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5 浓差极化现象

由于半透膜对溶质的截留作用,错流运行方式下的膜表面溶质浓度会相应提高,从而形成浓差极化现象。图3.6示出了错流运行方式下侧向渗透流体系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图3.6 浓差极化现象示意图

3.5.1 浓差极化的数学模型

反渗透给浓水侧溶液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典型的单相对流传质。给浓水中溶质与膜表面之间的对流传质以湍流为主层流为辅。湍流径流通过膜表面时,速度边界层为湍流边界层。该湍流边界层由三个部分组成,靠近膜面处的为层流内层,中间的为缓冲或过渡层,外层的为湍流主体。

在膜两侧压力差的驱动下,部分溶剂透过膜体形成渗透流,溶质被截留并在膜表面积累,整个流道中溶质浓度C在膜表面的垂线方向上变化。由于湍流能有效地实现溶质的扩散,湍流层中溶质浓度Cf可视为均匀。如视膜透过液侧溶质浓度Cp为恒定,则仅有给浓水侧层流层中的溶质浓度C存在一个梯度,并在膜表面达到最高值Cm。所谓浓差极化度β为给浓水侧膜表面溶质浓度Cm与湍流层溶质浓度Ct之比:

β=Cm/Ct  (3.3)

在径流体系中体流率Q等于溶剂流率Qp加溶质流率Qs

Q=Qp+Qs  (3.4)

根据传质理论,浓差极化区内距膜表面任何一点x处,以对流形式传递的溶质流入率QC等于溶质流出率,而溶质流出率等于以对流形式传递的前向溶质流出率Qs与以扩散形式反向传递的溶质流出率DdC/dx之和:

QC-DdC/dx-Qs=0  (3.5)

如将图3.6中所示的x处截面与膜透过液侧视为一个整体(见图中虚线),则该整体的溶质流入率Qs等于溶质流出率QCp。故式(3.5)可改写为:

QC-DdC/dx-QCp=0  (3.6)

即  DdC=(QC-QCp)dx  (3.7)

或  dC/(C-Cp)=Qdx/D  (3.8)

对式(3.8)两侧求积分,且积分边界条件:x=0时,C=Cfx=L时,C=Cm

   则有积分式:       (3.9)

积分的结果为:

ln[(Cm-Cp)/(Ct-Cp)]=QL/D  (3.10)

设传质系数k=D/L则有:

Cm-Cp)/(Ct-Cp)=exp(Q/k)  (3.11)

如定义膜的溶质透过率SP为:

SP=Cp/Cm  (3.12)

且定义膜的溶质截留率SR为:

SR=1-SP=1-Cp/Cm  (3.13)

如将Cp=(1-SRCm代入式(3.11)并经变换将得到:

   (3.14)   

因为SR≈1,则式(3.14)可简化为:

β=Cm/Ct≈exp(Q/k)  (3.15)

3.5.2 浓差极化的系统影响

浓差极化仅使膜表面截留物浓度临时性提高,是可恢复过程,并不直接产生膜污染。但正是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膜表面截留物质浓度的相应提高,加速了微滤、超滤等多孔膜表面凝胶层的形成,或加速了反渗透、纳滤等致密膜表面难溶盐的饱和析出,从而加剧了各类膜的污染。

对于微滤、超滤等多孔膜,有机截留物在膜表面形成的浓差极化层,也具有一定的分离与截留作用,故可有限地提高膜的分离精度,并相应增加溶剂的透过阻力。对于纳滤、反渗透等致密膜,浓差极化现象将提高给浓水侧无机盐浓度,增加给浓水侧的渗透压,即增加产水阻力,降低了产水流量。由于无机盐的透过率正比于膜两侧的盐浓度差,浓差极化现象还提高了无机盐的透过率,降低了膜过程的产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