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谏议制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秦汉是我国历史真正进入大一统的时期。与此相适应,封建官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谏议职官设置也有了新发展,不仅出现了“谏议大夫”等专司谏议的官员,而且其职权更加明确和扩大。另外,高后时废“妖言令”,文帝时废“诽谤罪”,都利于广开言路。汉代不仅谏议内容广泛,而且出现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宏论。例如,贾谊关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抗击匈奴之议,晁错关于“贵粟”和募民实边屯田之议,董仲舒关于统一思想和举贤良之议,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的谏议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例如,汉代出现了“封章”制度,即臣下如向皇帝言机密事,则用黑色布囊严密包裹后呈上,亦称“封事”。扬雄即谓赵充国“屡奏封章”。汉代还出现了“驳议”制,即臣下认为朝廷决策有误,就暂不奉行,并上书谏诤。这种制度在唐代更趋完善。另外,汉代谏官品级较低,但谏诤的能量很大,从而与权重大臣形成制衡。汉代广开言路,黎民百姓亦可直接上书朝廷。中国人常以“汉唐盛世”为自豪,汉代谏议制度的发展为汉代的强盛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汉代的谏议已不局限于朝廷决策是否有误,还有不少涉及皇帝自身,引人注目。对皇帝的言行和生活小节,臣下如觉不妥,则随时上书直谏,以帮助皇帝正身修德。因涉及皇帝私事,故会引起皇帝反感,甚至有人因此而被处死。为此,董仲舒倡“天人感应”之说,臣下便借自然灾异之机向君主进谏。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皇帝个人修养如何,对国家治理具有重大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1]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第722页。

[2]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第727页。

[3]马非百:《秦集史》下册,中华书局,1982,第483页。

[4]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上册,齐鲁书社,1984,第109页。

[5]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下册,中华书局,1990,第1078页。

[6]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第226页。

[7]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第226页。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中华书局,1956,第214页。

[9]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第235—236页。

[10]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8页。

[11]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38—239页。

[12]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39页。

[13]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54页。

[14]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54—255页。

[15]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3202—3203页。

[16]马非百:《秦集史》下册,中华书局,1982,第894页。

[17]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58页。

[18]班固:《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第3592页。

[19]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48、259页。

[20]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65页。

[21]司马迁:《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68页。

[22]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68页。

[23]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53页。

[24]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1页。

[25]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1页。

[26]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53页。

[27]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59页。

[28]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3页。

[29]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4页。

[30]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274页。

[31]班固:《汉书》卷五一《贾山传》,中华书局,1962,第2333页。

[32]班固:《汉书》卷一上《高帝纪上》,中华书局,1962,第23页。

[33]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423—424页。

[34]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422页。

[35]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第2841页。

[36]班固:《汉书》卷八五《何武传》,中华书局,1962,第3481页。

[37]王符:《潜夫论·爱日第十八》,《诸子集成》第八册,中华书局,1954,第92页。

[38]班固:《汉书》卷六七《梅福传》,中华书局,1962,第2917、2918、2920页。

[39]范晔:《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766页。

[40]班固:《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第71页。

[41]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128页。

[42]班固:《汉书》卷一〇《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317页。

[43]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第727页。

[44]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45]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第739页。

[46]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六《百官三》,中华书局,1965,第3593页。

[47]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六《百官三》,中华书局,1965,第3594页。

[48]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第739页。

[49]班固:《汉书》卷七七《刘辅传》,中华书局,1962,第3253页。

[50]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第2727—2728页。

[51]范晔:《后汉书》志第二四《百官一》,中华书局,1965,第3560页。

[52]班固:《汉书》卷七《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223页。

[53]班固:《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第2939—2940页。

[54]范晔:《后汉书》卷五六《陈球传》,中华书局,1965,第1832页。

[55]班固:《汉书》卷七七《孙宝传》,中华书局,1962,第3263页。

[56]班固:《汉书》卷八三《朱博传》,中华书局,1962,第3408页。

[57]王允亮:《论西汉奏议的形态和运作》,《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8]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247页。

