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好爸爸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总会做出一些让家长匪夷所思,甚至是懊恼的行为。
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而父爱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爸爸,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跟上孩子的成长脚步,陪孩子一起长大。
1.成熟不是教出来的
一位收藏家受邀到某小学讲课,校长对他说:“学校有一个小记者团想采访您,您能不能屈尊配合一下?”收藏家答应了。小记者站起来,一本正经地问:“请问老先生,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收藏家听到如此熟悉的话,有些痛心,因为他觉得孩子说的分明是成年人的套话。不过,他没有说教,而是微笑着答道:“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案,都快哭了。
希望孩子早熟,是家庭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弊病。许多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聪明,特别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孩子常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做出拔苗助长的行为。
须知,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只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没有那个心智,你就不要用这个心智要求他。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着急,你应该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如果要教育孩子,则要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而如果孩子的心智发展没有到那一步,即便你的道理讲得再多,孩子也不能理解。
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教育孩子急不得,不要用你的急功近利之心,去毁灭孩子的童真。
有个孩子跟爸爸学了生肖属相。刚学习完,孩子就问旁边的邻居:“你属什么的啊?”邻居说:“你爸爸属什么呀?”孩子说:“我爸属羊啊。”邻居问:“羊下面是什么呀?”儿子说:“羊下面是腿啊。”邻居开玩笑说:“那我就属羊腿的呗。”
在边上听着孩子与邻居的有趣对话,爸爸大笑。他没有扫孩子的兴,当面去纠正错误。在孩子经历一番学习,体验到开心的时刻,对孩子泼冷水,容易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说教是必要的,但在不适当的时候,绝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
爸爸接儿子回家。到家后儿子关心地问:“爸爸,你累吗?我一点儿都不累。”爸爸哭笑不得道:“你来背我试试看?”如果一般的家长估计就要给孩子大讲特讲一番。那样的话,孩子的关心可能就会变成厌烦。而这位爸爸就这样开玩笑似的回了一句话,孩子就理解了爸爸的劳苦。
幼儿园的老师放学要求小朋友回家,把父母的姓名和电话写到纸条上带来。第二天一早,一个男孩很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看见我爸爸姓的那个刘,竟然和我的刘是一样的!”老师摸摸他的头:“好,宝贝,你真的很善于观察!”
记住,成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教出来,你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也没有必要总是长篇大论地进行说教。其实,你只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孩子很容易。
【好爸爸导航】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作为孩子成长见证者的爸爸,迫切需要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适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成人的架子,走进孩子神秘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在我们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最让我们感到懊恼的,也许就是孩子的对抗行为。我们有的时候会认为,孩子这样做分明就是有意与我们过不去。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孩子对你表现对抗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
两岁以前的孩子往往都很听话、很合作,这是因为这时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和外界有多大的区别。随着自主意识的发展,孩子对自己的小天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小脚丫一下地就想迈步行进。这就是自我走向独立的开始。当孩子高举着独立的旗帜,家庭的宁静也将被打破了。
孩子的行为似乎正在说:“我有自己的手脚,我有自己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懂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对此,我们完全没有足够的认识,可能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反感:明明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事实上,这个时候,即便我们不给孩子反抗的机会,孩子也会无所畏惧和毫不疲倦地创造机会来反抗我们,以表现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孩子只有在独立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自主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重要,它能够让孩子自信成长。在这种感受里,孩子好像在说:“为了发现自己,我必须蔑视你们。我一定要证实自己的真实存在。”
面对孩子如此自我的行动,我们或许会很困惑:“如果我接受了他的蔑视,那岂不是在教孩子不尊重人吗?”于是我们决定要干涉孩子的行为,希望让他赶紧学会尊重他人。然而事实上,孩子以后尊重他人的能力,首先来自于他目前自尊的能力。此时,孩子们首要的心理发展需求,便是形成自我意识。
有个家长给儿子播放结婚的录像,结果儿子一边看一边哭,然后说:“那里边怎么没有我呀,我要看有我的!”
