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子卜辞与殷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關於本項研究的若干説明

本書引用甲骨文時,釋文一般用寬式,如讀爲“貞”的“鼎”字直接寫作“貞”,讀爲“在”的“才”字直接寫作“在”等,書中不再一一加注。引用的釋文中,□表示缺一字,image表示所缺之字數目不詳,外加[]號之字,則表示該字乃按照文例所擬補。異體字、通假字等一般隨文注明,用來注釋的字則外加()號。書中所引綴合(用“+”表示)和重片(用“=”表示完全相同,用“>”或“<”表示部分相同),多參看蔡哲茂先生《甲骨綴合集》和《甲骨綴合續集》。舊有綴合成果凡見於兩書者,一般僅標明綴合者。較新的綴合則除標明綴合者外,還注明其來源。凡一版有綴合者,又有加綴者時,綴合者全部標出,但僅注明最新綴合來源。另外,書中對於殷墟甲骨文組類的判定主要依據黄天樹先生《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一書以及其後發表的關於各類舊有非王卜辭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時並參照李學勤、彭裕商兩先生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一書。

另,針對不同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爲方便列引和討論,本書對所涉甲骨文辭例來源的標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圖版序號後用“()”形式標示其辭條序號。如《花東》176版(1)辭;二是不方便用“()”形式標示其辭條來源者,則用小數點“.”將圖版序號和辭條序號隔開加以標示。如《花東》176.1,亦表示《花東》176版(1)辭。

以上諸項,特此説明,書中不再贅述。


[1] 如1904年孫詒讓先生《契文舉例》即在正文中專門設置“典禮”一章,後来王國維先生《殷禮徵文》亦利用當時所見到的甲骨文材料考證殷商之禮等。

[2] 如李學勤先生《甲骨學的七個課題》(《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一文中就將禮制的研究列爲21世紀甲骨學應着力探索的七大課題之一。

[3] 經發掘者綴合後,至《花東》一書出版時,有字甲骨編爲561片,若再除去該書出版後學界所指出的重出及漏綴部分,該書中有字甲骨實有550片。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6期。

[5] 劉一曼、曹定雲:《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選釋與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99年第3期。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爲方便叙述,本書討論時一般將該批甲骨卜辭稱爲花東子卜辭。

[8] 2005年4月,劉源先生《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研究概况》(《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一文曾對當時學界有關花東甲骨的研究情况作過很好的總結和探討。但其後至今,學者對花東甲骨的研究熱情一直持續,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呈現,這裏主要在其基礎上再做一些補充和歸納。

[9] 劉一曼:《殷墟安陽花園莊東地甲骨坑發掘記》,《文物天地》1993年第5期,增補後收入《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中國最近20年32次考古新發現》第38~42頁“甲骨文的第三次大發現——殷墟花園莊東地窖藏甲骨問世的經過”,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劉一曼:《安陽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7年第5期;劉一曼:《近十年來殷墟考古的主要收穫》,臺灣《故宫文物月刊》第188期,1998年11月;劉一曼:《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發現》,《中國書法》1999年第1期;劉一曼:《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坑的發現及主要收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03~219頁,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補記》第476~477頁(楊錫璋、劉一曼撰寫),科學出版社,1994年;楊錫璋、劉一曼:《1980年以來殷墟發掘的主要收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178~179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楊錫璋、劉一曼:《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穫》,《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

[11] 李學勤:《花園莊東地卜辭的“子”》,《河南博物院落成暨河南博物館建館70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 劉一曼、曹定雲:《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選釋與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99年第3期。

[13] 李學勤:《釋花園莊兩版卜雨腹甲》,《夏商周年代學劄記》第240~244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黄天樹:《殷墟甲骨文所見夜間時稱考》,“第二届中國古典文學國際研討會——紀念聞一多先生百周年誕辰”論文,臺灣清華大學國文系,1999年,收入《黄天樹古文字論集》第178~193頁,學苑出版社,2006年;黄天樹:《殷代的日界》,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四輯第17~25頁,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收入《黄天樹古文字論集》第165~177頁,學苑出版社,2006年;朱岐祥:《論子組卜辭的一些特殊字例》,《第五届中國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第47~58頁,臺中逢甲大學,2000年;朱岐祥:《釋讀幾版子組卜辭——由花園莊甲骨文所謂的特殊行款説起》,《中國文字》新27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1年;宋鎮豪:《殷商計時法補論——關於殷商日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年,又《中國文字》新27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1年;馮時:《讀契劄記》(第一則“亡司”解),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01~20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饒宗頤:《殷代地理疑義舉例——古史地域的一些問題和初步詮釋》,《九州》第3輯第52~65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鄭傑祥:《殷墟新出卜辭中若干地名考釋》,《中州學刊》2003年第5期;葉祥奎、劉一曼:《河南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出土的龜甲研究》,《考古》2001年第8期;蔣玉斌:《甲骨文獻整理(兩種)》,《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 限於篇幅,無法一一贅述,其主要成果可參下文有關論述及本書參考文獻,中“關於花東子卜辭的論著”。

