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兴起

一、产生背景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步向垄断过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总共发生了四次经济危机,时间分别是1866年、1873年、1882年、1893年。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由于经济危机的推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资本家单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管理企业、包揽一切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管理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原则与之相适应,资本家开始竞相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法,科学化管理成为必然。

同时,经济危机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被大企业收购兼并,生产要素也自由流向少数的大企业,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时企业的经营管理阶段、管理方式十分粗俗,因循守旧,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资本家、工程师和管理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问题,希望通过试验来寻求合理组织生产、发挥工人潜力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科学技术水平及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市场范围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兴起,使当时美国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实行分离,要求管理职能专业化,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随着大量股份公司的涌现,资本家成为股份的所有者,他们只关心资本是否增值,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催生了职业经理层的出现。管理职能专业化也成为促进科学管理产生的有利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总结经验,进行各种试验、研究,并把当时的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科学管理由此应运而生。它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又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二、主要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等。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有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一)科学管理理论——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资料2-1

泰勒与科学管理的三大试验

(一)泰勒生平简介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泰勒从小培养了追求真理、观察核对事实的强烈欲望和根除浪费与懒惰弊病的热忱,对任何事情,他都想探究出一种最好的处理方法。1874年,18岁的泰勒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但由于学习过于勤奋,第二年他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而中止学业,到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一周的收入为3美元。1878年,泰勒学徒期满,转入费城米德维尔(Midvale)钢铁厂当机械工人,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部主任等职。由于刻苦学习技术,他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从普通工人转为总工程师。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工作过程中,泰勒感到当时的企业管理当局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等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了改进管理,1881年,泰勒开始在米德维尔钢铁厂进行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研究,这为他以后创建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同年,他在米德维尔开始进行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经过两年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订了一套工作量标准。米德维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1883年,通过业余学习,他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泰勒的这些经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种种问题和态度,并看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极大可能性。

1890年,泰勒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1893年,他辞去投资公司职务,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此后,他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试验。

1898年,泰勒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Bethlehem)钢铁公司,此后在伯利恒进行了著名的“生铁搬运试验”和“铁锹试验”等。

1901年,秦勒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不再同任何工业公司来往,只从事不收取报酬的管理咨询、写作和演讲工作,宣传他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勒制”,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1906年,泰勒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09年冬天,泰勒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邀请,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正式出版。1915年3月21日,泰勒因感染肺炎在费城逝世,终年59岁,他的墓碑上刻着“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泰勒一生致力于科学管理,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泰勒在管理理论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理论和研究活动,确立了他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二)科学管理的三大试验

泰勒的大部分工作生涯是在米德维尔和伯利恒钢铁公司度过的。泰勒对工人工作的低效率感到震惊,工人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工作,他们倾向于用“磨洋工”的方式工作;同时,工厂的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任概念,实际上不存在有效的工作标准,管理者做决定都是凭预感和直觉,分派工作很少或完全不考虑工人的能力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泰勒确信工作的生产率只达到应有水平的1/3,于是,他开始在车间里用科学方法来纠正这种状况。他花了20年时间以极大的热情寻求从事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科学管理的三大著名试验是“生铁搬运试验”“铁锹试验”和“金属切削试验”。

1.生铁搬运试验

生铁搬运试验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被最广泛引用的事例。

1898年,泰勒到伯利恒钢铁公司工作,不久,生铁的价格急剧上涨,工厂的生意很好,不过,这也使不少工人累倒在工厂里。这促使泰勒思考既能保证经营又能减轻工人疲劳的解决办法。当时,工人们要把92lb(1lb=0.45359237kg)重的生铁块装到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的平均搬运量是12.5t,泰勒相信,通过科学地分析装运生铁工作以确定最佳的方法,搬运量应该能够提高到每天47~48t。

泰勒的第一步工作是找到合适的工人,泰勒与助手用4天时间观察和研究了75个人,从里面又挑选出4个人,然后又从4个人中选定了强壮的荷兰移民施米特。施米特像其他装卸工人一样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仅够维持生存。泰勒用金钱(从每天1.15美元提高到1.85美元,提高了约60%的工资)作为主要手段,要求施米特必须严格按他的要求去做。

