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想与艺术
题材与主题
《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故事作为题材的戏剧,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描写爱情最成功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元代剧坛一个辉煌的成就,为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史增添了异彩。
《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是作者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作品所描写张生对莺莺的爱情是有始无终的,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文人,崔莺莺是个被遗弃的少女,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作品的末尾作者不仅没有对张生背信弃义的行为进行谴责,反而宣扬一套女子是“尤物”、“祸水”,“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以至亡身亡国的谬论,为张生辩白,称许他是“善补过者”。《莺莺传》实际上是一篇为封建礼教辩护,替负心文人文过饰非的作品。北宋以后,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逐渐在文人中和民间流传,成为说书、演唱的题材,《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引起许多读者的反感和不满。到了金代产生了董解元(“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董解元本名已佚失)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说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是韵散相间以韵文为主的一种文体。《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使崔张故事获得重大发展和转变,由几千字的文言小说发展成为五万余言的长篇叙事诗,故事情节由悲剧结尾变成张生与莺莺相偕出走获得团圆的喜剧结局,张生不再是一个无行的文人,而是一个爱情专一的青年;莺莺不再是一个被侮辱抛弃的弱者,而是一个不避“淫奔”之名,为了爱情而与封建家长决裂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红娘已不再是一个性格模糊的普通奴仆,而是一个具有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个性特征的婢女;崔老夫人已成为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代表。作品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冲突,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积极主题。《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是崔张故事发展的里程碑,为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了天才的再创造,把崔张故事编写成规模宏大的戏剧,他继承了《董西厢》的成就,纠正了《董西厢》情节重复枝蔓庞杂、布局轻重失宜、人物不够典型的弊病,充分运用了戏剧样式的长处,使题材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情节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主题思想更加明确、心理描写更加细腻、语言也更为洗练,从而达到了西厢故事的高峰,为后来名目繁多的各种改编本所莫及。
王实甫的《西厢记》继承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通过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展示了青年男女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愿望与封建家长维护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矛盾冲突。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婚姻制度是整个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封建经济、封建政治以及封建道德的综合产物,封建宗法制的家庭是封建婚姻的基石。封建婚姻就其实质说来乃是一种包办买卖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缔结婚姻的唯一形式,“门当户对,财产多寡”是成婚的基础。封建家长在家庭中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操纵着儿女嫁娶的权力。封建礼教的封建道德在思想和行动上禁绝青年男女的交往,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孟子·离娄上》),根本不承认当事者个人有恋爱和选择配偶的自由,决定双方婚事的不是当事者个人的爱情,而是封建家庭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说,“不论是在哪种场合,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它总是计较利害的婚姻”,“结婚乃是一种政治行为,乃是一种借新的联姻以加强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情感”,“以两方的相互爱情高于其他一切作为结婚依据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上是从所未闻的事情”。封建的私有制和等级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厢记》所描写的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却有所不同。崔莺莺身为相国家的小姐,父母已经按“门当户对”的标准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将她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可是她却违背封建家长的意旨,私自与“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白衣书生张生结合。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背叛。她和张生的爱情虽然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而具有一见倾心的特点,他们的爱情起初主要是容貌仪表的吸引和才华的倾慕,摆脱不掉“郎才女貌”的俗套,但是他们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以个人的真诚的思想情感为基础,而不是以门第的高低和财产的多寡为转移;他们的爱情是自己做主而不是由父母包办,是按个人意愿抉择而不是由封建家长所强制的。这样的爱情是与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相悖逆的。
《西厢记》通过崔张爱情发生、发展、遭到破坏及最终取得胜利的曲折过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虚伪、冷酷,批判了封建婚姻的不合理,肯定了青年男女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赞颂了他们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斗争,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西厢记》以爱情故事为题材表现反封建的主题,把爱情婚姻问题与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和历史的进步性。它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婚姻的压迫,争取爱情与婚姻的自由,有着鼓舞的作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所受到的影响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