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
老朱过去在文化馆工作,是当地的摄影名人,这些年读书看报写字,日子过得悠闲。我每每发在手机朋友圈里的照片,他总要多写几句评论,吹捧的话语当中还能够看出来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说:许久没有见到您发照片了,今天这组不错,怎么风格变了?
其实我的摄影一直都在探索学习之中,哪里有什么风格可言,不过随性而为。老朱是多年的朋友,从我的照片中发见一点儿我的生活状态和变幻不定的心情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是老朱的精明。
知道自己的拍照并无长进,呈现出退步的势头,还忍不住发几张在朋友圈里示人,只能加写一篇短文逗逗闷子,想起来多少有些无聊。老朱回信说,图强文弱还是文强图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不好把握。
过去常说好的照片能一图胜千言,说是无须附加文字解说,我想那是境界,也可能是说辞。摄影术发明之初能够把眼前的景象变成影像固定下来长久流传,是振奋人心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摄影的普及,这个当代的科技魔术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神秘感受,一幅照片究竟能够叙说多少事情反倒成了一个并不确定的疑问。近来多读名家摄影画册补课,发现即便是经典名作亦多附短文说明,如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的自然风光摄影集里面逐幅写的是拍摄的过程;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i)的人像摄影画册则写明了被摄人物的身份与拍摄时候的背景。前些天买了本被称作“最后的亚当斯”的纽约女摄影家玛丽安娜·库克(Mariana Cook)的作品集名曰《世代女性》的,黑白胶片拍摄的都是家庭女性成员的合影,也是设计成右页照片左页为文,文字是请女作家给照片里的人物做的采访。
如是的摄影画册看多了,觉得更像是可以拥有更广泛读者阅读的“书”,图(照片)文相辅相映融为一体且地位相等,读者看文阅图得到的是完整的讯息,易读好懂,作教材、作文献、作传播、作欣赏、作艺术表达不艰涩,完全都是图书的阵仗。我也在思考如何使自己今后的摄影向这样的方向去靠拢。当然,摄影的用途多种多样,我也见到过国外的精美风光摄影集左页作品右页诗,花体英文印刷真好看!还有把名家作品辑录成册长篇论文作研究的都有,要紧的是您希望自己的摄影做什么用途。如若只是一幅挂在墙上具有装饰性观赏性的照片,那也就只能以此胜千言了。
老朱还嘱咐我照片要配文章也可以,建议写得“隐喻”一些为宜。我想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