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五之煮
本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唐代末茶完整的煮饮程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花→分茶入碗→趁热饮茶。
陆羽对炙茶程序着墨甚多,从对烤炙好的茶要趁热用纸囊贮藏,使“精华之气无所散越”的要求来看,炙茶这一程序对将饮之茶有着焙香的作用。
对于煮茶所用燃料,陆羽论之甚详,要之以火力强劲,和不能损害茶味为重。最为要用者是炭,其次是用火力强劲的木材。因为炭火火力通彻,又没有火焰,没有火焰就不会有烟,就不会有烟气侵损茶味。而已经在烹饪过程中使用过,已经沾染了荤膻油腻气味的的炭材,以及有油脂的树木,与陈旧家具、工具的废弃木材等,看起来虽然不浪费,但都不可用于煮茶,因为这些材料都会污染茶水之味。
关于煮茶之水,陆羽认为山水、江水、井水,只要所取适宜,都为可用,而以山水为上。当然山水也有很多种,陆羽仔细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的山水情况,并指导如何取用。江水取离开人类活动远的地方的,这样人类活动不致沾染江水。井水要用使用多的井里的,这种井里的水能够保证常汲常新,流动鲜活。总之,只要是清洁流动的水皆可,而以甘美而清洌的泉水为最好。陆羽年轻时在家乡与贬官竟陵的崔国辅相与交游的三年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品茶论水,此后陆羽对于煮茶用水一直都非常重视,所到之处依然品茶评水。唐代张又新著《煎茶水记》时,记录了陆羽曾经将其所经历的天下宜茶之水品评等第列出二十种,成为中国南北大地“天下第×泉”的源头。重视饮茶用水成为此后茶人的一个传统。
陆羽对于煮水的论述,首开风气之先。他将水烧开沸腾分为三个程度,并将一沸之水形象地比喻为“鱼目”。从此,鱼目蟹眼成为后出茶书论煮水时的专用名词,更是特别成为诗文创作中的一个极为醒目的意象。陆羽认为对茶最适合的是在水达到二沸时加入末茶粉煮茶,三沸以上的水老,不可用来煮茶饮用。这一经验论断一直为人继承,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所区别者,是现在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手段,通过量化的分析,更为科学地证明陆羽的经验性论断。
陆羽关于茶汤表面沫饽的形象描绘,再次展示了他对茶的美好感受与热爱之情,也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他的文学才华。他的朋友权德舆曾经这样称赞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说明了陆羽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很大。
本章关于茶需趁热连饮,否则茶味就不好的经验,至今仍然正确。
本章“茶性俭,不宜广”的论述,与《一之源》所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相呼应。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191],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普教反出培[192],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注释】
[191]熛(biāo):迸飞的火焰。
[192]炮(páo):用火烘烤。培(lǒu):小山或小土堆。
【译文】
烤炙茶饼,注意不要在通风的余火上烤,因为风吹会使火苗迸飞飘忽不定像钻子,使茶饼各部分受热不均匀。烤茶时要夹着茶饼靠近火,常常翻动,等到茶饼表面被烤出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一样的突起时,然后离火五寸。等到卷曲突起的茶饼表面又舒展开来,再按先前的办法烤一次。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有香气为度;如果是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193],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194]。及就,则似无穰骨也[195]。炙之,则其节若倪倪[196],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197],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释】
[193]漆:涂漆。科:用同“颗”,颗粒。
[194]驻:停留,拿住。
[195]穰(ránɡ):泛指黍稷稻麦等植物的茎秆。
[196]倪倪:弱小的样子。
[197]越:飘散,散失。
【译文】
开始制茶的时候,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茶后乘热舂捣,叶子捣烂了,而芽头还存在。如果只用蛮力,用千斤重杵也无法将芽头捣烂。这就如同涂漆的圆珠子,轻而圆滑,力大之人反而拿不住它一样。捣好的茶叶好像一条茎梗也没有。这样的茶饼经过烤炙,就会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的茶饼要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却了再碾成末。上等的茶末,其碎屑如细米。下等的茶末,其碎屑如菱角状。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198]。其炭,曾经燔炙[199],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200]。膏木为柏、桂、桧也[201],败器谓杇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202],信哉。
【注释】
