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初,全球的政治、经济和20世纪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格局正进行着全新的整合,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企业应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新形势,管理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和新体系。
二、主要理论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高度柔性、扁平、符合人性、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资料2-6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基本修炼
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他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五项修炼》以及随后的《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的问世,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基本修炼如下: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通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二)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企业面对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严峻挑战,不得不针对自身竞争能力不断下降的现实,反思自身存在的弊端;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后,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需求的内容也日益多样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3)变化(Change)——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认识到,改良式的变革并不能给美国企业带来明显的成效,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观念、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做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才能帮助美国企业迅速获得再生,重新夺回世界领先的位置。
另一方面,是经济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但是,分工理论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首先,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转化成若干个支离破碎的片段,既导致劳动者的技能的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机器附属物,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和沟通,因此会大大增加交易费用。其次,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科层制成为企业组织的主要形态,这种体制将员工分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权管理,也大大束缚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探索美国企业迎接来自日本、欧洲企业的挑战之道,1993年,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出版了《再造企业》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资料2-7
企业再造理论的具体内容
(1)“再造”的指导思想: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企业再造理论认为,再造活动绝不是一次改良运动,而是重大的突变式改革,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手术,使企业产生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要在经营业绩上取得显著的改进。
(2)“再造”的核心:重组业务流程。哈默和钱皮将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并强调要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重新树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思想。
(3)“再造”的程序:第一阶段,确定再造队伍;第二阶段,寻求再造机会;第三阶段,重新设计流程;第四阶段,着手再造。
(三)知识管理理论
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知识社会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过三次革命,即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这三次革命都是随着人类逐渐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而发生的。第一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工具、过程、产品,形成工业革命;第二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工作,从而引来了生产力革命;第三次革命中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从而引起了管理革命。
德鲁克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它通过确认和有效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性管理,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满足组织现有和未来开拓环境机会的必需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来提高组织核心竞争能力。
资料2-8
知识管理的主要做法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企业内部蕴涵着大量知识,能否挖掘隐含在企业中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一,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一个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订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知识、积累知识;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创业,促进知识的应用。
第二,在交流和应用中实现知识增值:在保守企业秘密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的流动;消除中间知识流通环节,企业内部消除人员之间知识交流的障碍,使每一位员工的知识都成为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的组成部分。
2.进行企业外部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有比较发达的外部知识网络,这些网络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可以被企业利用、转化为企业的效益。第一,建立外部知识网络。第二,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企业在加强对外部知识管理的同时,要经常向外部企业尤其是合作企业学习,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合法地了解合作方的专利、许可、蓝图、样品等方面的情况。第三,提高企业的对外反应速度。
三、理论评价
当前的管理理论发展出现了诸多的新维度,管理创新已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旋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最为重要的资源,组织如何具有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已成为组织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标志;企业再造再掀管理革命,强调从根本上着手,彻底改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使企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学习型组织模式已成为当今企业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管理观念转变引导组织结构倒置,在金字塔最上层变成了用户和顾客,然后是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最后才是中层和最高领导者,这种倒金字塔不是把组织结构进行一下简单的颠倒,而是整个管理观念的变化,要求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都必须得到持续发展,从而获得独立处理问题的才干。
