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荣第四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厄穷之谓也[1],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注释】
[1] 非必贫贱冻馁辱厄穷之谓也:汪《笺》:“‘辱’上脱一字。程本‘辱’作‘困’。”彭《校》:“疑本作‘困辱’。”彭说是,译文从之。
【译文】
所谓贤人和君子,不是一定有尊崇的地位、丰厚的俸禄、荣华富贵的人,这些尽管是君子所应拥有的,但不是他成为君子的条件。所谓小人,不是一定要贫困低贱、受冻挨饿、困苦受辱、窘迫狼狈,这些尽管是小人所应遭遇的,但并不是他们成为小人的原因。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1],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2],天子之三公也[3],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4],而井伯虞虏也[5],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
【注释】
[1] 桀、纣:夏桀和商纣。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据《史记·夏本纪》载,夏代末年,桀不修德,很多诸侯都背叛了夏,百姓也不堪忍受其暴政,后为商汤所取代。商纣,名辛,一作受,商朝末代国君。据《史记·殷本纪》载,商纣之时,荒淫无度,残害忠良,荒废朝政,后被周武王所灭。
[2] 崇侯:即崇侯虎,商代崇国诸侯。受宠于纣王,谗言陷害周文王,后被周文王所灭。恶来:纣王之臣。史载恶来经常谗害他人,周武王伐纣时杀之。
[3] 三公:古代朝廷最高的三种官职,各个朝代名称不一,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4] 傅说(yuè)胥靡:傅说曾为服劳役的刑徒,被商王武丁访得授予国政,后辅佐武丁开创了中兴局面。胥靡,指用绳子绑在一起服劳役的刑徒。
[5] 井伯虞虏:《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借道虞国灭了虢国,回途中顺便灭了虞国,并抓了大夫井伯作为俘虏。张觉《校注》认为井伯即是百里奚。
【译文】
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君主,崇侯、恶来,是当时纣王的三公大臣;他们尚且不免被人视作小人,这是因为他们性情行为邪恶。伯夷、叔齐是饿死之人,傅说是服役刑徒,井伯是虞国的俘虏,然而世人都称道他们是君子,这是因为他们的志向情操高尚。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1],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2]?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注释】
[1] 隶圉(yǔ):奴隶与杂役。隶,奴仆。圉,本指养马的人,这里泛指从事贱役的人。
[2] 县(xuán):同“悬”,悬殊。
【译文】
所以,评论士人如果是根据他们的志向和品行,而不是依据他们所遭受的命运,那么即使一个人拥有了统治天下的权力也不足以被看重,没有受到重用也不足以被轻视,即使身为奴隶杂役也不足以为耻辱,即使统治天下抚有四海也不足以为荣耀。更何况那些地位差别没有如此悬殊的人呢?所以说:尊崇的地位不足以让自己觉得尊贵,而卑贱的地位也不足以让自己觉得卑下。
夫令誉从我兴[1],而二命自天降之[2]。《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3]!”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4],或亢龙在天[5],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6]。
【注释】
[1] 令誉:美好的名声。兴:产生,成就。
[2] 二命:指富贵、贫贱两种命运。
[3]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引诗见《诗经·邶风·北门》。谓之何哉,说它干什么呢?