听到孩子这样说,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孩子太自我了,要改正他这种自大的行为,免得以后失去谦虚的心。可是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将有可能导致孩子的自尊出现问题。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孩子需要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幼儿园午饭时间,有个小女孩对老师说:“老师,我讨厌吃香菇,可以剩下吗?”老师:“可以是可以,不过你看华华同学就是爱吃香菇,才长这么可爱的哦。是不是,华华同学?”叫华华的小女孩却不同意老师的说法,她很坚定地摇头,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是天生就这么可爱的。”
看看这个小故事,难道你不觉得孩子其实挺自信的吗?所以不要嫌弃孩子的自我表现,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好爸爸导航】
我们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培养另一个自己?很多爸爸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实,这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有权利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做爸爸的是不能复制贝多芬、达·芬奇、爱因斯坦的。
3.不要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存在感的发展占有优先的地位。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就不会理解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
格林太太就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她的孩子一口咬定:“不要冰淇淋!”格林太太便把他推开的碟子拿走,没想到小家伙又像杀猪似的尖叫起来。格林太太给弄糊涂了,不知道小家伙到底是什么意思,想了想,干脆决定不再把碟子还给他。
“他总是玩这种把戏,我绝不能把这个小东西惯坏。把冰淇淋还给他只会宠着他,让他与人作对。”格林太太如是说。
其实,那小孩的行为无可指责,他可不是在调皮捣乱。你得了解他的心态:此时他正忙着完成认识自我的工作,于是他会说“不要冰淇淋”,可实际上他的心里很想要冰淇淋。这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矛盾,他只是想要在自己的独立被承认之后,再得到冰淇淋。
由此可见,孩子们在独立意识发展过程中,心情是很复杂的。如果你不注意,很可能就会误会孩子。人要走向独立,就会吃苦头,你可以想象出他受到的挫伤。其实孩子真正想说的是:“妈妈,你给我再好的东西我也要拒绝,因为我的事儿,我说了算。”孩子会用“不要”来表达“我是独立的”的意思。
了解了孩子要做的事情,并不会使你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变得轻松些,但是,知道了他们对立的原因后,你会想法避免妨碍孩子成长的举动。至少你的心里会好过一点,毕竟他们的反抗并不是对人不尊重。
也许孩子的努力是笨拙而夸张的,是可笑的,但他的自主行为却应受到尊重。当孩子像一位小暴君,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说明一个小生命正在向自我意识迈出第一步。通常,孩子的最为激烈的对抗行为会发生在两岁的时候,有些专家将之称为“对抗期”。
有的家长已经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到了两岁左右,孩子突然变得令人厌烦。这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孩子正在完成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将这一时期称为“独立期”,可能对你会更有帮助。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自主意识发展需要独立的实践,你就要放弃所有的规矩,任由孩子乱来。孩子做出某些必要的行为时,你不要当场阻止,而应在不使孩子感到内疚的情况下,学会容忍孩子的对立情绪,同时把孩子的对立行为疏导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中来。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孩子认识自我而感到内疚,他就会断定:“虽然我独立了,但它却给我带来了麻烦,不如做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一来,他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好爸爸导航】
如果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权做主、无法选择,这样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因此,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出判断的问题,爸爸不妨把这个选择权交给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理解。
4.保护好孩子的自我意识
自我存在感的发展让孩子很讨厌别人的命令。对此,你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少用命令的口气。例如,要吃饭的时候,不要说“来吃饭吧”。因为直截了当地呼唤孩子,他不愿意接受。你可以装着做游戏的样子说:“来,伸开胳膊,咱们当大飞机,要飞去吃饭喽!你的飞机能发出多大的声音呀?”
