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1]
(外扮老夫人上开[2])老身姓郑[3],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4],不幸因病告殂[5]。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6],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妮子[7],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作红娘。一个小厮儿[8],唤做欢郎。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9],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10],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11]。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12],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13],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14]。一壁写书附京师去[15],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16],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17],好生伤感人也呵。
注释:
[1]楔(xiē)子:本指木匠用来塞紧木制品缝隙的小木片。元代及明初,把一段戏的首曲称为“楔子”。王骥德《曲律》云:“登场首曲,北曰楔子,南曰引子。”明代中期刊刻剧本时,往往把正戏之外用来交代情节、介绍人物的场子,同剧本的正场戏区分出来,并名之为“楔子”,其作用是使戏剧情节完整紧凑。楔子中往往只唱一两支单曲,不唱套曲;主唱人亦不限于戏的主脚。
[2]外:元人杂剧中的女主脚为正旦,男主脚为正末,在正脚之外再加上一个脚色,叫“外”。所扮不限男女、年龄,这里指扮演老夫人的外旦。开:戏剧开场。
[3]老身:老年人之自称,不限男女。
[4]拜:授予官职。前朝:天子在位期间曰朝,这里指前一个皇帝在位时。
[5]告殂(cú):布告死亡。
[6]针黹(zhǐ)女工:妇女从事的针线、纺织、刺绣等活计。黹,制衣,刺绣,俗作“指”。
[7]妮子:旧时对婢女的称呼。《新五代史·晋家人传·高祖皇后李氏》:“耶律德光已降晋兵,遣张彦泽先犯京师,以书遗太后,具道已降晋军,且曰:‘吾有梳头妮子,窃一药囊,以奔于晋,今皆在否?’”
[8]小厮(sī)儿:宋元时称自家的小男孩儿(即儿子)为小厮。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他家得了个小厮。”
[9]柩(jiù):盛殓着尸体的棺材。《礼记·问丧》:“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博陵: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博陵崔氏为唐代五大高门(河北清河、博陵崔姓,北京范阳卢姓,山东赵郡、甘肃陇西李姓,河南荥阳郑姓,河北太原王姓)之一。
[10]河中府:北周置蒲州,隋为河东郡,唐时复为蒲州,开元时改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11]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隋代已有之,唐时僧俗信众积十年扩建,乃成名刹。
[12]则天:唐高祖李治的皇后武曌,死后谥则天皇后。香火院:接受民间供奉的寺庙。香火,泛指寺庙敬奉神佛所用的香烛等物。
[13]相公:此处为妻对夫的敬称。无名氏《孟德耀举案齐眉》:“相公,认了丈人丈母罢!”剃度:佛教以剃除须发为度越生死之因,故将佛教徒出家必须接受的剃发剃须过程称作剃度。此谓僧尼出家时,官府颁发度牒作为凭证。
[14]安下:安置,安歇。《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昨听春儿说,有秀士司马长卿来望父亲,留他在瑞仙亭安下。”
[15]一壁:一边,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附:寄信。
[16]食前方丈,从者数百:形容从前家道兴旺,上句说肴馔之丰,食时列前者至方一丈;下句言仆役之众,有数百人之多。《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17]则:仅,只。
【仙吕】【赏花时】[18]夫主京师禄命终[19],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20]。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21]。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22]。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旦俫扮红见科[23])(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红云)谨依严命。(夫人下)(红云)小姐有请。(正旦扮莺莺上)(红云)夫人着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旦唱)