[4] 潜龙未用:比喻隐藏的贤能之人未得到任用。潜龙,隐藏的龙,比喻隐藏的贤人。《周易·乾·文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而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5] 亢龙在天:比喻无德之人居于高位。亢龙,高飞的龙。《周易·乾·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6] 淑真:本真。《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俶,始也;真,实也。道之实始于无有,化育于有,故曰俶真。”“俶真”即“淑真”。淑,美好。《说文》:“淑,善也。”
【译文】
美好的声誉由自己的品行成就,而富贵、贫贱两种命运却是上天赐予的。《诗经》中说:“上天一定要这么做,还说它干什么呢?”所以君子不一定富裕尊贵,小人也不一定贫穷卑贱,有些是隐藏的贤人未被任用,有些是无德的人窃据高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如今看世俗之人评论士人,根据家族声望来举荐德行,根据社会地位来任命贤能,这只能说是抓住了品评士人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得到最好的论人之法的本真。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1];舜,圣子也,而叟顽恶[2];叔向[3],贤兄也,而鲋贪暴[4];季友[5],贤弟也,而庆父淫乱[6]。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7]。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注释】
[1] 丹:即丹朱,尧之子。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丹朱性情傲慢不肖,所以尧将帝位传给了舜。《尚书·皋陶谟》:“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
[2] 叟(sǒu):即瞽瞍(ɡǔ sǒu),舜之父。据《史记·五帝本纪》载,瞽瞍曾多次迫害、谋杀舜。顽恶:愚昧凶恶。
[3] 叔向:春秋时晋国贤大夫。姬姓,羊舌氏,名肸(xī),字叔向,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他出身晋国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昭公。
[4] 鲋:叔向之弟,字叔鱼。他贪财好色,带军经过卫国时,因索贿未得而乱砍乱伐。后邢侯与雍子争田,叔鱼代理理官执法。雍子将女儿献给他,他即偏袒雍子,将田断给雍子。邢侯大怒,将叔鱼与雍子一起杀死。
[5] 季友:又称成季,春秋时鲁桓公幼子,鲁庄公之弟。庄公死后,他平定庆父之难,立僖公,执国政。其后代为季氏,世代掌握鲁国政权。
[6] 庆父淫乱:庆父是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子,鲁庄公之弟,季友之兄。他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死后,子般立,庆父派人杀子般,立闵公;庆父又与哀姜合谋派人杀了闵公,欲自立为君,国人反对,庆父出逃。后季友立僖公,向莒国索取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杀。此前鲁国大夫仲孙湫曾预测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
[7] 夷:夷灭,消灭,这里引申为杀害。
【译文】
尧,是一位圣明的父亲,而其子丹朱却凶残傲慢;舜,是一位圣明的儿子,而其父瞽叟却顽固邪恶;叔向,是一位贤能的兄长,而其弟鲋却贪婪暴虐;季友,是一位贤能的弟弟,而其兄庆父却淫荡作乱。评论人倘若一定依据他的家族,那么丹朱应该继承王位而舜应该被杀掉,鲋应当被奖赏而季友应当被诛灭。评论人不能像这样只是依据其家族地位高低的道理正是如此。
昔祁奚有言[1]:“鲧殛而禹兴[2],管、蔡为戮[3],周公祐王[4]。”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5]。幽、厉之贵[6],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7],而又冻馁屡空[8]。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9],而二处为愚鄙也[10]。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
【注释】
[1] 祁奚:春秋时晋国人。本为晋公族献侯之后。晋悼公时,任中军尉。其告老时曾举荐仇人解狐与其子祁午,因而有“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的美誉。
[2] 鲧(ɡǔn):号崇伯,禹之父,传说由于鲧治水失败,被舜杀死。殛(jí):放逐。
[3] 管、蔡为戮:管,管叔,名鲜。蔡,蔡叔,名度。两人皆周武王之弟。武王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成王即位时尚年幼,所以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因疑周公怀有野心,便联合殷商后代武庚起兵作乱,最终被周公平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4] 祐:此指辅助,帮助。
[5] 父子兄弟不相及:及,牵连。按,今本《尚书》无此语,当为逸文。
