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杂史杂说小说类

四部分类法中史部的杂史类、子部的杂家类(尤其是其中的杂说类)、小说类(尤其是其中的杂事类)实在很难分,因此这里索性并在一起来讲,先讲专记一人一事的,再讲杂记若干事物的,最后讲《太平广记》等小说总集。前二类现存的数量还不少,这里只选择其较重要或较常见的讲解。

《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兢撰

吴兢是武周、玄宗时的史官,曾参预修撰《则天实录》和国史,传见《旧唐书》卷一○二、《新唐书》卷一三二。此书编纂的目的,见卷首自序,谓:“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以时逢圣明,位居宰辅,寅亮帝道,弼谐王政,恐一物之乖所,虑四维之不张,每克己励精,缅怀故实,未尝有乏。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凡一帙一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贞观政要》。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四库提要》谓:“其书在当时尝经表进,而不著年月,惟兢自序所称‘侍中安阳公’者乃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者乃张嘉贞,考玄宗本纪,乾曜为侍中、嘉贞为中书令皆在开元八年,则兢成此书又在八年以后矣。”其实此书本有景龙三年正月上书表,是早在中宗时即已撰成,至开元年间稍事修订重撰序文进上而已。《四库提要》所据元人戈直注本无景龙上书表,所以讲不确切。

至此书取材,陈寅恪认为此书实“《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七德舞”节),亦即仅限于《实录》一书。但吴兢序云“缀集所闻,参详旧史”,似范围较广,不仅删节《实录》。观今存《顺宗实录》的体例,实录记事多于记言,诏令奏疏只择其要,而《贞观政要》则主要记太宗和大臣们的言论,收录的奏疏五百字以上的就不下二十篇,最长的达三千余字,知此书除取材《实录》外,还应“参详”了起居注、国史等“旧史”,其中颇多不见于两《唐书》、《通鉴》者(如贞观十三年魏徵疏旧传不录,新传虽有却大事删改,十四年魏徵事新、旧传皆不录)。但此书是歌颂祖德以资训戒的官书,自多隐恶扬善,绝不能表现贞观时政治的全貌。若单凭此书来评论唐太宗,便无史识。

版本 (1)今通行的都是元戈直注本,有戈氏自序,谓:“惜乎是书传写谬误,窃尝会萃众本,参互考订,而其义之难明,音之难通,字为之释,句为之述,章之不当分者合之,不当合者分之,自唐以来诸儒之论,莫不采而辑之,间亦断以己意,附于其后。”则已将原作窜乱(关于这点并可参考《元白诗笺证稿》“七德舞”节),并非善本。此戈注元刻已不存,今所传有明成化元年御制序的明经厂刻本,清中叶扫叶山房刻本,《四库》所收亦是戈注,当即用成化本,又有民国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成化本,较为易得。(2)但吴氏原本并未失传,有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两部(一部抗战前入藏,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一《贞观政要》洪武本跋中提到,一部建国后翁同龢后人捐赠),清代又是乾嘉时刻本,也少见(也见傅增湘跋)。(3)197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照理标点重印此书应用明洪武原刻本为底本(戈注可附入),但此标点者连戈注之非原本、原本有洪武本等并一无所知,又把戈本自序及元至顺四年郭思贞序、明成化序一概删去,戈氏所采集的诸儒议论也一概删去,不知其意图何在?其实如说诸儒议论及戈、郭序立场观点有问题,那吴书本身立场观点难道就正确?前人因明末人为篡改古书而说明人刻古书而古书亡,近人这种类似明末人刻书的风气实不足取。(4)日本尚存有多种古抄本和元以后刊本,原田种成以建治元年(1275)抄本为底本,用多种抄本、刻本并其他古籍参校,1962年刊印在无穷会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三辑,名《贞观政要定本》,校勘精审,当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