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八十五卷 唐魏徵、长孙无忌等撰
书名篇目和撰修 凡帝纪即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共八十五卷。撰修过程略见于《唐会要》卷六三“修前代史”、《旧唐书》卷三太宗纪、卷四高宗纪、卷七一魏徵传、卷七三令狐德棻传及《史通》外篇“古今正史”。武德四年令狐德棻请修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五年下诏撰修,以封德彝、颜师古任隋史,数载不就。贞观三年复敕修撰,以魏徵及孔颖达、许敬宗任隋史,房玄龄与魏徵复总监诸代史。贞观十年,五代史撰成进上。当时这五代史可能合为一书,以后分别单行,本当时习惯,各以“书”称,隋史即名为《隋书》。这时的《隋书》仅有纪、传,志是贞观十五年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另外修的,也是包括梁、陈、北齐、周、隋五个朝代统在一起,叫《五代史志》,显庆元年修成三十卷,由长孙无忌进上,后来附《隋书》流传,不明究竟者往往误认成专为《隋书》撰写的志,其实今传本《隋书》仍于纪、传题魏徵上,而志题长孙无忌等撰,分别得很清楚。
研究唐史时怎样利用(1)隋朝统治前后只有三十八年,而且唐刚建国就着手撰修《隋书》,撰修者都长期生活在隋朝,隋事是耳闻目见,加以有关隋史的其他史料都已不复传世,因而《隋书》就有更高的史料价值,历来读史者对它很少有不好的批评。(2)唐初很多典章制度都因袭隋旧,因此在阅读两《唐书》志时,最好附带读一读《隋书》相应的志,这对溯源来说有好处。(3)唐初将相大臣中有许多是隋代贵族的子弟,他们父兄的传见于《隋书》,还有很多在《隋书》列传里的人物实际生活到唐初,研究初唐史事往往需要参考《隋书》里这些人的传。众所周知的如李密、如王世充,更是在两《唐书》和《隋书》里都有传(《隋书》避唐太宗讳称王充)。据《旧唐书》魏徵传,修五代史时“徵受诏总加撰定,众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而徵早期又曾参加过瓦岗军,追随过李密,因此《隋书》中李密传以及和李敌对的王世充传等肯定经魏徵审定,其史料价值自在两《唐书》李、王诸传之上(《隋书》李密传叙事止于归唐,以后叛唐被杀之事不复记入,也可能是魏徵有意为故主讳饰)。《隋书》李密传的内容绝大部分被抄入两《唐书》李密传,成为后者的重要史料来源。所以,读两《唐书》时务必要参读《隋书》。
版本 (1)南宋刻残本小字、中字两种,均藏北京图书馆。(2)元大德饶州路刻十行本、元至顺瑞州路刻九行本,今传世印本均不止一部,北京图书馆即藏有几部。(3)明南监“二十一史”《隋书》万历刻本,以及明北监“二十一史”本、汲古阁“十七史”本、清殿本、覆刻影印殿本等均同前述两《唐书》,五局合刻《二十四史》中《隋书》则系淮南书局刊刻。(4)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隋书》系影印元大德本,台湾仁寿本“二十六史”又影印百衲本。(5)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本用南宋刻小字本与元大德本、至顺本互校,并参校其他刻本和《通典》、《册府元龟》等有关文献,惜校勘记中只记《隋书》与这些文献在文字上的异同,不记《隋书》本身版本的文字异同,是一个缺点。书中避唐讳字一般不改,却独把讳“丙”为“景”的“景”字回改,亦殊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