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图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五志学,学无常师

大约公元前530年的一天,在鲁国都城,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曲阜市的鲁国太庙里,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着祭祀前的准备,一个大约二十岁的年轻人也来帮忙,他一边忙碌着,一边不断地询问有关的礼仪知识。这时有人就说“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谁说陬人的儿子懂得礼仪,进了太庙他什么事都要问。这个年轻人说“是礼也”(《八佾》)——这就是礼啊!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被人称作“陬人之子”呢?

太庙问礼图

这个人就是孔子,他为什么被称作陬人之子,这就需要从孔子的祖先说起。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祖先却是商代天子,子姓。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宋公,奉祀殷商先人。武庚因为参与管叔、蔡叔的叛乱,被周公杀死。为了不使商汤断了祭祀的烟火,周朝又封微子为宋公。

微子死后,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微仲,他就是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是宋湣公,他传位给弟弟炀公,但他的儿子鲋祀杀死了叔叔炀公,想立他的哥哥弗父何为国君,弗父何却坚辞不做,从此成为宋国的世卿。

微子像
微子的庙和墓均在山东微山县的微山湖岛上。

弗父何与子孙宋父周、世子胜世代辅助公室。曾孙正考父先后辅助戴公、武公、宣公,虽为三朝元老,但并不居功自傲、骄奢淫逸,而是更加谦恭俭朴,正如他在铜鼎上铸文所说的那样:“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正考父喜爱古代文献,与周朝太师共同整理出《商颂》12篇,现在还有5篇保留在《诗经》中。

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主管穆公、殇公两朝军事。殇公时,太宰华督执政,十年而11战,民怨四起。为转移百姓视线,华督便散布谣言,将战争的责任推到孔父嘉身上,不仅杀死了孔父嘉,同时杀死了反对的国君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避乱逃到鲁国,所以孔子也就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祖先本姓子,为什么改成姓孔了呢?

古代男性称氏,女子称姓。五世亲尽,男性五代以后,就可以单独定自己的氏。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从国君宋湣公到孔父嘉已经是第六代了,可以单独立氏,于是木金父就用父亲孔父嘉的孔字为氏,这就是孔氏的由来。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后世姓、氏不分,合称姓氏,再后来简称姓,男子也称姓,所以孔子就姓孔了。

孔子先世图

叔梁纥力托悬门图(吴泽浩作)

木金父逃难到鲁国后,社会地位降低,身份由诸侯国的卿降到了大夫。鲁国的大夫其实相当于周王室的士。木金父的孙子防叔曾任鲁国防邑大夫,玄孙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孔氏在社会上逐渐有了名气。

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古人喜欢将名字连在一起,所以称作叔梁纥。由于他曾担任陬邑大夫,所以《左传》中又称作陬人纥、陬叔纥。叔梁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将领,他力大善战,屡立战功。鲁襄公十年(前563),叔梁纥跟随鲁国军队出征,守城军队在放进一些攻城军队后突然放下吊起的城门,想关起门来打狗,消灭入城的军队。这时叔梁纥正好赶到门下,他用手托起城门,救出了入城军队。七年后,齐国军队包围了鲁国北部城市防邑,鲁国派军援助,但援军害怕齐国军队,畏葸不前。时在防邑的叔梁纥率领三百甲兵,趁夜突破齐军的包围,将守城主将送出,然后又带兵突破齐军包围回城固守,最终保住了防邑。经过这两次战争,叔梁纥成为闻名诸侯各国的猛将。

虽然叔梁纥屡立战功,但终其身也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基层官员,只做到陬邑大夫,一个小地方的主管,和现在的乡镇长差不多。陬邑在现在的尼山附近。鲁国的大夫其实就是周王室的士,所以孔子的身份也是士。过去批判孔子,说他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里,是奴隶主的代言人,还真是抬举了孔子。

