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拒绝的勇气:当你不敢拒绝的时候,你在害怕什么
难道怕伤害别人,就要伤害自己吗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这句至理名言,她读中学的时候就听过,可真正教她领悟其含义的,却是母亲。
那年,她正读高三。因为学校离家很远,回去一次要折腾不少时间,还得花几十块钱的路费。当时,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她总是一个月才回去一次。就算是清明节这样的小长假,只要没到“探家周”,她都会待在学校,从不例外。
某个周末,班里的同学都回家了。吃了午饭后,她买了一袋瓜子,带着一本厚厚的英语书,走进了空无一人的教室。到了晚上,她把地上的瓜子壳打扫干净后,就直接回了宿舍。
周日下午,学校要求高三学生上自习。所有人都来了,大家安静地上自习。班主任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就让大家停下来,说有事要讲。班主任说:“谁在扫完地之后,在教室里吃瓜子了?”没有人回答,见此情景,她火了,问:“还没有人承认吗?”
她看到了那堆瓜子壳,知道那与自己无关。可她心里还是害怕,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告诉班主任,我周六下午吃了,但已经打扫干净了啊。最后,她去找了班主任,讲明了自己的来意,并坦白,周六那天自己吃过,但已经打扫干净了,今天的事与她无关。
然而,班主任根本没有听她把话说完。当天,班主任在教室里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我就知道,有些人不自觉。做了就做了,坦白承认也行,还非要找借口。我早就知道是谁,不要以为我看不出来。像这样的人,以后不可能有什么大出息。”
她心里很难过,很委屈,当场就止不住流泪了。那天晚上,她胡思乱想了很多。此后,她对班主任心存芥蒂,不再听班主任的课,班主任在上面讲,她就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到了模拟考的时候,她的成绩退步了很多,总分连二本线都不够。
回家时,她没有提考试的事,母亲见她情绪不高,也就没多问。在宁静而安全的氛围里,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委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母亲。母亲温和地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需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用这样的方式对抗,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就是在堵自己的未来,不值得。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种,不管遇到哪一种,都要用平和的心去对待。要记住,你永远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不生气。”
这件事引发的后果,以及母亲的这番话,给她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她消除了心里的芥蒂,不是刻意控制自己不生气,而是真的想通了——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美好的未来浪费在对别人的埋怨和痛恨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彻底改变了她为人处世的态度。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工作,她都不会轻易发怒,不会让别人的不足影响自己的进步,也不会让别人的错误成为自己的包袱。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让自己快乐起来,是人最大的奢望罪过。”
生别人的气,就是在为难自己。面对他人的过错,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毕竟,你再怎么生气,再怎么难过,对方也不一定会因为你的愤怒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即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会立即改正。所以你生气又有何益呢?与其这样折磨自己,不如放宽心,忽略那些扰乱心灵的浮尘。错不在你,你又何苦为难自己?
一则故事讲道:一位高贵的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事生气。久而久之,她的高贵变成了戾气,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她很苦恼,便去求一位朋友指点迷津。
朋友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接着就把她一个人锁在了房里。妇人气得大骂,可不管她的骂声多高,朋友都不理会。妇人开始哀求,朋友仍是充耳不闻。妇人喊叫得累了,见没什么效用,也便沉默了。
朋友来到门外,问妇人:“你还生气吗?”
妇人高声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怎么会跑到这地方来找罪受。”
“一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呢?”朋友摇摇头,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朋友又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生气也没有办法。”
“你的气并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剧烈。”朋友又走开了。
朋友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对他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
“还知道值与不值,可见你心里还有衡量,还有气根。”朋友笑着说。
傍晚,当朋友迎着夕阳站在门外,问她可否还生气时,妇人说道:“什么是气?”
