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膜过程的机理
根据半透膜结构性质的不同,膜分离过程的机理不同,解释膜过程的理论亦不同。
3.3.1 多孔膜的筛分理论
用拉伸、相转化等方法制取的微滤、超滤膜体上具有穿透膜体的孔隙,从而形成多孔膜。多孔膜过程的机理可用筛分理论解释,粒径小于膜孔的颗粒可透过膜孔,粒径等于膜孔的颗粒可堵塞膜孔,粒径大于膜孔的颗粒被膜体截留。此外,带电颗粒在膜表面及膜孔中的吸附截留,小于孔径的颗粒在孔口处的架桥截留,也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
衡量多孔膜的性质具有孔隙率、截留孔径与孔径方差三大指标。孔隙率指膜面中各孔面积之和与整个膜面积的比值,孔隙率的高低决定着透速率的高低。为保证高的透速率则要求尽可能高的孔隙率,但为保持膜的一定机械强度,膜的孔隙率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材料及工艺的制约,膜的孔径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成某种数学分布,膜孔分布的均方差大小反映着孔径分布的集中与否,决定着透过粒径与截留粒径的分辨率。
图3.3所示多孔膜孔径的概率分布曲线表明,由于孔径的不一致,透过粒径缺乏一个严格分界。膜孔径的均值也是多孔膜的重要指标,表征透过粒径的平均值,但分离工艺更关心的是透过粒径的最大值或截留粒径的最小粒径。通常将截留率达到95%的物质粒径称为膜的截留粒径,将透过率达到5%的物质粒径称为膜的透过粒径。多孔膜用于提纯工艺时,应参考透过物标称最大粒径,用于浓缩工艺时应参考截留物的标称最小粒径。
图3.3 膜孔径概率分布及累计概率分布
孔径概率分布;截留物累计分布;透过物累计分布;
3.3.2 致密膜的溶扩理论
反渗透膜属于致密膜,其膜过程机理可用溶解扩散理论解释。溶质与溶剂溶入膜表面的溶解速率不同,在膜体内的扩散速率不同,溶出膜体时的速率也不同。当溶剂的溶解与扩散速率远大于溶质的溶解与扩散速率时,溶质在原液侧富集,溶剂在透过液侧富集,从而实现了溶质与溶剂的相对分离,而不可能实现两者的绝对分离。
反渗透膜对于无机盐具有很高的脱除功能。
(1)阳离子的脱除
就阳离子而言,低价离子的脱除率低于高价离子的脱除率,即有以下脱除率的顺序:Al3+>Fe3+>Mg2+>Ca2+>Na+。对于同价阳离子,脱除率随离子水合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即有以下顺序:Ca2+<Sr2+<Ba2+以及Li+<Na+<K+<Rb+<Cs+。
(2)阴离子的脱除
对于阴离子的脱除率顺序为:<=CN-<F-<<Cl-<OH-<<<<<。
反渗透膜对溶解于水中的不同离子依其化合价、离子半径及水合离子半径等项区别具有着不同的透速率,对于无机盐的透过速率是水中各类离子的综合透过速率。反渗透膜对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很高;对于分子量小于100的有机物脱除率较低,对溶于水中的氨气、氯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的脱除率极低。
因此,膜厂商表明其膜产品的脱盐率测试指标时,必须指明测试液的化学成分。某反渗透膜在特定工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透过率指标示于图3.4。影响反渗透膜截留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有溶质的解离度、荷电性、水合度及分子的支链程度。某反渗透膜在特定工况下对不同化合物的透过率指标示于表3.3。
图3.4 反渗透膜对不同离子的透过率
表3.3 反渗透膜对部分溶质的脱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