泰勒在研究中试着转换各种工作因素,以观察这些因素对施米特的日生产率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天里施米特可能弯下膝盖搬生铁块,而在另一些天里,他可能伸直膝盖而弯腰去搬生铁。随后,他们还试验了行走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变量,从中获取数据,如从车上或是地上把生铁搬起来需要多长时间,带着所搬的铁块在平地上每走一英尺需要多长时间,带着所搬的铁块沿着跳板走向车厢每步需要多长时间,把生铁扔下或者堆放起来需几秒钟,空手回到原地每走一英尺需要多长时间等。

试验结果让泰勒十分振奋,他发现,如果对工人进行训练,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那工人每天搬运生铁的重量可以提高到48t!而且,负重时间只有42%,其余时间是不负重的,工人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这个方法的实施使工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实现了工厂和工人的双赢。

2.铁锹试验

1898年,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发现,工厂中的工人不管铲运何种材料都使用同样大小的铁锹。这在泰勒看来是不合理的,如果能找到每锹铲运量的最佳重量,那将使工人每天铲运的数量达到最大。他认为铁锹的大小应当随着材料的重量而变化。泰勒找了两名优秀的搬运工用不同大小的铁锹做实验,每次都使用秒表记录时间。最后发现当锹铲取量为21.5lb时,一天的材料搬运量为最大,同时,他也得出一个结论:在搬运铁矿石和煤粉时,最好使用不同的铁瞅。为了达到这个最佳重量,像铁矿石这种材料应该用小尺寸的铁锹铲运,而像焦炭这样的轻材料则应该用大尺寸的铁锹铲运。根据泰勒的发现,领班们将不再仅是吩咐工人“去铲那边的那一堆”,而是按照要铲运的材料性质,决定工人使用何种尺寸的铁锹去完成工作。

泰勒从改变铁锹形状(几何学中最大值问题)、铲装的动作、每次铲装的重量(疲劳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了铁锹的最佳形状及每次最佳铲装量,结果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每人每日铲装量从16t提高到59t,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结果,三年以后,原本要五六百名员工进行的作业,只要140名就可以完成,材料浪费也大大降低。

3.金属切削试验

1881年,在米德维尔公司,为了解决工人的怠工问题,泰勒进行了金属切削试验。他自己具备一些金属切制的作业知识,于是他对车床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研究在用车床、钻床、刨床等工作时,用什么样的刀具、多大的速度等才能获得最佳的加工效率。这项试验非常复杂和困难,原来预定为6个月实际却用了26年,进行的各项试验超过了3万次,花费了巨额资金。这项试验还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高速钢的发明并取得了专利。

试验结果发现了能大大提高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的高速工具钢,并取得了各种机床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以及切削用量标准等资料。金属切削试验为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管理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这对以后管理学理论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前提之上的。

(1)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将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得到充分利用,使劳资双方都得到好处,可以缓和甚至解决劳资矛盾。

(2)对工人的基本假定仍然是“经济人”,即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和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满足,如果科学管理能够让工人提高其经济收入、增加其经济利益的话,那么工人就会愿意主动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挖掘自身的最大潜力。

(3)科学管理思想认为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集体行为反而会使效率下降,所以科学管理是使每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 要制订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方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

同时,选择最适用的工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消除错误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作为标准。然后,累计完成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些操作的标准时间。据此制订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2)工作方法标准化 泰勒认为要实行标准化的作业方法,必须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遵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工序,并协调好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使作业环境标准化。通过实验分析消除不合理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作为工人作业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则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这样的工人:他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他愿意去做。要根据人的能力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非一流的工人只是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以及适合工作但不愿意工作的人。对不愿意工作的人,要采用说服教育和相关的约束措施以及激励性的工资制度,以使其努力工作。对体力或智力不适合给他们的工作的人,要加以培训,重新安排他们做适合自己的工作。

(4)差别化计件工资制 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报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劳动的数量。计件工资虽能体现劳动的数量,但工人担心劳动效率提高后雇主会降低工资率,从而等同于劳动强度的加大。