朋友听后,笑着把手里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感激而去。
何谓气?就是别人吐出了,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如果吞下去,就会觉得反胃;如果不在意,它便自动消失。所以,别人的愤怒和过错,统统还给他们,那不属于自己,没必要为那些烦扰身心的事而停留。
每次发脾气之前,冷静地问问自己:“我的生气能改变什么?别人会不会为我的坏脾气埋单?”如果别人不会,那还是收起怒气吧。气大伤身,任何人都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无论什么时候,都尝试用宁静的心去对待一切,烦恼自会远离。
有原则的人,谁都敬他三分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在电影幕布上一闪而过的话,却被许多人印在脑海里。
是啊,我知道熬夜不好,但一到晚上还是放不下手机,停不下电脑游戏;我知道吃垃圾食品不好,但每次吃零食的时候就把这些警告抛在脑后了;我知道该锻炼身体了,但每天闲下来的时间还是用在睡觉上了;我知道……那么多的“我知道”告诉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我们之所以不能深刻地感知自己,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总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别人比你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很多优秀或者成功的人都是惜字如金的,他们每天都在埋头思考和做事,很少承诺,很少夸夸其谈,成功前他们是行动派,成功后是沉默派。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常常说:“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我绝不……绝不……”可是当面临实际情况时,还是为自己找上一堆借口,一如既往地妥协,解释给自己听,解释给旁人听。其实,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原则,似乎一切行为加上原则这个标签就会高尚许多,就好比古装剧里一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人在劫富济贫时要加上替天行道的旗号一样。
这样,说着说着,原则在许多人口中逐渐成了一种口号,成了标榜自己的一种说辞。
而真正有原则的人呢?他们将原则记在心里,以行动去响应。
原则有大有小,遵守社会原则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原则可以很简单,比如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原则也可以很随意,比如周末不吃面条。
只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它不是摆设,不是口号,不是借口。你的原则由你定,自然也由你自己遵守。
苛刻地说,生活中严格遵守原则的人并不多见,就我个人所见而言,这类人往往较之其他人更可信。
我对于原则问题并没有那么苛求。在饮食上,我希望做到按时吃饭,三餐正常,但周末想赖床的时候便直接省略早餐的情况也是有的。记得卞之琳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处敏感,小处迷茫。”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对于“原则”的态度再适合不过了。虽然不算虔诚,却也在遵循着。
反观我身边的朋友们,一些叫嚣着减肥的,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些声称自己不喝酒的还是常常烂醉如泥;还有一些月光族,每每在月初信誓旦旦地说这个月坚决不乱花钱了,结果每个月的月末还是把钱花个精光。
在我们身边从来就不缺少始终坚持原则的人,对这样的人,有人羡慕嫉妒,有人盲目崇拜。我的上司老赵,他把坚守原则这件事做得近乎完美。
我刚进这家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有三年打杂经验的底层员工,老赵彼时是我的组长,据说是从大公司高层跳槽过来的,自己选择从基层做起,这也就给了我“攀附”的机会。在他手下做事,我长了很多见识,可以说,是老赵将我从低谷拉了上来,而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也一直影响着我。
做人得有原则,这是他说的。他比较沉默,寡言少语,按说这样的性格去跟客户洽谈是很不讨好的,但同一个项目,总是他的业绩最突出。记得当时还有另一个小组长,他和老赵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与老赵的沉默不同,那个小组长老张巧舌如簧,对付客户很有一套。不过时间长了,两组之间的业绩已经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他们组的许多客户在几个月后不约而同地转到了我们组,我以为老赵有什么杀手锏,总想找个机会打探一下。
一次,组内聚餐,老赵喝了些酒,有些醉意。我瞄准这个机会,向他打听客户的情况。老赵摆摆手,说:“哪有什么机密啊。我告诉你,那些客户之所以转到我们这里,还是因为我们遵守原则,承诺过的话绝不抵赖,一定做到。不会因为今天出现这个情况明天出现那个情况就改变自己的承诺,这是原则性问题。你只有坚守原则,别人才会信任你。”
听了这番话,我回想了一下老赵平日的为人。早在加入这个小组之前,老赵便立了几条规矩,说是绝对不能触犯。当时可能吓到了一些组员,但是后来大家见他平日里很好说话,一些小过错跟他说说也就过去了,这样一来,我们便都放松了。不过,一旦有原则性的过失,他处理起来绝不含糊。之前有一个资历比我老的员工,见老赵不大发脾气,有些事便开始自作主张。老赵知道情况后,警告了一次,后来见警告无用,便直接给他发了一封辞职申请表格。此后,我们组一些松散的组员便知道了上司的厉害,小组的整体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而我们的劲敌,他们那边的情况刚好相反。他们组的办公室张贴着一大张“规范”,但是时间一长,一些人见自己犯了错也没什么惩罚,就开始自作主张,我行我素。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忏悔是无形无声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关于“原则”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大声说出来也罢,暗自默念也罢,都不如真正付诸实践。这才算得上原则,它从来就不是说说而已!
