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佳作品鉴:傅抱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傅抱石(1904—1965)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5年9月29日卒于南京。祖籍江西省新喻县(今新余市)北岗乡樟塘村,父母皆贫雇农,后流落南昌以补伞为业。原名长生,谱名中洲,字庆远,学名瑞麟。少时家贫,却天资聪慧早成。5岁(1908年)对绘画刻印产生兴趣。8岁(1911年)入私塾,开始自学刻印。9岁(1912年)得《康熙字典》一部,渐通篆法。12岁(1915年)时,跟随邻家刻字铺和裱画店的师傅学习刻字、裱画,为后来的艺术道路铺垫了最初的基石。后由街邻资助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小。1923年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艺术科,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得徐悲鸿之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攻读东方美术史及工艺、雕刻。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颇得好评。翌年7月回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时期,在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秘书。后定居于四川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执教。1942年9月在重庆举办壬午个人画展。1946年返迁南京。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傅抱石的艺术道路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30岁以前广泛师法古人,学习传统,尤其推崇石涛,乃至改名为抱石。在留学日本期间又研究了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杉放庵等人的绘画,使他在民族传统基础上学习、借鉴、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方法。(二)居四川八年,其创作发生飞跃,特别是金刚坡时期的绘画新变成就了傅抱石艺术上的第一个高峰。蜀中山川气势磅礴,变化奇谲,云烟迷蒙,孕育了他的艺术探索和创新。此时他作画多用皮纸,劲毫破笔散锋,别具一格,尤善画雨景。此时代表作有《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大涤草堂》以及忧国忧民的人物故事画《九歌》《琵琶行》《丽人行》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间三次远行,推动了创作的三变。1957年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时,用中国画形式画欧洲风光,此前尚属罕见。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的推荐,傅抱石与关山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特大型国画。画幅高五米半,宽九米,计有五十平方米,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的大作。该画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磅礴,表现了祖国河山的雄奇壮美,毛泽东亲笔为其题词。翌年秋,率江苏中国画写生团赴陕西、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做长达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激情迸发,思想变化,笔墨随之变化,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枣园春色》《西陵峡》《红岩村》《黄河清》《陕北风光》等作品。1961年夏又远游东北三省,北国风情使他纵情挥毫,画风更为豪放,共创作了一百余幅作品,体现了画家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主动追求的精神。其代表作有《天池飞瀑》《林海雪原》《镜泊飞泉》《啊,长白山》等。

傅抱石的绘画艺术把近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升到崭新高度,其画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地域“新金陵画派”产生和发展的旗帜性人物。他的人物画远溯六朝,造型高古雅逸,又能借古出新,把古典诗境推向新的境界。同时,傅抱石在美术史研究、篆刻、书法等诸多艺术领域都有杰出成就。所有这些,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在海内外得到广泛赞誉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