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本第三折
《闹简》以后,莺莺约张生花园相会,临时又变了卦,后来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私自结成夫妻。不久,事情被崔老夫人发觉,老夫人拷问红娘,并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硬逼张生进京应试,夺得一个状元回来再娶莺莺。作品第四本第三折所描写的就是张生上京赴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长亭饯行送别的情景,通常称之为《长亭送别》。
这一折戏的时间是暮秋,地点在郊外十里长亭。全折只有一场戏,剧情比较简单,主要是抒写莺莺和张生的离别之情。从内容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夫人长老上”至〔叨叨令〕曲结束,主要是写莺莺赴长亭送别时一路上的心境。
老夫人登场是本折戏情节的开端,通过她的独白,既交代了事件,也说明了人物行动的线索。紧接着是莺莺、张生、红娘上场。〔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集中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眷恋和被迫分离的怨恨。作者把这折戏安排在暮秋的环境里,以之作为描写主人公离情别绪的衬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剧曲一开始就把这个特定的环境作了生动地描绘和点染,蓝天白云,遍地黄花,阵阵秋风,北雁南归,红叶满林,这些色彩斑斓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布置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这种环境气氛既能勾起人的离情别绪,又能衬托出离别所造成的痛苦心情。“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林变成红色,这本是大自然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感情毫无关系,可是在为离别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竟是被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所染红,而一夜之间能将枫树染成红色的泪水,不言而喻是血泪。客观的景物,涂抹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饱含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一段曲词,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历来被誉为呕心沥血之作。
如果说〔端正好〕一曲是因景生情的话,那么〔滚绣球〕一曲则主要是由情及景。作者借助于途中和周围的景物,以丰富的联想、夸张以及对比、双关等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来抒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和眷恋之情。“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里,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金钏、长亭等等,都成为抒情写恨的凭借。柳丝与玉骢、疏林与斜晖,本不相关,可是在莺莺的心目中却想让柳丝(“留思”的双关语)系住张生骑的骏马,请稀疏的树林挂住流逝的阳光。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力,把客观上毫无联系的景物连接在一起,以具体的事物表现人物的抽象感情,细腻动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几句曲词都是对称或对仗的,相互间既是对比,又是衬托。相见得晚衬托离去得快,刚刚结束了的相思反衬很快又要开始的别离,张生骑马在前、莺莺乘车在后,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委曲婉转地描摹出张生、莺莺依恋难舍之情。以至听到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的金镯子都松了;远望见送别的长亭,人马上就消瘦了。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极写莺莺悲痛欲绝的离愁别恨。
与〔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支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同,〔叨叨令〕一曲则是利用红娘的发问,运用一连串排比、对称的句式,以通俗的口语,无遮无拦地直抒胸臆,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更加深了莺莺的心理描写。作者把日常的口语与排比、对仗、重叠的修辞方法巧妙结合,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取得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从“做到了科,见夫人了”至夫人、长老下场,写长亭宴席上的情景。
在开始的对白里,紧接上折“拷红”,正面表现了老夫人、张生、法本对赴试的态度。老夫人态度严厉无情,俨然以封建家长身份,主持宴席安排座次,并且重申以中状元作为当女婿的条件。这里再次表明张生、莺莺的分离是老夫人一手造成的,老夫人是爱情的破坏者。张生接受了老夫人的条件,一方面说明他自信;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思想性格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并未彻底否定功名,并未为了追求莺莺弃置科举考试,反之,为了与莺莺成婚也可以赴京应试。至于法本,在饯席上始终是陪伴老夫人的帮闲者。
曲词部分集中表现了莺莺在宴席上的思想感情。莺莺的情感是复杂的。除了即将离别的悲痛外,她对张生有忧虑,怕张生“情薄易弃掷”使自己“化做望夫石”;她对老夫人有不满,抱怨老夫人不让他们共桌而食且又催促太急;更主要的是她对于功名利禄的否定,在爱情与功名之间,她珍重爱情、轻薄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怨恨为了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把他们夫妻拆散,对于世俗标榜的夫贵妻荣表示轻蔑、鄙视。这是莺莺思想性格的飞跃发展。至于老夫人,在饯席上除了板着面孔催促莺莺、红娘把盏外,没有任何表示,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冷酷无情。在艺术手法上,由于本折是莺莺主唱,作者对张生采取侧面的描写方法,通过莺莺的视觉对张生做了间接的表现;对于莺莺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酒共食”比作“土和泥”,而且还不如土和泥有“土气息,泥滋味”;把“暖溶溶的玉醅”比作“白泠泠似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使抽象的感情得到形象化的具体的表现。
第三部分,从〔四边静〕至张生告辞,写莺莺与张生的嘱别。
在〔耍孩儿〕、〔四煞〕等曲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痛,“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与此同时,在〔五煞〕一曲中也表现了莺莺对张生旅途的关切。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莺莺内心深处的疑虑。她担心张生见异思迁,“停妻再娶妻”,把她遗弃。临行前所赠的绝句,“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嘱咐,就是这种疑虑的明确表示。莺莺这里语言率直、态度明朗,无所遮掩和顾忌,一反以往的怯懦和娇羞,这标志着她的思想性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莺莺的这种疑虑,在她和张生私自结为夫妇以后就开始产生,此处又有进一步发展。这种忧虑是十分真实可信的,在男尊女卑、“富更衣,贵易妻”的封建社会里是有现实基础的。
第四部分,从张生辞别后至末尾,写莺莺的目送。
张生辞别以后,实际上已经上马离去。莺莺流连徘徊,极目远送。目送不见,耳闻,直至声影俱无仍不忍归去,表现了她对张生的无限依恋。这段曲词十分精彩,有景有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斧凿的痕迹。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了一幅秋郊晚照图。这幅图画与本折开端〔端正好〕中蓝天白云、黄花遍地、秋风阵阵、大雁南归、枫叶满林的景象相比又是一种情调,色彩更低沉阴暗了。两者相互辉映,极其完美地衬托出莺莺其时其地的心境。这里的曲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景,但由于这些景物都是莺莺所见所闻,实则是通过景物写莺莺的心理。“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伫立极目远送,同时也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则是进一步写耳闻。人已经远去不见,还凝视不忍回归。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竟寂静得听不到一点说话的声音,该是多么孤寂凄凉,偏偏这时又传来马的嘶鸣。听到马的叫声却看不到骑马远去的情人,莺莺的心绪是可想而知的。作者运用“无人语”与“听马嘶”这种“无声”和“有声”两相映照的手法,更能烘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内心的悲伤。作者在正面表现莺莺久久伫立目送的同时,实际上也侧面交代了张生沿着古道,越过田野,转过青山,走出疏林,隐没在淡烟暮霭中的行踪,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技巧十分高明。“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最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作结,并与本折开端“车儿快快随”相互照应,并以夸张、对比的手法,把离愁写成车载不动,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做了形象的描写,使结构完整,结句有力,余味无穷。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精彩的一折,历来被人们所称誉。作者以华美精粹的曲词,运用比喻、夸张、衬托、对偶、排比、重叠的修辞手法,将民间生动的口语和古典诗词的语句融为一体,既写景又抒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男女主人公由于封建势力破坏而造成的离愁别恨,通篇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古典戏曲的杰作,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今天读来仍然饶有兴味,余香满口。
————————————————————
(1)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2) 毛奇龄《论定西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