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永恒的三角关系
即使在刚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婴儿便已懂得,他人有特别之处,而且他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对心智的日常理解中的“马丁·布伯部分”。然而,生活并不全都是神秘主义的情感交融,甚至也不仅仅是枕边的悄悄话。大学生们在面对情人节分类广告时也许会诉诸无意义的儿语,但是如果他们的学期论文也这样空洞,那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了。关于人,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
关于人,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件事就是他们怎样看待有形的“事物”。人们会观察事物、想要得到事物、对事物做出反应以及认识事物。在大约一岁的时候,婴儿与人互动的方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曾经只有你和我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享受专属的亲子浪漫,可就在一瞬间,第三者闯入了:泰迪熊、皮球、钥匙串、拨浪鼓、电灯线、勺子、小狗、电话、陶瓷花瓶、唇膏、天上的飞机等,这些东西迷人、充满诱惑且让人无法抗拒。等婴儿学会了坐、够东西和爬,这些曾经迷人却只能遥远凝望的东西,就变成了欲望和危险的对象。所幸的是,他人并没有从婴儿的思想里完全消失,尽管爸爸妈妈们可能会有这种感觉。相反,他人其实变成了某种认知三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岁左右的婴儿慢慢学会了指东西,也开始学会了看别人指给他们看的东西。和模仿一样,指东西这件事我们太熟悉了,所以总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和模仿一样,指东西这件事也隐含着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刻理解。用手指物体,尤其是一遍又一遍地指,然后回头看向另一个人的脸,直到对方也扭过头去看那个物体,这个过程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个人应该看你正在看的物体。我们可以系统地记录和测量当婴儿看着一个成人指向特定地方时,他们会看哪里。研究证明,等婴儿长到一岁时,他们就会相当准确地看向成人所指的地方。
其他实验也表明,一岁大的婴儿对人有了全新的理解。如果你给婴儿看一样新东西,这个东西有一点奇怪,或许奇妙、或许危险,比如说一个会走路的玩具机器人,那会发生什么?婴儿会转而向妈妈投去疑惑的眼神,看妈妈的反应。妈妈怎么看?妈妈脸上泛起的是肯定的微笑,还是惊恐的表情?一岁的婴儿会根据妈妈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妈妈脸上是微笑,那么他们就会爬过去看个究竟;如果妈妈脸上是惊恐,他们就会猛然停住,不再继续向前爬。
同样,我们也可以对此做出系统性的证明。举个例子,可以先让一个成人朝两个箱子里看,当他看其中一个箱子的时候,脸上露出愉快的表情,而看向另外一个箱子的时候,脸上表现出极其厌恶的表情。然后把两个箱子推到婴儿跟前。尽管这个婴儿之前从未朝箱子里面看过,仅仅依靠对实验人员面部表情的观察,他对箱子中的东西就有了判断。这个婴儿会很开心地将手伸进那个让实验人员感到愉快的箱子,而不去打开让实验人员露出厌恶表情的箱子。婴儿不仅能理解这个人产生了愉悦或厌恶的感觉,而且能够理解有些事物会让这个人感到愉快,有些事物却会让这个人感到厌恶。
学习实验室
以同样的方式,一岁大的婴儿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使用一个物体的方式搞清楚如何使用这个物体。安迪利用模仿验证了这一点。他当着婴儿的面用一种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来使用一个新物体,比如用额头触碰一个盒子的顶部,然后这个盒子就会发光。婴儿看得出神,但是他们不被允许接触盒子。一周后,婴儿重新回到实验室。这一次,安迪只是把盒子给了他们,其他什么事都不做,而婴儿会立刻用额头去触碰盒子的顶部。可见,认为婴儿没有记忆是一种常见的荒唐见解。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关于人们如何使用这个物体的新信息在婴儿脑中逐渐渗透开来。
此外,这些婴儿似乎认为,如果他人对一个物体做了特别的行为,那么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一点可以从婴儿玩玩具电话上看出。虽然玩具电话什么功能都没有,但婴儿还是会模仿大人使用真正电话的样子:按电话上的按键,然后把电话拿到耳朵旁,甚至还会对着电话咿咿呀呀地讲话。
婴儿一岁大的时候似乎发现,他们一开始与他人情感上的亲密关系现在拓展成了一系列看待这个世界的共同态度。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物体,会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这些物体,甚至会对这些物体有同样的感受。这样的洞见为婴儿理解他心问题增添了全新的维度,也为婴儿对世界的理解增加了全新的维度。
一岁大的婴儿知道,通过看向他人所指的方向,他们会看到某个事物;通过观察他人怎么使用一个物体,他们会懂得如何使用这个物体;通过观察他人有怎样的感受,他们会懂得应该对某物有怎样的感受。
婴儿能够利用他人来理解世界。这些一岁大的婴儿已经在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参与到文化之中,能够利用前人的发现成果。他们不必亲自去发现那边的角落有些值得一看的东西,或者那个箱子里有令人厌恶的东西,或者用额头触碰那个盒子,它就会发光。我们甚至不必使用语言就可以告诉他们所有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已经是天生的文化生物了。
这个新的理解也让婴儿可以利用他人来搞定一些事情。一个一岁大的婴儿会指着一个够不着的玩具,期待大人来拿给他,或者把手放在大人的手上,让大人把苹果酱舀出来给他吃。甚至在学会说话前,婴儿就已经能够交流了。
这个三角关系的故事最终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婴儿发展出的新的对事物的兴趣同时也引导他们与他人产生了更深刻的共性和交流。毕竟,交流不仅仅只是情感交融那么简单。即便对于成年人来讲,枕边的呢喃细语最终还是要让步给不一样的快乐来源,比如发现你们两人都很喜欢泰国菜,都很讨厌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最好的浪漫关系应当是两人一起面对世界,而不仅仅只是面对彼此。大约一岁以后,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浪漫亲子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