又如晚上睡觉的时间到了,不要说“该上床了”。你可以这样说:“催眠曲时间到了,咱们像小兔子那样跳到摇篮里。我要一边跳一边扭鼻子,你呢?”如此使用一些简单的游戏,能使吃饭、睡觉等老套的活动变得具有吸引力。
另外要注意,要做某事时,最好提前告诉孩子,比如要吃饭的时候,便在饭前5分钟就要告诉他要吃饭了,这样能帮助他较快地变换活动。这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老是改变自己的活动,他们习惯于重复某件事情。如果你想要让他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就应当给他充裕的时间。
要是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需要收拾玩具的时候,说:“咱们看看能不能在这首歌结束时把玩具都收拾到箱子里去。”或者说:“来,咱们看看能不能快快地把玩具都放到床上。”你会发现孩子很有兴致。
如果你到附近的幼儿园去转转,多去几个,你就会发现那里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用游戏的方法,使孩子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这是最为常见的手法。
记住,积极的建议要比直接命令更容易让人接受。“现在咱们去用肥皂洗手吧?”这样说话所遇到的对抗行为,肯定要比“洗洗你的手去”要小得多。
这样的诱导办法既可以有效地消除孩子的对抗行为,又可以避免挫伤孩子发展自我独立意识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自主意识正在发展,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然而却不知道,这样强制性的训练实际效果并不好。孩子很快就会感到这种压力,并做好准备进行抵抗。
孩子们希望自己去探索,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不是被人干涉。你最好不要太多事,应该让孩子掌握主动权。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吃饭,可以让他自己去尝试,不必手把手去帮助他完成。
如果你总是掌握主动权,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孩子总是跟你过不去,要么他变得非常依赖,不愿意发展自我的独立能力。
干脆表明孩子说了算,这对维护你的心态平衡和孩子的自尊心都大有益处。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十分乐意合作,也就不会挫伤孩子的自我意识。
【好爸爸导航】
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当孩子的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了,自我成长的最大动力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做爸爸的应该顺应孩子发展的这种天性,积极引导孩子,他们自然就会越来越优秀。
5.孩子在独立过程中会焦虑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自己,他分辨不出外界和自我有何区别,所以对于身边的妈妈和爸爸,也会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等到他稍大一些,便会明白自我与外界的区别。慢慢地,他就会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孩子了解到了这样的事实:自己并不是和爸爸妈妈连在一起的,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爸爸妈妈是可以离开自己的。而且,经过观察和体验,他发现,确实有的时候看不见妈妈。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独立似乎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发现自我是独立的,开始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好玩,他们更多地会感到焦虑。这种感受就好像你一直穿着救生衣游泳,而且认为救生衣是自己的一部分,但你突然发现它是可以脱下来的,你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毕竟一直以来你都穿着它。
由于独立的需要和独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使得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孩子总是跟妈妈作对,可是妈妈一离开,他马上就大哭起来。这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当你了解孩子的心情,知道独立意识和焦虑情绪的存在,你就会明白这种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
蹒跚学步的小家伙们一方面渴望独立自主的行动,讨厌父母干涉自己的行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惧怕被抛弃,一旦照顾他的人不在身边,就会大哭大闹。这样的情况都是基于这样复杂的心情。
孩子的心灵特别敏感,也和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有关。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分离带来的焦虑,使得每个孩子都变得有些神经质。你会觉得这些小家伙们太不可理喻了,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不要责怪他,不要厌烦他,你要理解他。
基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孩子变得很不安稳。有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很麻烦,他们非要亮着照明灯,或要妈妈陪着。还有的孩子在晚上特别能吃、能闹,到了凌晨三点就醒了,然后想起来走走。
针对孩子闹腾的行为,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拥抱、抚摸、亲吻等。最好不要采取惩罚的措施,因为那样会加剧孩子内心的焦虑心情,让孩子觉得发展独立性并不值得,从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好爸爸导航】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独立促使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形成着自我。
6.懂得“占有”也是件好事
孩子表达自我独立性,通常会采取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占有。在成年人看来,这样的行为太过分了,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专横霸道的性格。其实,占有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
就好像说话之前,先要咿呀学语,在分享之前,总要先占有。只有占有了东西,才能进行分享,我们无法分享自己根本没有的东西。所以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感受占有,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孩子们才会开始与人分享东西。
根据调查,0~3岁的孩子有一半以上会主动与别人分享东西,虽然这样的情况只是短时间的。如果我们出手干涉孩子,强制要求孩子在体验占有的阶段去分享东西,很容易遭到孩子的排斥。
你会发现,越是强制要求孩子去分享,越是批评孩子的霸道行为,孩子就越是不肯分享,也就越来越霸道。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你根本不体谅孩子的心,你在否定他的独立成长。
让孩子体验占有,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这种体验时间长短不一,稍短的大概一两年就完成了,时间稍长的则需要四五年。在尊重孩子的占有体验下,逐渐引导他走向与人分享的道路,这才是恰当的教育。
对于孩子,你应有这样的意识:“我尊重你的独立,尊重你自己决定分什么和与谁分的权利。我会满足你自主的需求的。”当你有了这样的意识,并实实在在地给予孩子基本的尊重,孩子便会变得慷慨。没有尊重,孩子宁愿霸道地占有,也绝不会分享。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孩子体验占有的期间,让孩子逐渐走向分享呢?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比如在家里,一种玩具可以准备两套。这样的话,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玩具,同时,也可以将相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你没有两手准备,则可以通知来访的小朋友带一些玩具过来,然后双方交换玩具,这样孩子会觉得比较公平。客人到来之前,你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玩玩具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想与人分享玩具,你可以说:“小朋友要来玩了。如果你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那么现在你就应该藏起来。”
当然,这样的话可能效果不会太好。通常来说,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把自己藏好的玩具拿出来,在小朋友面前耍弄。喜欢显示自己的优越,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此,你不要反感,不要总是责备。
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不肯和别人分享,实属正常。不要总想着批评孩子不懂事,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占有需求。你可以这样其他的小朋友说:“他现在不想和别人一起玩卡车,可能过一会儿他就愿意了。”
承认孩子的占有体验,能给孩子分享的安全感,如果他不能占有自己的玩具,别人也不承认他对玩具的所有权,他又怎么会愿意去分享呢?