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在适应全球战略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甚至是洲际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全球化为企业发挥特殊能力提供了新的空间,要求企业的竞争战略从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从全球的范围内统筹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建立国际间的技术协调型研究开发机构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建立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的生产体制、全球营销网络及全球战略管理体系。管理活动受人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的全面影响,全球化决定了企业将处于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之中。它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
资料2-9
缔造管理——彻底改变管理的15位大师
1.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把管理引入科学状态的先驱者。他毕生都在与工业生产中的“磨洋工”现象做斗争,通过细致而精确的作业衡量,定出合理的工作量和工资率,从而避免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无休无止的争吵,他在新的管理方法和设施方面也有丰富的成就。后来的现代管理方法,如果说不是绝大多数,至少有许多可以追溯到泰勒及其追随者所提出的思想。
2.一般管理理论的宗师——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生前没有泰勒那么出名,但名声和贡献是两回事。他对管理理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在于将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加以分析。这样就为通过职能分析来研究高层管理的整个现代方法的演进铺平了道路,它对明确与组织有关的“高层管理”所要求的品质、性质和正确分析的思想,起过并且继续起着巨大的作用,他的理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以他在科学工作和实际管理工作上的巨大威望来支持的。
3.德国的“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属于德国的整整一个时代。他经历了自己的国家由一个松散孱弱的联邦到组成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并茁壮成长,最后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噩梦中走向覆灭。作为国家政治的始终关注者,韦伯的学术研究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同亚当·斯密发动对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攻击一样,马克斯·韦伯也对德国的旧传统——家庭管理以及在经济中使用政治控制——进行抨击,以迎合蓬勃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4.人际关系运动的开创者——乔治·埃尔顿·梅奥
乔治·埃尔顿·梅奥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揭示了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业关系中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以及指出了制订能应用于社会行为研究的真正科学方法的巨大困难,由他领导进行的在霍桑试验是最全面的有关实际情况中工人群体的态度和反应的研究。
梅奥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知识员工的忠诚度是企业成败的命脉,对知识员工以薪留心不可取。人们评价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先驱。
5.人性管理的理论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他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亨利·默里(Henry Murray)在1938年把人的需要分为30种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人类的基本需要等级论。人是环境的动物,却不是环境的奴隶,由于人的复杂性,人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便显得愈加困难,马斯洛对人的心理需求研究的独特角度或许会对管理人员有所启示。
6.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
切斯特·巴纳德是从一名不怎么幸运的孩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管理学家的,他的故事本身就是吸引人的,但他对管理学,尤其是其中的社会系统学派所做出的榜样,却不仅仅只是用“吸引人”就能形容。他博学多才,致力于从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学理论中汲取知识,以便建立一种协作体系的理论。勒特利斯贝格尔(Roethlisberger)在评价这位影响过自己学术研究的管理学大师时说:“巴纳德是一位而且也是唯一一位这样的行政官员,他不仅能让一个组织成功地运转,还能明智地谈论在进程中它将要到达哪里。”
7.管理决策学派的引领者——赫伯特·西蒙
赫伯特·西蒙是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贡献在于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所以他的理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8.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先行者——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贡献主要在于管理实践领域。虽然许多人都著文讨论过组织目标的必要性,但德鲁克最先发表了这一概念,并创造了“目标管理”(MBO)这一词汇,正是因为有了德鲁克,科学管理才逐渐向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转变。在这种思想方法中,管理被缩减为一系列一般任务,并且目标比职能更为重要。
9.穿梭在管理丛林中的游侠——哈罗德·孔茨
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孔茨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认为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一种现实情况。
10.质量名人——爱德华·戴明
傲气十足的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写道,日本人在战后经济复苏的功劳簿上郑重地写下了3个美国人的名字,排第一位的就是戴明。1991年戴明已是近90岁的老人了,而且由于日本腾飞并且向美国说“不”,他作为“历史古董”重新被挖出来大放异彩,正是平生最红的时候。
11.经理角色的挖掘者——亨利·明茨伯格
亨利·明茨伯格是最有趣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他的新作《我为什么讨厌搭飞机》就能印证这一结论。他是第一位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社会学协会会员的管理学方面的学者,有四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其中有两次获得麦肯锡奖的殊荣,他在探索经理人员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现实中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远离大师圈子的管理大师对明茨伯格的评价是:直面软性的管理实践。
12.联系历史看问题的管理学家——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
在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眼中,那些庞大的铁路公司、化工企业、石油托拉斯像伟大的人物一样值得崇拜与深入研究。他如一个严肃而才华横溢的传记作家一样对待这些大公司,他关注着《财富》500强的排名,试图了解从1840年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为何有些公司成功了,而大部分却消失了,何种公司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截然不同的竞争风潮中幸存下来,他用文学中流传下来的史诗传统来打量这些商业行为。
13.修炼学习型组织的巨人——彼得·圣吉
学习型组织理论实际上是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重点阐述的思想。1990年《第五项修炼》出版后,连续3年荣登全美畅销书榜首,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10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
14.战略教父——迈克尔·波特
1983年,迈克尔·波特应邀担任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带动了美国当时的经济复苏。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源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三种竞争战略”。
15.领导学的现在进行时权威——约翰·科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他们的商业实践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约翰·科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有影响的管理学者,他用了20年的时间对在商学院学习过MBA的企业家进行了追踪调查,分析得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启示,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管理思想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