【幺篇】[24]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25],门掩重关萧寺中[26]。花落水流红[27],闲愁万种[28],无语怨东风。(并下)
注释:
[18]【仙吕】: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用以限定声调的高低缓急,表现乐曲的感情色彩。在元杂剧中,实际应用起来的宫调计五宫四调,即黄钟宫、正宫、南吕、仙吕、中吕五宫及大石调、越调、双调、商调四调,合称“九宫”。元人杂剧的唱词,在音乐上要求叶宫调、唱套曲。【赏花时】:曲调名,属仙吕宫。每一宫调下都设有若干支曲子,叫曲调。这些不同的曲子连在一起,称为套曲,押同一韵脚。曲调的名称,只表示曲词与曲调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19]禄命终:人生的运数终结,即死亡。禄命,宿命论者所说的天命,人生运数。王充《论衡·命义篇》:“人有命有禄,有遭遇,有幸偶。命者,贫富贵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
[20]旅榇(chèn):未入祖茔前临时寄放在外的尸棺。榇,泛指棺。梵王宫:梵王为大梵天王的简称,梵王宫即大梵天王所居之宫殿,这里泛指佛寺。
[21]杜鹃红:即杜鹃鸟口上的血,这里代指眼泪。杜鹃,即子规鸟,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魂魄所化,其鸣声哀切,叫后口常流血,旧时常以杜鹃啼血比喻哀伤至极。
[22]困人:使人疲倦。石君宝《鲁大夫秋胡戏妻》:“天气困人,我且去歇息咱。”
[23]旦俫(lái):扮红娘的幼小旦脚,即小旦。俫,即俫儿,戏中扮演少年儿童的脚色。
[24]【幺(yāo)篇】:“幺”为“後”之简写,幺篇即后篇,元杂剧中同牌的第二支曲子称幺篇,犹南曲之“前腔”。
[25]蒲郡:即蒲州。
[26]掩:闭门。重(chóng)关:一道道的门。萧寺:南朝梁武帝萧衍信佛,建造了很多佛寺,后称佛寺为萧寺。李公垂《莺莺歌》:“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27]红:花的代称,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谓水中的落花。
[28]闲愁:难以言喻的愁思。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评:
中国古代诗词最重发端,戏曲亦是如此。王骥德《曲律·论章法》曰:“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元人杂剧惯以四折、一楔子演出一段故事,规模远亚乎后世传奇,笔墨更宜警炼。王实甫《西厢记》突破了经典杂剧的体制限囿,共有五本,每本各四折加一个楔子,堂庑较传统杂剧更阔大,内容、情节也更为丰赡、曲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以曲家在落墨前尤须先立定全部之格局,然后再择时、择地而出之,方可称大家手眼。
《西厢记》故事滥觞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之后吟咏崔、张情事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其中影响最大的又属宋人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无论是《莺莺传》、《商调蝶恋花》还是《西厢记诸宫调》,都侧重从张生一方展开故事叙述。王实甫从生、旦两头分别䌷绎端绪、精织细绣一段才子佳人的黼黻丽章,雅擅叙事,脉络井井,无怪乎《西厢记》杂剧可以洗涤窠臼、自成高格,被誉为“千古绝调”。第一本“楔子”以老夫人开场交代背景,亦是作者化工妙笔所在——夫主前朝相国,且是博陵崔氏;自家姓郑,亦为高门甲姓。然而崔家富贵,此际毕竟渐成寥落。女儿莺莺正值桃李年华,德才兼修,已有婚约,尚未成配。旅榇受阻,一家几口寄居萧寺,郑恒又远在京城——崔母抚今追昔,凄凄楚楚,无限伤怀。一部《西厢》,几多波磔,太半由老夫人而兴,其中的关键又在“门第”二字。“楔子”讲郑氏重家世,语语言之,却又无一处点破,更为接下来情节的开阖振荡埋下伏笔,手段老辣,令后之人仰望。
大幕甫开之时,一切正与崔相灵柩的状态相似,恰在将安未安的暂安之“几”。女主角莺莺的第一次登场,虽只惊鸿掠影,却如清风乍起,吹皱一池深静。身受礼教制度与门户婚姻的双重拘系,面对落红片片、新绿渐渐,独立风中深院的莺莺无语而怨——是为东风断送春残、为韶华似水一去难挽、还是为念而不得的如花美眷?潘廷章《西来意》以为:“大凡闺阁初解春怀,忽然蠢动,此时情思未有住着,故只好说‘闲愁’二字。然触物增感,一往而深,种种撩人,种种难遣。其情事恰有万端,送之天上不得,埋之地下不得,只好‘怨东风’而已。”恰如潘氏所言,莺莺的“愁”与“怨”是一曲之“眼”。【(赏花时)幺篇】的秀绝之处又在其情与景适会交融,浑然一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此曲令人一读而齿颊流香,由其景、其情想见莺莺遗世独立的高标风神,金圣叹所谓“想是后人所添”的论断,未必确凿。
春光不避人,透入重门闭锁的蒲东禅院,逗起待嫁女儿的莫名愁绪,亦为即将发生的韵事提供了萌蘖滋蔓的契机。“一声莺啭出墙来,惹起无限春色”(徐渭等评文),那“生”在何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