针对这些情况,泰勒提出了一种新的报酬制度——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比正常单价高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个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勒认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会大大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 泰勒认为,应该用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所谓经验工作方法,是指每个工人采用什么操作方法、使用什么工具等,都根据个人经验来决定。所以,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操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是否合理,以及个人的熟练程度和努力程度。所谓科学工作方法,是指每个工人采用什么操作方法、使用什么工具等,都根据试验和研究来决定。为了采用科学工作方法,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计划部门的具体工作包括: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制订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选用标准化的工具;拟订计划,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等。

(6)职能工长制 职能工长制就是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两种管理的职能。这样一来,同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领导的军队式组织不同,工人要从几个不同职能的上级那里接受命令。在传统的组织机构中,工长必须具备9种素质:智能、教育、专门的技术知识、机智老练、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和良好的健康状况。但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同时具备这些素质。为了提高工效,泰勒设计出8个职能工长,代替原来的1个工长,其中4个在计划部门、4个在车间,这8个职能工长分别是工作命令卡工长、工时和成本工长、纪律工长、工作分派工长、工作程序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查工长。每个职能工长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出命令。泰勒的职能工长制如图2-1所示。

图2-1 职能工长制

泰勒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有三个优点:对管理者(职能工长)的培养只要花费较少的时间;管理者的职责明确,可提高效率;由于操作计划已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操作法都已标准化,车间现场的职能工长只需进行指挥监督,因此低工资的工人也可以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每个单位的工资支出,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但是,这种职能组织结构由于违反了“统一指挥”的原则而没有得到推广。

(7)例外原理 泰勒认为,规模较小的单位可采用上述职能组织原理,规模比较大的单位还需要运用例外原理。所谓例外原理,就是高层主管为了减轻处理纷繁事务的负担,把处理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高层主管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基本政策的制订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这种以例外原理为根据的管理控制原则,以后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3.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英国的管理学家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一整套的思想。它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试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的精神实质反映出管理哲学——劳资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的彻底转变。科学管理实际上是努力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一场心理革命,通过劳资双方的思想变革,弥合他们的矛盾,使劳资双方由对立走向共同合作,从共同合作中获取更多的好处。这种精神转变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内劳资之间的共同目标。这种精神变革也转变了人性,将人们传统的小农思想意识形态转变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意识。

科学管理原理的意义更在于它的建立使管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和学科,使管理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第一次管理思想的大综合。它是使管理成为科学的一次质的飞跃,它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是人类社会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科学管理思想的确立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给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方式和思想武器,尽管这一思想在许多方面有待后人去发展和完善。

(二)组织管理理论——如何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资料2-2

法约尔生平简介

亨利·法约尔于1841年出生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5岁就读于里昂一所公立中等学校,两年后经考试合格转入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时年17岁,他是同一年级里最年轻的学生,19岁毕业时取得矿业工程师资格,毕业后进入法国康门塔里-福尔香堡采矿冶金公司,从此,他的一生就和这个公司联系在了一起。法约尔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0~1872年间的13年。在这个阶段,法约尔作为一个等级较低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防止火灾事故。1866年他被任命为矿井矿长。

第二阶段,1872~1888年间的17年。在这个阶段,他被提升为矿井经理。这一阶段他主要考虑的是决定这些矿井经济情况的各种因素,这不仅要从技术方面,更要从管理和计划方面来考虑,从而促使他对管理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1888~1918年间的31年。1888年,当公司处于破产边缘时,法约尔被任命为总经理,他按照自己的管理思想对公司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关闭了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冶金工厂,并吸收资源丰富的新矿来代替资源枯竭的老矿。在这一阶段,法约尔运用他的才干和知识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和科学上的骨干力量,把原来濒于破产的公司整顿得欣欣向荣。

第四阶段,1918~1925年间的8年。从1918年退休后到1925年去世的这段时间里,法约尔致力于普及和宣传自己的管理理论。在这一时期,他主要从事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创办一个管理学研究中心,并担任领导工作;第二项工作是试图说服政府对管理原则多加注意。

在漫长而卓有成效的管理生涯中,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独创的研究,他的关于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1)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

