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调神,调理精神情志。人作为天地之气化生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时时离不开自然,与自然之气相通。同时,人作为万物之灵,精神是其生命活动的主宰。因此,在天地四时之气的变化中调摄好精神情志是养生的关键,本篇对此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所以名为《四气调神大论篇》。本篇首先论述了依据四时之气的变化而调摄形神的具体方法;其次论述了异常的气候变化对生命活动的消极影响;指明违逆四时养生原则所造成的伤害;最后,提出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的命题,指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和“治未病”的积极思想。

春三月[1],此谓发陈[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3]。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5]。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6]。奉长者少。

【注释】

[1]春三月: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发陈:推陈出新。

[3]万物:古人常指草木。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泛指一切存在之物是近代以来的事。

[4]被发:披散开头发。被,同“披”。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5]“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6]寒变:夏月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ft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夏三月[7],此谓蕃秀[8]。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9]。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10]。奉收者少。

【注释】

[7]夏三月:指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8]蕃(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秀,华美。

[9]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华,古“花”字,“花”乃后起之俗字。英,草之花。

[10]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ft

【译文】

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如有为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11],此谓容平[1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3]。奉藏者少。

【注释】

[11]秋三月:指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按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2]容平:草木到秋天已达成熟阶段。荣,为草木之形态。平,成,成熟。

[13]飧(sūn)泄:完谷不化的泄泻。飧,本意为夕食,引申有水浇饭之意。ft

【译文】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睡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与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飧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14],此谓闭藏[15]。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16]。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17]。奉生者少。

【注释】

[14]冬三月:指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按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闭藏:密闭潜藏。指万物生机潜伏。

[16]气:指“阳气”。亟(qì):频繁,多次。夺:被耗伤。

[17]痿厥:四肢枯痿,软弱无力。ft

【译文】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18],邪害空窍[19]。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20],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21],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22]。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23],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24]。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注释】

[18]“天气”几句:张景岳:“惟天藏德,不为自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则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盖谓人之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则邪得乘虚而害之矣。”

[19]空窍:即“孔窍”。空,通“孔”。

[20]不精:即“不晴”。精,通“晴”。

[21]不施:不得生长。

[22]菀(yùn)槁不荣:生气蕴积不通而枯槁失荣。

[23]天地四时不相保:春、夏、秋、冬不能保持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

[24]奇病:即重病。ft

【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气潜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永远无尽,所以万物能长久生存而不会消亡。如果天德不藏,显露他的光明,日月就没有了光辉,如同外邪乘虚侵入孔窍,酿成灾害一样。流畅的阳气就会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反而遮蔽光明。云雾弥漫不晴,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能交流,万物的生命不得成长,这样名果珍木多亡,草木就枯槁而不会茂盛了。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失节,白露不降,草木枯槁不荣。邪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春、夏、秋、冬不能保持相互间的平衡,与正常的规律相违背,这样的话,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都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顺应自然变化,注意养生,所以身体没有重病。如果万物都不失保养之道,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25],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26]。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27]。夫四时阴阳者[28],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9],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30]。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1]

【注释】

[25]少阳:指春季。根据阴阳学说春季为少阳,夏季为太阳,秋季为少阴,冬季为太阴。

[26]内洞:内虚。洞,空,虚。

[27]独沉:衰惫。

[28]四时阴阳: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变化和一年阴阳变化规律。

[29]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保养心肝,秋冬保养肺肾。

[30]坏其真:即“坏其身”。真,有“身”义。

[31]内格:古病名。即关格,临床表现为水谷不入(关闭),二便不通(阻格)。ft

【译文】

如果违背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使心气内虚。如果违背了秋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不能潜藏,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保养心肝,在秋冬保养肺肾,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了,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译文】

所以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病,而倡导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