叔梁纥娶的妻子姓施,生了9个女儿,娶了个小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是个瘸子。一个瘸子作为家族的继承人有失体面,所以叔梁纥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又向颜家求婚。颜家当时有3个女儿,父亲与3个女儿商量谁愿嫁给叔梁纥,年轻的女孩谁肯嫁给一个老头呢?老大、老二都不吭声,只有老三说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就说看来只能把你嫁过去了,于是就把老三颜徵在嫁给了叔梁纥。结婚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所以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以下均只作《孔子世家》)。对于野合,唐代司马贞解释说“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意思是年龄不相当,不合乎礼仪,所以称为野合。他还引用《论语》中孔子批评子路“野哉由也”,证明“野”就是不符合礼仪。春秋时期,在恋爱婚姻方面是很自由的,孔子整理过的《诗经》中,保留了很多描写爱情的民歌,有的写得很露骨。像《野有死麋》就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不要动我的围裙,不要让小狗叫起来。《诗经》原来的篇章很多,孔子曾经进行删订,但是保存了很多爱情方面的民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很开明的。即使春秋时期人们在爱情方面再自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大姑娘,也不会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偷情。也许有人会说,二十八岁的女人都会嫁给八十二岁的老先生,什么样的事不会有?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人家是自愿结婚的,不是偷情。

昌平山
在曲阜东南30千米处,孔子故里今名鲁源村,位于昌平山阴,所以《史记》说孔子为昌平乡人。

婚后,叔梁纥与颜徵在一起到附近的尼丘山祈祷,祈求保佑早生儿子。据说孔子生下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很像尼丘山的形状,所以给孔子取名孔丘,字仲尼。后人避讳避名不避字,所以就将尼丘山称作了尼山。

在古代社会中,对孔子的名是要避讳的,除《四书》《五经》外,凡“丘”字均作“邱”,一律读音“期”,这是清朝雍正皇帝亲自确定的。丘也要缺笔,省去中间那一小竖,人们一般读为“某”。

祷尼山图

民间传说,孔子的家在尼山西南的鲁源村内,外祖母家在尼山东南的颜母山前。孔子出生前,颜徵在正在娘家。女儿不能在娘家生孩子,颜徵在急忙赶回婆家,途中临产,急切之中,将孔子产在了尼山脚下的山洞中,后人称为“夫子洞”,文人们取了个雅名叫“坤灵洞”。至今夫子洞东南的颜母山有一片山石上有星星红点,那里的草每到秋天就会变成红色,据说就是颜徵在初破羊水的地方。民间还传说,孔子出生前,有麒麟来到他家。出生时,两条龙绕护着他家的房子,五位仙人降落在院内,空中还响起了美妙的音乐。还有一种传说,说孔子是龙生虎养凤打扇,据说因为孔子生来鼻露孔,眼露睛,耳露轮,奇丑无比,所以父亲就把他扔到了山上,天气炎热,凤凰为他打扇,一只老虎把他叼到了山洞里。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连心肉啊!母亲不忍心,派人从山洞中找回了孔子。其实这些神话都是汉代人编造的,汉代谶纬学说盛行,孔子是圣人,圣人当然不能与常人相同,异人自有异相,为了神化孔子,编造这些神话,其实却是丑化了孔子。

夫子洞

叔梁纥老年得子,孔子的幼年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是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在一大群妻妾子女的大家庭里可能很难生活,所以就带着年幼的孔子迁到离尼山老家20多千米的鲁国都城内居住。

阙里坊
在曲阜孔庙东侧阙里街上,是孔子故里的标志。

孤儿寡母自谋生路,幸运的是,年幼的孔子很懂事,喜欢礼仪,连做游戏时都要摆上仿制的祭祀礼器,像模像样地模仿大人磕头行礼。

人的不幸都是相连的。孔子大约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年龄还不到四十岁。不知什么原因,母亲从没有告诉过孔子父亲的墓地,母亲去世以后,孔子无法将父母合葬在一起,只好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安放在五父之衢。幸亏陬邑的老邻居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父亲的坟墓所在地,孔子才将父母合葬在防山的北侧。按照当时的风俗,埋葬是墓而不坟,坟墓与地一样平,地上也不设标志,孔子担心以后找不到坟墓——“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礼记·檀弓上》),于是在墓上堆起了土堆。

为儿嬉戏图

现代人可能觉得不可理解,孔子的母亲不告诉他父亲的坟墓位置,难道孔子不为父亲扫墓吗?在古代并没有扫墓的风俗,祭祀都是在家庙中举行的,扫墓在墓前祭祀,是后来才流行的风俗。

叔梁纥墓

母亲去世后,孔子自己谋生。家道中落,曾经饱受世人的白眼。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设宴招待武士们,孔子出身士家庭,于是就去赴宴。可是一到季孙氏的大门,就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拦住了:“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世家》)——说我家主人招待武士,可是不敢招待你的,最终将孔子挡在了门外,孔子只好一言不发地回去了。