1)企业经营的六种基本活动 法约尔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指出任何企业的经营都包括六种基本活动,而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活动,如图2-2所示。法约尔认为:“所谓经营,就是努力确保六种固有活动的顺利运转,以便把企业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的成果,从而导致企业实现它的目标。”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经营是先于管理出现的,管理是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经营的目的是效益最大化,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务。管理要服从于经营的目的,以工作绩效为核心,提高企业的效率。

图2-2 经营活动与管理职能

经营包括的六种活动分别是:

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

②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交换等活动;

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④管理活动,指组织内行政人员所从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⑤会计活动,指存货盘点、成本统计、成本核算等;

⑥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商品和人员的保护。

法约尔经过分析后发现,工人主要要求的是技术能力。随着在组织层次中职位的提高,人员技术能力的重要性降低,对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渐加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2)管理的五项职能 法约尔把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法约尔认为:“计划就是预测未来和制订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订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法约尔还认为,管理的这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经理或领导人个人的责任,而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的职能。根据这种观点,法约尔给管理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管理的14条原则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如表2-1所示。

表2-1 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

其中,法约尔的“等级链和跳板原则”中的“等级链”是指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职权等级系列。等级链形成等级制度,贯彻等级制度原则,有利于组织加强统一指挥原则,保证组织内信息联系的畅通。

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递信息,对于各层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一定是最迅速的途径。如果企业的规模很大,则这样做会影响速度和效率。

“跳板原则”如图2-3所示,A代表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按照统一指挥原则,若F与P之间发生了必须双方协商才能解决的问题,F和P必须将问题分别向E和O报告,E、O分别再上报D和N,如此由下向上,直至上报最高领导A,A做出决定后分别经由B、L、C、M,由上而下层层传递直至F和P,这样既费时又误事。因此,法约尔设计出一种“跳板”,也称“法约尔桥”,使F与P之间可直接商议解决问题,再分头上报。但是这种直接联系只有在双方的上级人员都同意,并且事后要立即向各自上级汇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图2-3 “法约尔桥”

(2)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评价 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原则与职能实际上奠定了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管理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许多管理论著在某种程度上可直接追溯到一般管理理论的研究。

法约尔提出一般管理理论迄今已近百年,但经久不衰,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现代管理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法约尔对现代管理学研究提出了总框架,对管理内涵的概括体现了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直到现在,管理学教材内容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都基本遵循他的理论构架。

第二,法约尔把管理同其他容易混淆的术语区分开来,更加体现了管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对管理者正确理解自己的特殊职业含义很重要。

第三,法约尔提出的14条原则至今仍然是规范现代管理活动的重要准则。

第四,法约尔澄清了高层管理中的混乱思想,给高层管理者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法约尔的理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管理理论处于泰勒和韦伯之间,出自企业管理或“工业管理”,但落脚于普遍性的“一般管理”,最先将经营与管理区别开来,最先归纳了管理的五大职能,在管理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资料2-3

韦伯生平简介

马克斯·韦伯于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的一个律师家庭,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以后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格廷根大学。1896年,韦伯任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1920年6月14日,韦伯在慕尼黑逝世。

韦伯是一个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怀有极大兴趣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和社会》《经济史》《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观点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他不仅考察了组织的行政管理,而且广泛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深入地研究了工业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他在管理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韦伯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韦伯官僚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韦伯反对当时盛行的靠传统的自觉和裙带关系来管理的思想,认为这不仅是不公正的,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如表2-2所示。

表2-2 韦伯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

官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的三种类型 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变混乱为秩序,实现其目标。他认为存在着以下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即被社会接受的权力)。

第一,法定权力:理性——法律的权力。这种权力的依据是对标准规则的“合法性”的信念,或者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为指挥者的权力的信念。

第二,传统权力:其依据是对古老传统的不可侵犯性和按传统执行权力的人的正统性的信念。

第三,超凡权力:其依据是对个别人的特殊性和超凡的神圣、英雄主义或模范品质的崇拜,或对这个人的启示或发布的标准模式和命令的崇拜。

在这三种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照能力来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超凡权力则过于感情化,并且是非理性的,依据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神秘的或者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官僚制的基础,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这种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其原因在于: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地进行;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2)理想官僚组织模式的特点 有了适合于官僚组织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建立明确的职能分工,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权区域。对组织的全部活动进行专业的职能分工,并依据这种职能分工确定管理职位,详细规定各个职位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这些规定适用于所有处于管理职位的人。组织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担任一项职务。除了某些必须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外,其他必须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所有管理人员都不是终身的,而是可以撤换的。

