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调查中老年人询问方法的研究
张宇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四队,河北 廊坊)
摘要: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和火灾发生频率上升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无可避免地会以证人、受害人、火灾肇事嫌疑人等身份与火灾产生关联。然而,实际火灾调查工作中,老年人在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变化决定了对老年人的询问工作开展起来更为困难。在火灾调查领域,针对老年人的询问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文献和书籍中,都只是作为一个很小的部分出现,内容泛泛,未对老年人做更细致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询问方法。因此,本文以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及对询问工作的影响为研究基础,结合火灾调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询问经验,分析、总结出了询问老年人的一般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别老年人的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特殊询问方法,可为火灾调查询问工作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火灾调查;询问;老年人;特殊群体
1 引言
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可见,我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火灾次数的增多,老年人无可避免地会以证人、受害人、火灾肇事嫌疑人等身份与火灾产生关联。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与一般人相比,对老年人的询问工作开展起来更为困难。笔者与火灾调查一线人员交流询问老年人的感受时,他们均表示感到很吃力、着急,容易丧失耐心,有的火灾甚至因为对老年人的询问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造成起火原因难以认定。可见,询问老年人时,如果不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不仅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会阻碍调查工作的进行。
本文旨在以老年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对询问工作的影响为研究依据,分析总结出更加详细、具有针对性的询问方法,为火灾调查询问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进而提高询问效率。
2 老年人询问的定义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老年人询问是指火灾发生后,火灾调查人员为认定火灾事故事实和依法对火灾事故作出处理提供证据,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1],向与火灾事故有关以及了解火灾事故情况的老年人了解、核查有关情况,搜集证据、发现线索的工作。
3 老年人询问的方法
3.1 老年人询问的一般方法
3.1.1 做好了解工作
询问前要充分了解被询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等疾病,应当提前准备好药品,了解好附近的医院,条件允许时最好让其亲友陪伴在身边,以备在询问过程中发病,及时得到救助。如果老年人听力存在障碍,可以提前准备好助听器[2]。对于听力严重丧失的老年人,还可以把问题写在纸上,让老年人回答。此外,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被询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性格情绪特征、家庭状况、文化水平等,为后续询问人员、场所、时机的选择做准备。
3.1.2 制定合理的询问方案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确定询问的时间、地点、顺序等,明确需要了解的内容,并依此列出提纲。对可能的突发状况,提前想好应对方案,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避免在询问时内容遗漏,慌张失措。
3.1.3 询问人员的选择
老年人对高音的识别能力低于低音[3],说话啰嗦,甚至会蛮不讲理,因此询问人员宜选择男性或者是音调较低的女性,并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亲和力,对老年人持有尊重、友好的态度,能与老年人愉快地交谈,且年龄差距不宜太大,能够理解老年人的想法、顾虑和苦衷。此外,应尽量选择与被询问老年人有相似经历或爱好的人进行询问,这样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增进老年人的亲近感。如果被询问的老年人说的是方言,应选择会说该方言的人员进行询问,如果条件不允许,则需要可靠的翻译人员在现场进行翻译,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减少由于语言不通带给老年人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同时,询问人员还要注意仪容仪貌得体大方,不要打扮得过于花哨随意,与身份不符。
3.1.4 询问场所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询问场所对老年人的陈述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一,老年人通常喜静,不喜欢喧哗吵闹的环境。对听力存在障碍的老年人来说,环境中的噪声还会增大有效交流的难度。因此,询问应选择在安静的场所进行。其二,老年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因此,询问室等严肃、陌生的环境会让老年人没有安全感。对于固执的老年人来说,如果询问人员强硬要求老年人到其不熟悉的场所进行询问,还会引起老年人的抵触情绪。其三,无关人员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客观陈述。因此,应尽可能在没有无关人员干扰的前提下,尊重老年人对询问场所的选择。
3.1.5 询问时机的选择
