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柏拉图(Plato)
柏拉图是西方文化三位主要奠基人之一[其他两人是苏格拉底[1](他的老师)和亚里士多德[2](他的学生)]。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四二七年。那时候,海上强权雅典和陆上强权斯巴达之间为争夺希腊盟主地位而发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已经进行了四年,而且没有要停止的迹象。
由于他的舅舅查密迪斯(Charmides)和舅公克里底亚(Critias)在柏拉图出生以前就跟苏格拉底熟识,所以柏拉图早年起就知道苏格拉底了。他之在青年时期师从苏格拉底也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他的继父庇里兰佩(Pyrilampes)和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3]关系密切。柏拉图很可能因此对政治很有兴趣。
伯罗奔尼撒战争于公元前四〇四年结束,雅典认败。不久,极端的寡头政治委员会[俗称“三十暴君”(Thirty TyranTS)]当权,雅典大乱。所幸寡头政治委员会于八个月后被推翻,雅典恢复采用民主政制。查密迪斯和克里底亚双双在战乱中被杀。三年后,苏格拉底因被三名年轻人控告(罪名是不信神及蛊惑青年)而被陪审员判死刑,在监狱里服鸩身死[4]。
这一切令柏拉图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他出国去旅游。据说他曾到过昔兰尼[5]、埃及以及西西里[6]岛,并且和岛东边叙拉古(Syracuse)城邦的暴君狄奥尼西奥斯一世[7]见过面,希望一世能接受他的政治理念,可是没成功。
公元前三八七年,他回到雅典。不久,在雅典郊区建立了学园[8],开始教书授徒,并著书立说,一共写了二十多部对话录,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理想国》。这是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
柏拉图于公元前三四七年去世,享年八十。
[1] 苏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在于认识自我,美德即知识,提出探求真理的助产术和辩证法。本人无著作,其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Xenophon,431B.C.—350?B.C.)的著作。
[2]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雅典逍遥学派创始人。著作涉及当时所有知识领域,尤以《诗学》《修辞学》等著称。
[3] 伯里克利(Pericles,495B.C.—429B.C.),古雅典政治家,民主派领导人(460B.C.—429B.C.),后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其统治时期为雅典文化和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4] 有关苏格拉底被告、自辩、被判刑、在监狱中与怂恿他逃狱的老友辩论以及最后在狱中服毒身亡的种种事迹,见谢善元译,《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 昔兰尼(Cyrene)是非洲利比亚(Lybia)西边昔兰尼加(Cyrenaica)的首都。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435?B.C.—356?B.C.)在那里创立了“快乐为人生唯一目标”的昔兰尼学派。
[6] 西西里(Sicilia)是意大利南边的一个岛。
[7] 狄奥尼西奥斯一世(Dionysius I,430?B.C.—367B.C.),叙拉古的僭主,篡权后曾征服意大利和西西里南部,使叙拉古成为希腊以西强大的城邦。柏拉图因为和狄奥尼西奥斯一世的妻舅迪昂(Dion)相识,于是和僭主见了面并讨论国政。狄奥尼西奥斯一世死后,儿子二世(395?B.C.—343B.C.)继位(在位时间分为两段:367B.C.—356 B.C.;347B.C.—343B.C.),迪昂任摄政,曾邀请柏拉图担任政治顾问。
[8] 学园(Academy)建立在雅典郊区一个园林里,该园林是为传说中的英雄阿加德谟(Akademos)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