第二,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按等级序列原则来组织,并共同服务于一个指挥决策中心。每个成员都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对上级负责,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完成其所承担的责任,必须给予相应的权力,使其有权对他的下级发号施令。这样,就能维持组织的稳定,并能为组织的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三,建立有关职权和职责的法规和规章,把组织各项业务的运行都纳入这些法规和规章当中,使组织一切人员的职务行为规范化,这样就能排除各项业务活动中个人的随意判断,从而保证了各项业务处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保证了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处理业务的一贯性。指导行为的规则,可能是一些技术规则,也可能是一些准则,无论哪一种,为了充分合理地予以利用,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训练。

第四,组织内的所有职务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对他们的选拔和提升均以其技术能力为依据。在最合乎理性的情况下,他们是依据公开的考试结果或表明技术训练的证件(或两者兼而有之)挑选的。

第五,在一个合乎理性的组织中,一个重要原则是,管理当局的成员必须完全同该组织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所有权分离,这个职务是任职者唯一的或者至少是主要的工作,它成为一种职业。另外一个重要原则是,组织所有的财产同官员的个人财产也要完全分开,官员行使职能的“官署”同官员的个人住宅也要完全分开。

第六,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尽职尽责,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必须排除个人感情的干扰,以超脱和冷静的态度处事,从而保证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都是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仅仅是职务与业务关系。

韦伯认为,官僚体制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似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熟练的专业活动、明确的职责划分、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技术体系;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能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3)对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的评价 韦伯的官僚制模型作为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其核心价值是理性主义和效率至上,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官僚制在其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受到后人的广泛批判,但由于人们对组织理性的追求没有改变,这些批判与反思与其说是试图颠覆官僚制,毋宁说是对官僚制的进一步完善。

韦伯的理论,无论是就深度还是广度而言,在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都鲜有个人能望其项背。韦伯的组织理论,对泰勒、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特别是组织理论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理论评价

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由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试图从三个不同角度,即个人、组织和社会来解答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宏观和微观的管理问题,为资本主义解决劳资关系、生产效率、社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如图2-4所示。

图2-4 古典管理理论的架构

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本主义从萌芽到18世纪的壮大,再到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统治地位,历时500余年。而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古典管理思想,也经历了500年。这期间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终于在以泰勒为代表的一代管理学家们手中古典管理学理论得以创立,为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思想之门、智慧之窗。它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认为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存在于社会之中,通过科学方法能够发现这些原则;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并且极力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现代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古典管理理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取得的成果,其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管理的要求,要求管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有着重要的区别:

(1)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而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是所研究的中心课题,正是因为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才使得现代管理理论丰富多彩。

(2)古典管理理论仅仅把管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个客观存在没有一定的抽象性,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加以认识。而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却是把管理的对象看成为一个系统,以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3)古典管理理论的着重点是放在管理客观存在的内部,即所研究的是生产部门的内部,把如何提高生产率作为管理的目标。而现代的管理理论是把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消费者作为考虑的重点。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研究的是人和市场,而这两点都是古典管理理论没有进行研究的。

(4)古典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环境考虑得非常少。其实,根据现代系统理论,任何一个企业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变化交互作用下进行的。正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才使现代管理理论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

尽管古典管理理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具有上述的缺点,但古典管理理论至少在下述几方面具有重大历史贡献:

①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古典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代管理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古典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②古典管理理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对提高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管理方法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③古典管理理论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或者说古典管理理论适应于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相当于美国、欧洲在20世纪初时的生产力水平的话,那么古典管理理论应该是这些国家主要适用的管理理论,若再结合本国的特点,就会构成指导该国的管理理论。

总之,古典并不意味着过时,它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且还在为现代企业在管理方法上提供指导,应该说它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