火灾发生后,老年人会产生各种应激心理,询问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疏导,或者邀请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待老年人的情绪稳定后,再进行询问。一些老年人由于受到高温、烟气等物质的作用,身体机能受到损害,此时需及时入院治疗,在征得医务人员的同意后再对其进行询问。如果老年人的身体处于稳定的状态,则应抓紧时间尽快询问,以防时间长了记忆消失,同时也能降低老年人的陈述受到他人影响的几率。但是,有些记忆的丧失是暂时的,如果在第一遍询问时老年人回忆不起一些事实经过,询问人员不应就此放弃,而应鼓励、引导老年人进行回忆,为其回忆提供条件。
3.1.6 询问语言的使用
首先,询问人员应保持用低速、清晰的话语[4],防止老年人听不清楚。其次,尽量使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不是专业、书面化的语言,否则会增加老年人,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理解问题的难度。如果老年人对某一语句难以理解,询问人员可以换一种易懂的方式重新表达。再次,一些听力有障碍的老年人实际上未听清询问人员的提问,但表现出自己听清了。因此,询问人员应当重复提问,确定老年人真的听清楚了。最后,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5]。如果老年人语言啰嗦,导致询问偏离了主题,询问人员应当耐心地听其陈述,并用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逐渐将话题重新引回,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或直接打断。
3.1.7 循序渐进,做好询问前的铺垫工作
询问前应当先与老年人聊一些其感兴趣的、轻松的、与火灾无关的话题。例如,有的老年人喜欢钓鱼,询问人员就可以主动与老年人交流一些钓鱼的经验;有的老年人爱好书画,家中挂着自己的书画作品,询问人员可以对老年人的作品进行赞美[6]。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对老年人的性格、话语习惯等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能够使老年人心理防备松懈、对询问人员感到信任,从而展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这时,再将话题逐渐引入与火灾有关的内容。
3.1.8 询问可持续时间的把握
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询问时一定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时刻注意老年人的表情、体态变化,当老年人表现出疲惫时及时给予其时间休息,不能为了赶进度而打疲劳战。由于老年人的痛觉趋于迟钝,即使在询问中没有主动反映身体存在不适,询问人员也应确保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处在稳定状态,而没有火灾埋下的隐患,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3.1.9 肢体语言的使用
对听力有障碍的老年人,询问人员可以适当减小彼此间的距离,一些听力不好的老年人说话时喜欢凑近对方的耳边,此时询问人员可以身体前倾,做出回应。询问过程中,还可以主动为老年人倒水、搀扶其坐下休息或是起来活动,让老年人体会到询问人员对的尊重和爱护的。
3.1.10 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在数十年的生活中,老年人难免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随地吐痰等,火灾发生后,这些习惯还可能是老年人缓解应激心理的方式,因此,询问人员应对这些习惯予以尊重和包容,不宜表现出反感厌恶或是给予制止,这样会使老年人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和理解,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影响询问工作的进行。
3.1.11 对老年人的陈述作出科学的判断
老年人智力和记忆力等机能的衰退决定了其对火灾的记忆和陈述难以避免地存在偏差,加上外界的干扰因素和从众心理的作祟,询问人员不能完全听信老年人的陈述,还要依靠科学的推理分析,结合现场勘验、物证鉴定等专业手段作出正确的判断。
3.2 老年人询问的特殊方法
由于老年人中证人、受害人和火灾肇事嫌疑人各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询问时,除了要注意老年人的共同特征,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三类老年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
3.2.1 老年证人询问的方法
(1)老年证人询问的一般方法。询问老年证人时,不能占用其睡眠时间或是处理重要事情的时间,亦不能影响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比如,有的老年人有每日定点打麻将的习惯,询问人员如果执意要求老年人在此时配合询问,可能会引起老年人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一些老年人出于对自己名誉的顾虑,不愿在人多的地方作证,询问则应在没有闲杂人等的场所进行。此外,应避免多次询问,这可能引起老年证人的厌烦情绪。对老年女性证人进行询问时尤其要注意此点,因其证言易出现前后矛盾、反复不定的情况,尽量在初次或二次询问时就将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以免为后续的工作造成麻烦。
(2)拒证心理的矫正。对怕受报复的老年证人,询问人员应向其说明保护证人的法律、政策,消除其顾虑。对事不关己的老年证人,应当晓之以理,说明知情不举对社会的危害[7],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告知其应尽的法律义务。对于被利益收买的老年人,应当指明其不能只顾眼前的金钱利益,还要考虑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于以上两种证人,还可以从他们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如果老年人注重自己的名誉,可以告诉他如果贪图私利被他人知道,会有什么样不好的影响;如果老年人注重钱财,那么可以通过赠送生活用品等方式激励其作证,对积极配合的老年人,应当予以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8]。对与犯罪活动或肇事行为有牵连或与火责任人有关系的老年人,应向其讲明包庇隐瞒不仅不能使自己和火灾责任人逃脱处罚,法律的严明和询问人员端正的执法态度还会使真相水落石出,届时老年人还有可能因包庇隐瞒等行为获罚[9]。
3.2.2 老年受害人询问的方法
询问老年受害人时,首先要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情绪稳定,必要时还可以请专业的护理人员帮助。如果询问人员在一开始就直入主题,或频繁地进行询问,要求其描述火灾发生时的场景,无异于雪上加霜[10]。找准老年受害人关注的利益所在,能够为安抚工作提供有效的路径。例如,一些老党员很看重自己的声誉,询问人员就可以联合街道、社区等政府部门给予安抚,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慰问金更加管用。
