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白粉病

白粉病俗称“弯脖子”、“花脸”,是山楂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山楂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果实畸形或幼果脱落,对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并影响新梢生长与花芽形成,对第二年也有较大影响。

【症状诊断】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幼果和新梢。叶片受害,初期产生黄绿色斑块,不久表面产生出绒絮状白色粉斑,叶片两面均可产生(彩图4-23、彩图4-24)。严重时,叶片上散生多个病斑,病叶皱缩、卷曲,逐渐焦枯。幼果受害,落花后即可发病,多从近果柄处开始发生,表面产生白色粉斑,并逐渐扩展到果面上,导致果实向一侧弯曲(彩图4-25、彩图4-26)。严重时,病果容易脱落。受害较晚的幼果,白色粉斑下果皮硬化,并逐渐发生龟裂,果实畸形,后期着色不良。新梢受害,病部布满白粉,节间缩短,生长细弱,后期逐渐枯死。

彩图4-23 叶片正面的白色粉斑

彩图4-24 叶片背面的白色粉斑

彩图4-25 幼果受害状

彩图4-26 许多幼果受害

【病原】蔷薇科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oxyacanthae(DC.)de Bary],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无性阶段为山楂粉孢霉(Oidium crataegGrogh.),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白色粉斑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果上越冬,翌年春雨后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先侵染根蘖叶片,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通过气流传播,侵染叶片、幼果等。该病在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山东、河北产区5、6月份为发病盛期,7月份后减缓,10月间停止发生。春季温暖干旱的年份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种植过密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实生苗、根孽苗发病较重,幼树和结果树发病较轻。

【防控技术】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4-6所示。

图4-6 白粉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搞好果园卫生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落叶、病僵果等,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发芽前,翻耕树盘,将残余病残体翻埋地下,阻止子囊孢子产生及传播。不能清除病残体的山地果园,也可在山楂发芽前地面喷洒药剂,杀灭越冬病菌,有效药剂如:3~5波美度石硫合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300~4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300~4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5000倍液等。结合修剪,彻底剪除根孽苗,减少病害早期发生。另外,结合其他农事操作,及时剪除病果、病梢等,并集中深埋。

2.生长期及时喷药 一般果园在展叶期至开花前、落花后及落花后半月左右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为害。往年白粉病严重果园,可适当加喷1~2次。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7000~80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700~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