【好爸爸导航】
孩子的占有欲强代表他自我认同感提升,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个好现象。等过了这一阶段,当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认同以后,自然就会乐于主动与人分享。所以,做爸爸的不要过早要求孩子去“分享”。当你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7.孩子依恋大人,是好还是坏
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对父母的依恋会到达一个高峰。这时孩子的依恋具有特殊性:他们对于异性父母特别依恋,而可能排斥同性父母。这是性别意识成长带来的正常反应。通常来说,孩子到3岁时就知道自己的性别。在3到5岁的时候,他们就要根据异性父母的差异性,来辨别自我性别。
小里克在4岁以前,根本不在乎谁给自己洗澡、谁给自己讲故事、谁安顿自己睡觉。但到了4岁时,他发生了大变化,他突然什么事也不让爸爸给做了。早晨爸爸与妈妈吻别的时候,他会极力插到父母中间去。他说:“我要娶妈妈,把爸爸扔出去。”
小里克是不是出问题了?不是,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发展历程。如果你家里有小男孩,作为爸爸,你不要烦恼,更不必吃醋。孩子的这种反应到了6岁的时候,就会慢慢消逝。如果这种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处理得当,将为孩子在感情方面打下基础。
要是你对这一时期不了解,孩子就会自寻烦恼,或感到受了排斥。有些妈妈会因为突然受到女儿的排挤,而柔肠寸断;有些爸爸也可能会对儿子依恋自己的妻子,而感到反感。
对孩子的这种依恋需求,该怎么办呢?当小女孩宣布自己喜欢爸爸时,妈妈可以这样回答:“是的,孩子,爸爸是你最重要的人。知道吗,5岁的小姑娘差不多都最喜欢爸爸了。”这样的回答会让小女孩感到自己的表达被接受。她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同时也可以避免跟妈妈爆发激烈的对抗了。
然而有些家长不了解这样的情况,结果破坏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任太太就是这样的家长。几年来,她一直认为儿子和丈夫之间出了什么事儿。她认为儿子对爸爸粗鲁,不知感恩。于是她不停地对孩子说教,要儿子给爸爸打招呼,但是儿子对她的教诲完全听不进去,继续无视爸爸,甚至有时候还出言不逊。直到6岁,这男孩才开始喜欢爸爸。尽管如此,小男孩的心中充满了愧疚,这最终影响了他对自己的看法。
有的家长明白孩子的心情,却采取不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孩子情感受到伤害。有个妈妈说:“我故意和丈夫手拉手地坐在沙发上,逗我儿子。看他生气可真有意思。”如此挑逗孩子的感情,貌似无害,也许有趣,但是传达的是不尊重。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利。
记住,任何加重忌妒的行为,都只能导致孩子强调自我的软弱和无能。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最好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与妻子有长时间的表露感情的举动,免得加重孩子忌妒的情感。
另外要特别提醒一件事,异性父母对待孩子的依恋,要防止孩子看到自己的裸体。你可以对孩子说“爸爸想自己脱衣服”或“爸爸想一个人去卫生间”。如果孩子反抗,你应该理解这种真实的情绪,但你要坚持住。
在父母不全的家庭中,孩子对异性成年人依恋的需求成了问题。这种孩子常常会与一位特别热情和关心自己的邻居、朋友,或亲戚亲近。如果你家中的孩子缺少异性父母,你应该为孩子积极地寻找这样一个人。
【好爸爸导航】
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爸爸们确实因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的,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都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8.怎样看待孩子的争强好胜
对孩子的争强好胜,许多人都会伤脑筋,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争强好胜对于孩子来说,通常是件好事,可以让孩子更加上进。
通常,孩子争强好胜表明他的自我存在感的追求很强烈。
相反,若是孩子没有争强好胜的行为,反而要引起你的注意,因为这表明孩子缺乏存在感。
有个孩子好胜心特别强,常常和同学比赛。有一次,他和同学比谁说的名人多,他只知道列宁、安迪生、高尔基这几个人,所以他说了几个就想不出了,而同学显然知道的比他多很多。他很奇怪同学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名人,便去问那名同学,那名同学说都是看了书才知道的。
于是,一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他便开始看书了。看了一会儿,他又知道了拿破仑、华盛顿等人,他以为自己知道的名人已经很多了。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找到同学,要求继续比赛说名人。同学答应了。两人就开始了,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输了。他说:“看来我看的书还不够多。”自此,他每天都读书几个小时,有时还忘记了吃饭、睡觉。
过了两个礼拜,他就知道了许多许多的名人。他再次跑去与同学比赛,一连串说了几十个名人,有圣马丁、欧文、圣西门、卢梭,等等。
那个同学听得目瞪口呆。