[6] 幽、厉:周幽王、周厉王。周幽王,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的亡国之君。史载其为政残暴奢靡,重用小人,烽火戏诸侯以宠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后被申侯联合犬戎诛杀,终致西周灭亡。周厉王,名胡,周夷王之子。史载其为政暴虐,用巫师监视人民,以致国人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后激起百姓叛乱,自己也被流放彘地。
[7] 匹庶:平民。
[8] 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
[9] 是为世士:汪《笺》:“‘是’字疑衍。”世士,指举世杰出之人。
[10] 处:处士,指隐居不仕的读书人。
【译文】
从前祁奚说过这样的话:“鲧被流放而禹登上王位,管叔、蔡叔作乱被杀,而周公辅佐了成王。”所以《尚书》中讲:“父子、兄弟之间不相互牵连。”周幽王、周厉王的尊贵,是身为天子,拥有天下财富。颜回、原宪的贫贱,是身为庶民,又饥寒困穷。要是评论人一定要依据地位的话,那么幽王和厉王便是举世杰出之人,而颜回、原宪则是愚昧鄙陋之人了。评论人不能只是依据他所处的地位,道理也正是如此啊。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1]。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2],或以所来[3],则亦远于获真贤矣。
【注释】
[1] 蔑:细小,轻微。
[2] 九族:一说同姓亲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等九代之亲。一说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3] 所来:此指其出生郡望。
【译文】
所以说:仁德重要而权势轻微,地位微下而道义荣耀。现在论人,大多与此相反,进而又依据宗族家世,或者依据出身郡望,这就距离求取真正的贤才更远了。
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1],况乎其德义既举[2],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3],越蒙产于八蛮[4],而功施齐、秦[5],德立诸夏[6],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7];卫鞅,康叔之孙也[8],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9]。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10],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11];隋氏之珠[12],产于蜃蛤[13]。《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14]。”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
【注释】
[1] 周公不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2] 举:立。胡大浚《译注》:“指德行已有成就。”
[3] 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人。其先祖原为晋国人,后因避乱而逃到西戎。《史记·秦本纪》载,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和他谈论治国大略,很欣赏他的才能。为得到由余,秦穆公送给戎王舞女歌伎,使其耽于声色,由余屡谏不听,最后便投靠了秦国。秦穆公遂拜他为上卿,根据他的谋略,秦兼并了西戎十二个部落,称霸西戎。五狄:这里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八狄”邢昺疏引汉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
[4] 越蒙:诸本旧作“越象”,彭《校》据汪《笺》改。越蒙,战国时越国人,曾助齐威王、宣王,使齐国强盛。八蛮:泛指南方少数民族。
[5] 功施(yì)齐、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施,延绵,延及。
[6] 诸夏:相对于四方少数民族,指中原各国。《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杜预注:“诸夏,中国也。”
[7] 张仪,中国之人也:张仪是战国时魏国贵族后裔,主张连横以对付他国,为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秦相。中国,这里指中原之国。
[8] 卫鞅,康叔之孙也:卫鞅即商鞅,又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政治家,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曾在魏国做过小官,入秦后辅佐秦孝公变法图强,辅政二十一年。秦孝公封他于商地(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后世称商鞅。秦孝公死后,他被诬谋反,终被杀。今存《商君书》一书。康叔,名封,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故名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的遗民和商都附近土地封给他,国号卫,康叔即卫国始封君。