对出于保护心理而将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的老年人来说,询问人员应当让其明白这样做不仅不能使真正的责任人免于处罚,其本身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因曾经的恩怨不满等将火灾责任人的行为事实故意夸大的老年人来说,询问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全然听信其陈述。对于易受到外界影响的老年受害人来说,一是要求询问人员让其相信法律的严明,打消其担心自己或家人会遭到报复的顾虑;二是要求询问工作及时展开,并在初次询问时就将一些重要内容确定下来,以防前后矛盾、矢口否认等情况对询问工作造成阻碍。
3.2.3 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询问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出于畏罪、侥幸、抗拒等心理,很难积极配合询问。因此,调查人员需对不同的心理予以矫正,消除其对询问工作造成的障碍。
(1)畏罪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畏罪恐惧心理会阻碍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的如实陈述,但畏罪恐惧心理又隐含了一种“求生”“求轻”的心理,是可以加以利用和突破的薄弱环节[11]。询问人可利用此心理让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知道,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如实陈述能够减轻处罚,而隐瞒实情则会加重处罚。既不夸大老年人的肇事事实,也不缩小其应负的责任,多做挽救、帮助、教育工作,让其看到希望,防止其自暴自弃。
(2)侥幸心理的矫正方法。矫正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侥幸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证据,消除其主观自信和幻想。同时,使其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少、平民权贵,都难逃法律的惩罚,消除其倚老卖老,或是企图通过关系来使自己免于惩罚的痴心妄想。
(3)抗拒心理的矫正方法。询问人员应对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表现出尊敬、关心的态度,而不能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让其明白询问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刁难,使其难堪,或是给其徒加罪名,而是在依照法律办事,并会对火灾事故进行公平公正的处理。
(4)戒备心理的矫正方法。一是从一些与火灾没有直接关联的话题谈起,使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的心理防备逐渐松懈,坦露实情。二是以公平公正、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消除其对询问人员的戒备心理。三是鼓励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将心中的顾虑说出来,开诚相见地进行解释说明,有助于打消老年火灾肇事嫌疑人的忧虑,面对现实。
(5)悔恨心理的矫正方法。怀有此类心理的老年人往往是善良而富有良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容易产生悲观绝望,自责痛苦等心理,甚至选择自杀[12]。对待此类老年人,询问人员首先应当予以适当的安慰和关怀,同时积极调动其继续好好生活的信念,一味的悲观、绝望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也是愧对关心自己亲友的表现。其次,让其明白一味的沮丧、自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积极配合询问人员的工作,才有可能从轻处罚。
4 结论
综上所述,老年人不仅是一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询问老年人比询问一般人更加困难,但又是火灾调查工作中无法避免的内容,这就要求火灾调查人员在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询问方法,对老年人询问工作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询问效率。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 消防监督执法手册[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35.
[2] 徐英. 与老年病人语言交流的技巧[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06:1027.
[3] 高焕民,柳耀泉,吕辉,等. 老年心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潘雅东,蒋发根,张芹洪. 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时的注意事项[J]. 解放军健康,2013,03:43.
[5] 韩璐. 采访老年人的艺术[J]. 新闻传播,2010,06:156.
[6] 徐智明. 采访老龄对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 江苏地方志,2003,02:18-19.
[7] 李伯婧. 证人拒证的心理矫正[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6:14-15.
[8] 苏满满. 入情入理入人心—谈询问的语言要求[J]. 中国监察,2002,21:46.
[9] 何泉生. “证言难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公安大学学报,2000,03:89-92.
[10] 张清华,陈珂. 避免人为伤痛倡导人性关怀—由汶川大地震报道看记者的克制性采访[J]. 新闻知识,2009,07:108-109.
[11] 胡关禄,等. 侦查讯问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5.
[12] Eric van Di jk,MarcelZeelenberg. On the psychology of‘ifonly’:Regre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ctual and counterfactual outcomes[J].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5,97(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