[198]枥(lì):同“栎”。山毛榉科,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黄褐色,雌雄同株。坚果卵圆形。幼叶可饲柞蚕。壳斗和树皮可提取栲胶。木材坚实,可做枕木和机械用材。因其木理斜曲,古代多作炭薪。古人常喻作不材之木。
[199]燔(fán):火烧,烤炙。
[200]膏木:有油脂的树木。
[201]桂:肉桂,樟科,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有三条叶脉。果实椭圆形,紫红色。树皮含挥发油,极香,可作香料或入药。桧(ɡuì):柏科,常绿乔木。茎直立,幼树的叶子像针,大树的叶子像鳞片,雌雄异株,春天开花。木材桃红色,有香味,细致坚实。寿命可长达数百年。
[202]劳薪之味:指用陈旧或其他不适宜的木柴烧煮而致使味道受影响的食物。典出《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荀勖(xù)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晋书》卷三九亦载有此事。
【译文】
烤茶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劲的木柴。如桑、槐、桐、枥之类的木柴。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木炭,以及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等之类、朽坏的木器如曾被涂抹以及破败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不适宜的木柴烧煮食物会有怪味,所谓劳薪之味,确实如此。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203],揖彼清流[204]。”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205];其瀑涌湍漱[206],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207],自火天至霜郊以前[208],或潜龙蓄毒于其间[209],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注释】
[203]岷方之注:岷江流淌的清水。
[204]揖(yì):同“挹”,汲取。
[205]乳泉:从石钟乳滴下的水,甘美而清冽的泉水。
[206]瀑(bào)涌湍(tuān)漱:山水汹涌翻腾冲击。瀑,水飞溅。湍,水势急而旋。
[207]澄:清澈而不流动。浸:泛指河泽湖泊。
[208]火天至霜郊:指公历六月至十月霜降以前的这段时间。火天,热天,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称。霜郊,疑为霜降之误。霜降,节气名。公历十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209]潜龙:潜居于水中的龙蛇,蓄毒于水内。实际应当是停滞不泄的积水积存有动植物腐败物,孳生了细菌和微生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一些有害人身的可溶性物质。
【译文】
煮茶用水,以山水为最好,其次是江河水,井水最差。如同《荈赋》所言:“水要汲取岷江流淌的清水。”山水,最好选取甘美的泉水、石池中缓慢流动的水;急流奔涌翻腾回旋的水不要饮用,长期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此外还有一些停蓄于山谷的水泽,水虽清澈,但不流动,从炎热的夏天到秋天霜降之前,也许有虫蛇潜伏其中,污染水质,要喝这种水,应先挖开缺口,让污秽有毒的水流走,使新的泉水涓涓而流,然后再汲取饮用。江河里的水,要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取,井水则要从经常汲用的井中汲取。
其沸如鱼目[210],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211],谓弃其啜余[212]。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而钟其一味乎[213]。上古暂反,下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䇲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214]。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215]。
【注释】
[210]鱼目:水初沸时水面出现的像鱼眼睛的小水泡。唐宋时代也有称为虾目、蟹眼。
[211]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估算水的多少调放适量的食盐。则,估算。
[212]弃其啜余:将尝过剩下的水倒掉。
[213]无乃(gàndǎn)而钟其一味乎:不是因为水中无味而只喜欢盐这一种味道啊。 ,无味。
[214]则:标准权衡器。此处指取茶用的茶则。
[215]华:精华,汤花,茶汤表面的浮沫。
【译文】
煮水时,当水沸腾冒出像鱼眼般的水泡,有轻微的响声,就是一沸。锅边缘四周的水泡像连珠般涌动时,称作二沸。当水像波浪般翻滚奔腾时,已经是三沸。三沸以上的水若继续煮,水就过老不宜饮用了。水刚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入适当的盐以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啜是品尝的意思,音市税反,又市悦反。切莫因为水无味而只喜欢盐这一种味道。音古暂反,音吐滥反,意为无味。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䇲在沸水中心转圈搅动,用则量取茶末从漩涡中心倒入。一会儿,锅中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倒入,减轻水的沸腾,以保养表面生成的汤花。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216]。《字书》并《本草》[217]:饽,茗沫也。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218];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219],又如菊英堕于俎之中[220]。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221]。《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222]”,有之。