在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促进他们去努力,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将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竞争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和后天的锻炼有关。你可以多让孩子参加比赛。比如,孩子起床的时候,你可以和他比赛叠被子、刷牙或洗脸。
如果有其他的孩子,那么竞赛的效果就会更好;如果没有其他的伙伴竞赛,那么你可以和孩子比一比。
你会发现,在竞赛的情形下,孩子们做事的时候会变得兴致高涨。
不过在运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回应孩子的表现。当孩子赢得比赛,你要不吝夸奖;当孩子输了比赛,你也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而应该告诉他:“你表现得很不错,下次再努力一些,就能得第一名了。”
平时只要通过一些很简单的游戏比赛,便可以让孩子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这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经常参与比赛活动的孩子,自信心会更强,他们更愿意参加各种活动。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
当孩子在某个地方取得成功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时,父母应该积极地夸奖他们,并适时地激励他参加其他竞赛项目。这时,孩子通常会欣然同意,并为之付出努力。
但并不是孩子的每次努力都会取得成绩,当孩子在竞赛中失利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出言讽刺或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前进的信心。
当孩子受到打击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用以往的成功激励他继续努力,让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下一次竞争中展现出他的能力。
【好爸爸导航】
孩子最富有自我表现的好胜心,当其自我表现、自我实现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增强他们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激情,生发进取的欲望。
9.爱孩子,就不要替孩子包办
6岁的小达上小学了。某天在家里,爸爸端来一些葡萄,问正在看电视的小达:“你吃葡萄吗?”
小达回头问:“葡萄有籽吗?”
“这个葡萄是有籽的。”
“那不吃了,太麻烦了。”小达摇头。
爸爸建议道:“葡萄很有营养的,对身体很有好处,还是吃点吧。”
小达歪着头,想了一会儿,道:“那就吃一点吧,爸爸,你能帮我剥皮吗?”
爸爸摇头道:“你自己动手,这种事情你可以做到,爸爸不能帮你。”小达点头:“那好吧。”
看他一个个地剥着葡萄的肉,爸爸提醒:“那些都洗得很干净,不需要剥皮的。”
“我知道,我只是摸摸,看籽在哪里。”小达说道。
爸爸提高声调:“摸什么籽?直接吃进去把籽吐出来就可以了。”
小达叫起来:“我就是在研究要怎么吃更好点。”
爸爸有些不耐烦:“研究什么呀?吃个葡萄而已。”
小达抗辩道:“你能不能不要管我,我就是研究一下怎么吃才更好,你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爸爸诧异:“什么感受?”
小达有些委屈地说道:“我就是想自己试试,你不要老是教我。”
爸爸有些不满:“你这孩子,我只是提醒你。”
小达说:“我知道,可是你也不要老是这样啊。这样我就觉得我好像心情不好,这就是感受了。”
爸爸恍然,点头表示赞同。
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好时机,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了。事实上,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以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很好的事情,所以,爱孩子,就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做事情的意识。孩子做事情时,要多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伸手包办、代替,同时,更不要对孩子的行动管束太多,而应尽量让他自己去琢磨。
哪怕是给予孩子一些指点,也要注意分寸,尽量少一点。总是在边上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会让孩子失去继续做事的兴趣。你的指点或批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动毫无价值,这样一来,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好爸爸导航】
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应该从小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他们找不出或者找出的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也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家长也一定要多加鼓励,让孩子充分体会人生中失败是必然的,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