为乘田吏图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活动,文献记载很少,能够确认的事情就是他曾经在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氏家做过小吏。二十岁前后,孔子曾先后担任过季孙氏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做事认真,管理仓库时计量公平准确,账目清楚;管理牛羊时,牛羊肥壮而且繁殖增加了很多,在社会上慢慢就有了好名声。

命名荣贶图

孔子十九岁时,与宋国的亓官氏结婚。二十岁时,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昭公听说后,派人送来鲤鱼祝贺。孔子为感谢国君的赏赐,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尼山书院观川亭
亭在尼山孔子庙前,相传为孔子观水感叹时间流逝处。

孔子晚年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青年时期,谋生之余,孔子的主要精力是学习。他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的精神追求知识,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态度学习。他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习如同拼命地追赶知识,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记不牢再丢掉。由于重视学习,所以他对时间也非常重视,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联想到飞逝的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以此教育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就骂他是朽烂的木头难堪大任、粪土似的墙不能粉刷(《公冶长》)。

孔子学习主要靠自学,虽然有书说孔子七岁时曾入晏平仲开办的乡学,但这是不可能的。晏婴是齐国人,在孔子出生前五年,就接替其父晏弱,担任了齐国的卿,景公时官至相国。虽然他曾在东阿为官,即使开办学校,东阿是齐国的领土,离鲁国都城也有二百多里地,一个七岁的穷苦儿童,能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学习吗?

孔子虽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却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推究他成功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二是他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鲁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他自学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孔子学习十分刻苦,他学习《易经》韦编三绝,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多次。

孔子学习注重穷根究底,向鲁国乐师师襄学习弹琴,接连十天都在练习一个曲子,师襄说可以换别的曲子了,孔子说还没有掌握技巧——“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还是练习同一个曲子。过了一段时间,师襄称赞孔子已经掌握了技巧——“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说还没有领会到作者的志趣——“未得其志也”,继续练习这个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说孔子已经领会了志趣了——“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认为还没有体察到作者的风范——“未得其为人也”,仍然练习这个曲子。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才主动停止了练习,他说:“我体察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修长,眼睛明亮,目光深邃,好像是一个统治四方的君主,不是周文王又有谁能作这个曲子呢?”师襄听后大吃一惊,急忙起身离开坐位说:“我老师说这个曲子就是《文王操》。”这件事,有的书说是在昭公十七年,有的说在昭公十九年,但不论十七年还是十九年,都是孔子三十岁以前的事情(《孔子世家》)。

学琴师襄图

鲁国自古就是东方文化的中心之一,相传炎帝、少昊在此建都,黄帝出生于城东的寿丘,舜也曾在此制作器物。西周初年,大封天下,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辅佐武王灭掉了商朝,辅佐成王平定了天下,制礼作乐制定了周代的国家制度,功劳巨大。虽然周公因辅佐成王没有到鲁国就封,而是派儿子伯禽就任,但封地和齐国一样都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分封时,分给了“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文化本来就很发达。周公去世后,为褒奖周公的功绩,成王特命鲁国郊祭文王,并特许使用天子礼乐。鲁国是周天子以外唯一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的国家,因此鲁国成为和周代京师一样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西周末年,王室东迁,文化受到很大破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更为严重,只有鲁国还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看周代乐舞,鲁国乐工演奏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陈风》《郐风》《小雅》《大雅》《颂》,几乎全部《诗经》记载的乐歌,表演了文王乐舞《像箾》和《南籥》、武王乐舞《大乐》、商汤乐舞《韶濩》、夏禹乐舞《大夏》、虞舜乐舞《韶箾》等,可见鲁国保存的古代文化多么丰富。昭公二年(前540),晋国韩宣子出使到鲁国,“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看到了鲁国的文化遗存,不禁发出了“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制礼作乐坊
坊在周公庙,庙在今山东曲阜城东。

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加之孔子学无常师,博览群搜,所以才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青少年时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孔子,也造就了孔子。孔子成名后,太宰问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说,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所以才让他多才多艺的。这话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贫穷,所以才学会了不少的技艺。君子们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有这么多的(《子罕》)。是低微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的刻苦学习,才使孔子成为了多才多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