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古代军事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古代的城池是如何修筑的

城池堡垒,是古代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古书记载,大概中国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修筑城池了。考古发掘也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学会了修筑城池。

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多用夯土修筑。在少数地区,则有用石头修筑的城墙。石头城墙的修筑成本较高,而且合适的石材并不是到处都有。夯土城墙的主要原料就是土,便于就地取材。夯土城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一体筑造成型。

筑城用的土,是经过处理的泥土。古代的筑城工匠们,往往用羊血、鸡蛋等材料加入泥土当中搅拌,以增加泥土的粘性。修筑城墙的时候,每铺上一层土,就要夯实、压牢,然后再铺第二层。这样一层一层累加起来,就形成了高达十几米的城墙。

很多夯土城墙外面还包上了砖,成为包砖城墙。这样就比单纯的夯土城墙更为坚固。夯土包砖城墙保留至今的代表作,就是南京城墙。

古代的城池往往依山傍水修建,城池周围有水环绕,称为“护城河”。城墙顶部是平坦的,供士兵站在上面守城。城墙顶部还设置带有垛口的矮墙,称“女墙”,士兵可以躲在后面发射箭矢。城墙往往高达十几米,攻城的士兵如果在城墙脚下进行破坏作业,城头上的士兵就难以击中他们。为了消除这种射击死角,人们在筑城时就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突出城墙的墩台,称为“马面”或者“敌台”。马面与主城墙配合,就能有效消除射击死角。

城池需要有对外通道,所以就在四面开设城门。城门是城墙防御的薄弱处,在攻城战中是敌方的重点进攻目标,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城门的防御。城门的正上方设有望楼,供主将在上面指挥守城。在主要的城门处设置有吊桥,平时放下,战时拉起,保护城门。城门后面还设置悬门,以便在城门被攻破之后作为备用城门。后来又有了“瓮城”这种设计,就是在城门处额外修筑一圈城墙。敌人如果攻破城门,还会有瓮城的阻挡,甚至被瓮城上埋伏的守城士兵打得措手不及。

夯土城墙、女墙、望楼、敌台、吊桥、瓮城,再加上环绕城墙的护城河,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城池防御体系。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古代的城池就成为了一个个易守难攻的堡垒。保存至今的北京宛平城墙,在“七七”事变中遭到了日军野战火炮的轰击,但依然屹立不倒,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墙上的弹坑。可见,即使是一般的近现代火炮,也难以完全摧毁城墙,而在缺乏大威力爆炸性火器的冷兵器时代,攻打这样的城池无疑是进攻方的噩梦。所以我们在史书中看到了很多旷日持久、惨烈无比的攻城战。有鉴于此,《孙子兵法》中明确告诫指挥官:“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攻城之法,唯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