[59]范晔:《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第111—112页。

[60]班固:《汉书》卷一二《平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351页。

[61]班固:《汉书》卷六六《车千秋传》,中华书局,1962,第2883—2884页。

[62]班固:《汉书》卷五九《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第2643—2644页。

[63]班固:《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3272页。

[64]班固:《汉书》卷八六《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第3500页。

[65]班固:《汉书》卷六七《梅福传》,中华书局,1962,第2917页。

[66]班固:《汉书》卷四四《淮南王传》,中华书局,1962,第2141页。

[67]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第2841—2842页。

[68]班固:《汉书》卷八七下《扬雄传》,中华书局,1962,第3570页。

[69]浦起龙:《史通通释》卷五,上海书店,1988年,第82页。

[70]浦起龙:《史通通释》卷二,上海书店,1988年,第18页。

[71]范晔:《后汉书》卷四《和帝纪》,中华书局,1965,第179页。

[72]班固:《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中华书局,1962,第64页。

[73]司马彪:《后汉书》志第二五《百官二》,中华书局,1965,第3579页。

[74]班固:《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62,第2791页。

[75]司马迁:《史记》卷九一《黥布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603页。

[76]司马迁:《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第2018页。

[77]班固:《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228页。

[78]班固:《汉书》卷七五《京房传》,中华书局,1962,第3164—3165页。

[79]班固:《汉书》卷六一《张骞传》,中华书局,1962,第2695页。

[80]班固:《汉书》卷八一《张禹传》,中华书局,1962,第3351页。

[81]班固:《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213、1214页。

[82]司马迁:《史记》卷一〇五《仓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795页。

[83]班固:《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中华书局,1962,第3043页。

[84]班固:《汉书》卷一〇《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315页。

[85]班固:《汉书》卷一一《哀帝纪》,中华书局,1962,第340页。

[86]班固:《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2830、2835页。

[87]班固:《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368、2371页。

[88]班固:《汉书》卷七七《刘辅传》,中华书局,1962,第3251页。

[89]范晔:《后汉书》卷四五《张酺传》,中华书局,1965,第1530页。

[90]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715页。

[91]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716页。

[92]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718页。

[93]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718页。

[94]司马迁:《史记》卷九七《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699页。

[95]陆贾:《新语·道基第一》,《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第2页。

[96]陆贾:《新语·辅政第三》,《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第5页。

[97]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4页。

[98]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7页。

[99]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7页。

[100]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9页。

[101]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961页。

[102]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954页。

[103]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496—2497页。

[104]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498页。

[105]王充:《论衡·佚文篇》,《诸子集成》第八册,中华书局,1954,第200页。

[106]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12页。

[107]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15页。

[108]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15页。

[109]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18—2519页。

[110]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第2849—2850页。

[111]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第2851页。

[112]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第138页。

[113]范晔:《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764页。

[114]范晔:《后汉书》卷六三《李固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074页。

[115]范晔:《后汉书》卷六三《李固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075、2077页。

[116]范晔:《后汉书》卷六三《杜乔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092页。

[117]范晔:《后汉书》卷四三《朱穆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470—1471页。

[118]范晔:《后汉书》卷五七《刘陶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850页。

[119]范晔:《后汉书》卷五七《李云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851页。

[120]司马迁:《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234页。

[121]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105、108页。

[122]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142页。

[123]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59页。

[124]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44—2545页。

[125]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3197页。

[126]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21页。

[127]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8页。

[128]班固:《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第1030页。

[129]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54—2256页。

[130]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60页。

[131]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0页。

[132]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0页、第2239页。

[133]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37页。

[134]班固:《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第2240页。

[135]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137页。

[136]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27页。

[137]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28—1130页。

[138]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30页。

[139]班固:《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第1153—1157页。

[140]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93—2295页。

[141]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95页。

[142]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81页。

[143]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79页。

[144]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81页。

[145]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86页。

[146]班固:《汉书》卷四九《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第2283页。

[147]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30—1131页。

[148]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32页。

[149]班固:《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第1133页。

[150]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824—2825页。

[151]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825页。

[152]班固:《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第2614页。

[153]班固:《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第2615页。

[154]班固:《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第2614、2616页。

[155]班固:《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第2617—2618页。

[156]班固:《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第2618页。

[157]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3054页。

[158]班固:《汉书》卷五〇《汲黯传》,中华书局,1962,第2317—2319页。

[159]班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第2985页。

[160]班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第2987—2988页。

[161]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1962,第1955—1956页。

[162]班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1962,第1956页。

[163]班固:《汉书》卷八一《匡衡传》,中华书局,1962,第3337页。

[164]班固:《汉书》卷八一《匡衡传》,中华书局,1962,第3338—3339页。

[165]班固:《汉书》卷八六《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第3498页。

[166]班固:《汉书》卷八六《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第3498页。

[167]班固:《汉书》卷七二《鲍宣传》,中华书局,1962,第3089—3090页。

[168]班固:《汉书》卷七二《鲍宣传》,中华书局,1962,第3088页。

[169]范晔:《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958页。

[170]范晔:《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959页。

[171]范晔:《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959—960页。

[172]范晔:《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961页。

[173]范晔:《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398—1399页。

[174]范晔:《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399页。

[175]范晔:《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400—1401页。

[176]范晔:《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401页。

[177]范晔:《后汉书》卷三七《丁鸿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265—1267页。

[178]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556—1557页。

[179]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558—1559页。

[180]范晔:《后汉书》卷四八《翟酺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603页。

[181]范晔:《后汉书》卷四八《翟酺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604—1605页。

[182]范晔:《后汉书》卷四八《翟酺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606页。

[183]范晔:《后汉书》卷六一《左雄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021页。

[184]范晔:《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897页。

[185]范晔:《后汉书》卷五九《张衡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910—1911页。

[186]范晔:《后汉书》卷六六《陈蕃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161—2162页。

[187]范晔:《后汉书》卷六六《陈蕃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162页。

[188]范晔:《后汉书》卷六六《陈蕃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164—2165页。

[189]范晔:《后汉书》卷六六《陈蕃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2166页。

[190]范晔:《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992—1995页。

[191]范晔:《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998页。

[192]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380—381页。

[193]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423—424页。

[194]司马迁:《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第427—428页。

[195]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23页。

[196]班固:《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第3913—3914页。

[197]班固:《汉书》卷七二《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第3069—3075页。

[19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选举六》,中华书局,1986,第309—311页。

[199]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第226页。

[200]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第235页。

[201]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第2505页。

[202]范晔:《后汉书》卷三九《刘般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305页。

[203]范晔:《后汉书》卷四八《杨终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597页。

[204]袁礼华:《汉谏诤略论》,《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

[205]班固:《汉书》卷五〇《张释之传》,中华书局,1962,第2310页。

[206]班固:《汉书》卷八五《谷永传》,中华书局,1962,第3445—3449页。

[207]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556、1557页。

[208]班固:《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第1168页。

[209]范晔:《后汉书》卷五七《李云列传》,中华书局,1965,第1851、18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