[9] 谗佞反覆,交乱四海:化用《诗经·小雅·青蝇》:“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10] 中堂生负苞:庭院之中长出野草。中堂,中庭与唐途,指庭院与院内之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有“中唐有甓”之句。俞樾云:“‘中堂’当作‘中唐’。《诗·防有鹊巢》传:‘中,中庭也。唐,堂涂也。’此即用其语。”负,通“”,草名。苞,草名。
[11] 璞石:含玉的石头。
[12] 隋氏之珠:《淮南子·览冥训》载,隋侯救助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为报答隋侯,衔着一颗大宝珠送给了他。隋氏,指隋侯。西周时的诸侯国,姬姓。
[13] 蜃蛤(shèn ɡé):大蛤和蛤蜊。
[14] 采葑(fēnɡ)采菲,无以下体:引诗见《诗经·邶风·谷风》。葑,即蔓菁,一种野菜,可食用。菲,萝卜。无以下体,不要因为根茎不美而舍弃它们。
【译文】
从前,周公不对一个人求全责备,更何况那人的德行道义已经树立,怎么可以因其他缘故而不任用他呢?由余生在西方戎族之地,越蒙生在南方蛮族之中,但是他们的功业分别延及秦国和齐国,道德品行树立于中原诸侯各国,美好的声誉记载在史书中,直到现在还在传扬。张仪是中原人士,商鞅是康叔的后代,但是他们都谄媚奸佞、反复无常,扰乱天下。由此看来,人的善良和邪恶,不是一定由世家宗族决定的;品行的贤能或鄙陋,不是一定由故里习俗决定的。庭院之中会长出负、苞这样的野草,山野之外却能生长出兰花、白芷这样的香草。和氏璧出自璞石,隋侯珠产自蚌壳。《诗经》中说:“采蔓菁采萝卜,不要因为根茎不美就舍弃它们。”所以,如果一个人有美好的品德彰显于世,那么即使在行为细节上有小的过失,又有什么妨碍呢?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1],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2],而患其非贤。盖无羇縻[3]。陈平、韩信[4],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5],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6],而武帝以为司马[7],实攘北狄[8],郡河西[9]。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10]。
【注释】
[1] 国士:此处当指本国之士。汪《笺》:“按‘国士’谓本国之士,即下文所云‘此土之人’也。”
[2] 世非患无臣:王宗炎认为当作“非患无世臣”。说是。胡大浚《译注》:“疑应作‘不患其非世臣’。”亦可参。“世臣”指下文“将相之世者”。
[3] 羇縻(jī mí):彭《校》:“此有脱文,不可强说。”今仅按字面意思略作疏通。羇,同“羁”,马笼头。縻,牛鼻绳。这里引申为束缚。
[4] 陈平:西汉阳武(今河南南阳)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楚汉战争中,他六出奇计,助刘邦得天下。汉朝建立,封曲逆侯,历仕惠帝、吕后、文帝,任丞相,与周勃在诛杀诸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信:西汉淮阴(江苏淮安)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屡立战功,刘邦封其为齐王,灭项羽后又封为楚王。汉朝建立后,因被诬谋反降为淮阴侯。后被吕后设计杀害。
[5] 高祖: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藩辅:辅佐,护卫。
[6] 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指卫青和霍去病都曾是平阳侯家的仆从。卫青,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字仲卿,西汉军事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后娶平阳公主为妻。霍去病,卫青的外甥,骁勇好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奇功,深得武帝宠爱,封为骠骑将军。平阳,此指平阳侯曹寿,是汉初名臣曹参的后代,娶汉武帝胞姐为妻。私人,古代公卿贵族的家臣。
[7] 司马:掌管兵事之官。卫青曾被武帝拜为大司马。
[8] 攘:驱逐。北狄: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指匈奴。
[9] 郡:这里指设立郡县。河西:汉代时,专指今甘肃、青海二省内黄河以西的地方。
[10] 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此句意思不甚明朗。汪《笺》:“‘不’字疑衍。‘秉’或‘乘’之误。”胡大浚《译注》:“乘势:利用权势。尚:辅佐。”译文从之。
【译文】
因此任用士人不必担心他不是本国之士,而要担心他不忠诚;不必担心他不是世家大臣,而要担心他不贤明。选贤任能时,不可受到其他束缚。陈平、韩信都是楚国的俘虏,汉高祖却任用他们辅佐自己平定天下,安定汉朝;卫青、霍去病是平阳侯的家臣,汉武帝却任用他们为将军驱逐匈奴,在河西设郡。只要他们能够胜任,又哪里有什么卑贱、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用那些既不是本国之士,又不是将相世家之后的人而感到为难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能力却处在那样的高位,没有那样的德行却占据那样的贵职,不辅佐君主,反而利用君主的威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