[16] 黄天樹:《體例最完善的大型甲骨文新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國文物報》2004年4月14日;葛英會:《大型甲骨學研究專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物》2004年第9期;王宇信:《代表當代甲骨學研究水平的著録書——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第6期;張永山:《甲骨著録新模式——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考古》2004年第12期。

[17] 李鋭:《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三十四次研討會綜述》,“孔子2000網站”2004年8月22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qhjbjdb34cythzs.htm。我們轉引自《初步研究》第43頁。

[18] 劉一曼、曹定雲:《論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子”》,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39~44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19] 曹定雲:《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殷代早期的珍貴史料》,《中國教育報》2004年3月5日。

[20] 趙誠:《羌甲探索》,《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第165~17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1] 劉源:《花園莊卜辭中有關祭祀的兩個問題》,《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第175~17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2] 楊升南:《殷墟花東H3卜辭“子”的主人是武丁太子孝己》,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04~21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23] 朱鳳瀚:《讀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出土的非王卜辭》,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11~21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又收入《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598~612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4] 姚萱:《試論花東子卜辭的“子”當爲武丁之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初步研究》第三章。

[25] 林澐:《花東子卜辭所見人物研究》,“第一届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論文,2006年9月,後收入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第13~34頁,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26] 陳劍:《説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27] 李學勤:《關於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28] 裘錫圭:《“花東子卜辭”和“子組卜辭”中指稱武丁的“丁”可能應該讀爲“帝”》,《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516~522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29] 朱岐祥:《由語詞繫聯論花東甲骨的丁即武丁》,《殷都學刊》2005年第2期。

[30] 葛英會、閻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用丁日的卜辭》,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22期,2004年;閻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用丁日的卜辭》,《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

[31] 張永山:《也談花東卜辭中的“丁”》,《古文字研究》第26輯第19~22頁,中華書局,2006年。

[32] 曹定雲:《殷墟花東H3卜辭中的“王”是小乙——從卜辭中的人名“丁”談起》,《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三論殷墟花東H3卜辭中占卜主體“子”》,《殷都學刊》2009年第1期。

[33] 黄天樹:《簡論“花東子類”卜辭的時代》,原載《古文字研究》第26輯,後收入《黄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

[34] 趙鵬:《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第304頁,綫裝書局,2007年。

[35] 楊升南:《婦好墓中“司母辛”銅器的作者與花東H3甲骨時代》,《甲骨文與殷商史》新2輯第77~8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6] 韓江蘇:《殷墟花東H3卜辭時代再探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

[37] 魏慈德:《論同見於花東卜辭與王卜辭中的人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38] 宋鎮豪:《商代的疾患醫療與衛生保健》,《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宋鎮豪:《從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禮》,《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1期;宋鎮豪:《從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學校教育》,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20~230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宋鎮豪:《甲骨文中的夢與占夢》,《文物》2006年第6期。

[39] 魏慈德:《論同見於花東卜辭與王卜辭中的人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常耀華:《花東H3卜辭中的“子”——花園莊東地卜辭人物通考之一》,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89~330頁,2005年;林澐:《花東子卜辭所見人物研究》,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第13~34頁,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朱鳳瀚:《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中的人物關係再探討》,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3輯第55~78頁,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40] 劉一曼、曹定雲:《花東·前言》,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劉源:《試論殷墟花園莊東地卜辭的行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張桂光:《花園莊東地卜甲刻辭行款略説》,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1~71頁,2005年;朱岐祥:《釋讀幾版子組卜辭——由花園莊甲骨文所謂的特殊行款説起》,《中國文字》新27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1年;章秀霞:《花東卜辭行款走向與卜兆組合式的整理與研究》,《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74~19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補注:近來亦有孫亞冰《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例研究》一書出版,是花東文例集中研究的重要成果,創獲甚豐。

[41] 李學勤:《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42] 宋鎮豪:《從花園莊東地甲骨文考述晚商射禮》,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編《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73~91頁,2005年,後該文内容又刊發於《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1期;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第135~142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韓江蘇:《從殷墟花東H3卜辭排譜看商代學射禮》,《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6期;楊州:《從花園莊東地甲骨文看殷代的玉禮》,《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43] 時兵:《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考釋三則》,《東南文化》2005年第2期;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考釋(三篇)》,《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2期;蔡哲茂:《花東卜辭“不鼄”釋義》,《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2~155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蔡哲茂:《花東卜辭“白屯”釋義》,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06年5月20日;羅立方:《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考釋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劉一曼、曹定雲:《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考釋數則》,《考古學集刊》第16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方稚松:《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的瓚、祼及相關諸字》,《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何景成:《釋〈花東〉卜辭中的“索”》,《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1期;何景成:《釋“花東”卜辭的“所”》,《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王暉:《花園卜辭image字音義與古戈頭名稱考》,《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48~15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趙平安:《釋花東甲骨文的“char”和“稽”》,“中國文字學會第五届年會暨漢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後收入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1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專號》第74~79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

[44] 參黄天樹《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