【注释】
[216]饽(bō):茶汤表面上的浮沫。
[217]《字书》:当指其时已有的字典,如《说文》、《广韵》、《切韵》、《开元文字音义》等。
[218]回潭:回旋流动的潭水。曲渚(zhǔ):曲曲折折的洲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19]绿钱:苔藓的别称。
[220]菊英:菊花。不结果的花叫英,英是花的别名。(zūn):盛酒的器皿,与尊、樽、罇诸字同。俎(zǔ):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
[221]皤(pó)皤:白色。
[222]烨(yè):明亮,火盛,光辉灿烂。(fū):花的通名。
【译文】
将茶分盛到碗里喝时,要让沫饽均匀地舀分到每只碗里。《字书》并《本草》说:饽是茶沫,音蒲笏反。沫饽,就是茶汤的汤花。汤花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汤花,有的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漂然浮动;有的像回环的潭水、曲折的洲渚间新生的浮萍;有的则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茶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飘落杯碗之中。茶饽,是烹煮茶滓沸腾后茶汤表面形成的层层汤花茶沫,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汤花“明亮像积雪,灿烂如春花”,确实是这样。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223]。或留熟盂以贮之[224],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225]。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注释】
[223]蒯(kuǎi)通著《隽永》二十篇也:语出《汉书·蒯通传》,文曰:“(蒯)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蒯通,本名蒯彻,汉初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陈胜起义后,他劝说范阳令徐公归降陈胜部将武臣,后又劝说韩信取其地,背叛刘邦自立。汉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
[224]或留熟盂以贮之:将第一沸撇掉黑云母的水留一份在熟盂中待用。“盂”字底本及诸本皆脱,按“熟盂”为贮热水之专门器具,据以补之。
[225]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唐代一升约为今六百毫升,则一碗茶之量约为一百二十毫升。
【译文】
水刚煮开时,把水面上的水沫去掉,因为水沫上有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饮用的话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瓢水,味美味长,称为隽永,隽音徐县反、全县反。最美的味道称为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就是隽永。《汉书》中说蒯通著《隽永》二十篇。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备减轻沸腾、养育汤华时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的水,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以后的,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不要喝了。一般煮水一升,分作五碗。碗数最少三碗,最多五碗。如果饮茶人数多到十个,就加煮两炉。喝茶要趁热连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精华飘浮在上。如果茶冷了,精华就会随热气散失消竭,即使连着喝也一样。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226]。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227],其馨也[228]。香至美曰,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本草》云[229]:其味苦而不甘,槚也;甘而不苦,荈也。
【注释】
[226]黯澹:用同“黯淡”,阴沉,昏暗。此处指茶味淡薄。“广”字底本脱,据王圻《稗史汇编》本补。
[227]缃(xiānɡ):浅黄色。
[228](sǐ):香美。
[229]《本草》:底本作“一本”,据程福生竹素园本改。
【译文】
茶性俭约,水不宜多,水多就味道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到一半味道就觉得淡了些,更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味道香美。最香美的味道称为,音使。味道甘甜的是槚,不甜而苦的是荈,入口时苦咽下味甘的是茶。《本草》说:味道苦而不甜的是槚,甜而不苦的是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