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台基构造
1.3.1 台明的结构
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即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
图1-4 台明构造
(1)柱下结构 在木柱以下常设置一特制石块作为柱子的承托,一般称它为“柱顶石”;柱顶石下多用砖砌体作为底座,通常称它为“磉墩”或“鼓蹬”;有的地方还在磉墩下铺筑三角石(碎块石)并加以夯实,此举叫“领夯石”,在领夯石上再铺砌粗料石,按铺的层数多少,分为一领一叠、一领二叠、一领三叠。
(2)柱间结构 由于古建筑建筑骨架是木构架结构,而在室内各柱之间,或者是连间,或者是不承重隔墙,故其下只做砖砌体作为承托,一般称它为“拦土”,因为它除了承托墙体外,还为室内回填土起着围栏作用。拦土下衔接基础层。但在窗户下的墙(称为槛墙),应在台明面上铺一块条石作为“槛垫石”,槛垫石下才是拦土。
(3)台边结构 台基周边又称台帮,它是由砖砌体,按要求围成封闭圈式的包边,此砖砌体叫“背里砖”;在背里砖的上面平铺正规条石作为盖面,此为“阶条石”;沿背里砖的外周边镶贴石板或贴砖,称此为“陡板石”或“陡板”,在有些南方地区称为“侧塘石”或“塘石”。在陡板石下平铺石板或城砖作为平垫,此板称为“土衬石”或“土衬”。土衬下衔接基础层。
1.3.2 踏跺的结构
踏跺即指台阶,也有称踏道,它是台基的附属结构。踏跺的构造形式有三种,即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左右阶踏跺。
(1)垂带踏跺(图1-5) 垂带踏跺是指在踏跺两边砌筑顺踏步斜坡的拦墙,墙的顶面用条石铺成条带状的斜平面,此平面称为“垂带”,宋称“副子”。而垂带下面构成三角形的墙面,称为“象眼”,这部分若由一整块三角石做成,则称为“菱角石”。象眼下面也常铺砌土衬,但此土衬应与踏跺最下一级踏步石(有称此为燕窝石或砚窝石)齐平,故专称为“平头土衬”。
图1-5 垂带踏跺
(2)如意踏跺(图1-6) 如意踏跺是指三面都为台阶形的一种踏跺。
图1-6 如意踏跺
(3)左右阶踏跺(图1-7) 这种踏跺分左右两个,中间由一斜坡的面石分隔,此面石一般雕龙画凤,称它为“御路”。左边踏跺叫“阼阶”,一般为主人所用的台阶;右边踏跺叫“宾阶”,是供宾客使用的台阶。这种踏跺只用于极尊贵的建筑物上,如故宫的三台就是这种踏跺。
图1-7 左右阶踏跺
1.3.3 踏跺构件
(1)上基石、中基石、下基石 基石即台阶的踏步,紧靠阶条石下的一层踏步叫“上基石”,又称“摧阶”;最下面一层踏步叫“下基石”,又称“砚窝石”;其余的踏步都叫中基石,又叫“踏跺心子”。上基石、中基石、下基石之间可采用磕绊也可直接连接,由下往上层层垒砌,如图1-8所示。
图1-8 踏跺构件
砚窝石与垂带的连接处,应凿有连接口即“砚窝”,如图1-8所示。
(2)如意石 如意石一般用于宫殿等大式建筑上,即在燕窝石前再铺设的一块条石,其面与地面平。
(3)平头土衬 主要用作象眼石下的衬垫,其露明高与金边尺寸同台基土衬一样。在平头土衬与垂带的连接处,也应凿有“垂带窝”。
(4)象眼石 象眼石是台阶两边的拦土墙,呈三角形。有砖砌象眼,有石作象眼石。象眼石与平头土衬用磕绊连接(如图1-8所示)。
当象眼安装好后,在每层基石放平垫稳的同时,应灌满灰浆并做好背里。
(5)垂带石 垂带石是台阶两边象眼石上的铺面石。在垂带下端与燕窝交接处,应凿成斜面,用灰浆与其连接,如图1-8所示。
1.3.4 埋头的结构
“埋头”本是指台基埋入地下的那部分,角柱下埋头又称“角柱石”或“角石”,在民间工人师傅中,为了便于加工安排,常按其位置或埋入方式不同,取有不同的名称,具体有以下几种。
(1)阳角埋头(图1-9) 阳角埋头指位于台基转角部位,并由两块同规格砌石拼成的埋头。
图1-9 阳角埋头
(2)阴角埋头(图1-10) 阴角埋头指位于台基凹转角部位的埋头。
图1-10 阴角埋头
(3)单埋头(图1-11) 单埋头指只有一块砌石构成,并大面朝迎面的埋头。
图1-11 单埋头
(4)厢埋头(图1-12) 厢埋头与阳角埋头相似,只是在山面镶砌的一块,大面宽较小,其镶拼宽度等于迎面宽度。
图1-12 厢埋头
(5)如意埋头(图1-13) 如意埋头指宽厚尺寸相等,转角面不受限制的单埋头。
图1-13 如意埋头
(6)琵琶埋头(图1-14) 琵琶埋头指埋头石的厚度较薄(一般为宽度的0.3~0.5)的单埋头。
图1-14 琵琶埋头(厚度较薄)
1.3.5 须弥座式的基本构成
石须弥座自下而上的基本构成是: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图1-15)。如果高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下枋和上枋做成双层,必要时还可将土衬也做成双层,但应有一层土衬全部露明。坐落在砌体之上的须弥座,可不用土衬石。
图1-15 石须弥座的组成及各部名称
1.3.6 须弥座的施工
须弥座台基多用在较高级的建筑上,因此,它的台基高度都比普通台基要高。须弥座的平水一般定在上枋顶面,至于台基边线应根据规模大小,按设计要求而定。
(1)土衬的施工 须弥座土衬的施工与普通台基相同,只是厚度应较普通台基土衬稍厚。
(2)圭角的施工
(1-1)
圭角是须弥座的底座,它的外露面一般都雕刻有花纹,其花纹形式如图1-16所示。
图1-16 圭角
圭角与土衬的连接,可采用“磕绊”连接,也可用灰浆平接。在延长线上,圭角与圭角的连接采用“扒锔”或“银锭”连接,如图1-17所示。
图1-17 圭角与土衬的连接方式
(3)上、下枋的施工 上(下)枋是一矩形断面,有似梁枋作用。它的厚度为:
(1-2)
上(下)枋的外露面有素面和雕花面,其雕刻图案多以宝相花、蕃草和云文为主,如图1-18所示,连接方法同上。
图1-18 上(下)枋雕刻
龙头古称“螭首”或“喷水兽”,在四角部位的为大龙头,其他部位均为小龙头。其龙头的尺寸要求如图1-19所示。
图1-19 龙头的尺寸
(4)上(下)枭的施工 上(下)枭是须弥座由突出面到束腰面的一种转形构件。它的厚度按式(1-3)计算。
(1-3)
上(下)枭的外露面也可作成素面或雕花面,其雕刻图案多为“八达马”(即梵文的译音,相似莲花形),如图1-20所示,连接方法同上。
图1-20 上(下)枭
(5)束腰的施工 束腰是须弥座的坐中构件,束腰及金刚柱如图1-21所示。它的厚度按式(1-4)计算。
(1-4)
图1-21 束腰及金刚柱
以上须弥座各构件常用灰浆见表1-1所示。
表1-1 石作工程中的常用灰浆
1.3.7 石须弥座高度的确定
石须弥座的高度权衡及各层之间的比例如图1-22所示。
图1-22 石须弥座的权衡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