式的布局是一种概念化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CBD内部商业活动的区位偏好,但对于城市空间异质性仍然考虑不足,现实分析除地价峰值区外,还需要考虑到交通线路、绿化、地形等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