看不惯就说出来,没有谁故意为难你
有人指责你,你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对其不屑一顾,暗想自己不会与这般粗鄙之人计较,这种人注定不会有多大出息。
有人羞辱你,你不愿反抗,安慰自己说真英雄才不会在意这些,宁做忍辱后发的韩信,不做自断后路的项羽。
有人不断强求你,你不肯拒绝,一边心里滴血一边替人做嫁衣。不仅如此,你还告诉自己有付出必有回报;即便没有,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管面对怎样的不公,你总是能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成精神上的强者。虽然你是被欺辱被占便宜的那一方,但是在你心里,你还是瞧不起那些人。你用悲悯的眼神看着他们,就如同看迷途的羔羊,你从内心深处怜悯他们,觉得他们为了蝇头小利竟然可以露出丑恶的嘴脸,竟然可以忽略人生中真正的美好,实在是可笑又可悲。每一次在行为上或言语上被旁人牵制之后,你就会化身精神上的巨人,去宽恕他们,原谅他们。这种伟大高尚的情绪充盈了你整个身心,让你觉得自己也变得伟大无比,如同圣人一般。
可是你真的那般形象高大么?其实,这是你的自尊心在作祟,你只是不敢态度坚定地拒绝他人;同时,心里又不愿承认自己软弱,从而为自己找了一堆看似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好让自己看上去是坚不可摧的。
有欺辱,忍着;被强求,应着;困于逆境,永不抵抗,永不拒绝。自以为这是生存之道,自以为这算能屈能伸,却从来没有意识到,一味地逆来顺受,已经抹去了你的血性,你的激情,你的抱负,你只是在“屈”而已,哪里有“伸”的机会和勇气。逆来顺受不会改善你的现状,反而将你变得越来越颓废,越来越无所谓。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过是忍一时,不至于忍一世,他日飞黄腾达,自然不会再忍气吞声。可真的是这样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所处的圈子总是会有一些人比你强,让你不能不忍,不敢拒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若你不去改变自己的态度,你脱离了现在的圈子,在未来的圈子里你也不会有大的转变。你如何过你的一天,你就如何过你的一生。
诚然,我们不需要凡事都摆出一副宁死不屈的态度,但是你至少应该懂得何时说“不”,你至少应该懂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价值的,不能白白付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申辩和抵抗。
有一些很好很热心但不懂拒绝别人的人,他们并不是不想拒绝,而是不敢拒绝,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跟别人之间的关系,或者得罪对方。可是我想说的是,因为你的拒绝而对你心生怨恨的人,你又何必与之深交呢?
有一个姑娘,跟同事非常自来熟,同事有什么小事都去找她,今天让她帮忙做个表格,明天让她帮忙写份资料。有一次,一个同事当晚约好相亲,手头有一份文件还没整理完,就拜托这个姑娘帮忙。这个姑娘心里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结果晚上加班到十一点半才完成。其实,这份工作不是很着急,那位同事完全可以第二天继续做,他就是拿准了这个姑娘凡事都忍气吞声的性格才把工作交给她。而这个姑娘也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拆穿,没有拒绝。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别人请我们帮忙的情况。比如,你的同事每天都让你帮忙带早点,并且指定了某几种。当然他求你是有原因的,或是住的地方太远或是容易睡过头或是上班路上没早点摊,而你每天上班都经过早点铺,觉得没问题便答应了。可是你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有时会起晚,有时会堵车,如果不用给他买早点,自己带点面包或饼干就打发了;可就是因为要给他买早点,顶着迟到的风险也要去排队。你很想拒绝,又觉得自己不厚道,因为对方事前给了早点钱事后又热情道谢,这让你很难说“不”。
时间长了,你表面上不说,心里却越来越不满,因为没法将拒绝说出口,你只好安慰自己就当锻炼身体,就当提高自己的修养。可是这种安慰只能发挥一时的作用,你做不到每天都这样安慰自己。你焦躁的情绪开始带到了工作上,甚至一想到那个同事你就会心烦,一看到他心情就变糟。可即便如此,你还是坚持要逆来顺受不做“抵抗”,这不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有时候人们将拒绝可能产生的后果想得太严重,觉得拒绝一说出口,缘分就得两边走。可是真的有那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合理拒绝而心生怨恨吗?如果对方是这样小心眼而又自私的人,你要做的就是远离他。我们身边的多数人,在请求他人时都怀着感激,而即便对方拒绝了,也不会因此而愤恨,仍然会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才是常态。因此,你也不用将自己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觉得不能忍,直接说出来就好。
逆来顺受,并没有办法帮你摆脱逆境;相反,它可能将你困在其中动弹不得。想要摆脱逆境,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直接打破,勇敢说“不”,而不是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胆怯开脱。
你那么好说话,无非是因为没立场
每次公司组织聚餐,我都觉得特别头疼,因为一上饭桌,难免觥筹交错,而我偏偏是个不怎么能喝酒的人。领导敬的酒,没办法推辞,同事劝的酒,也不好意思不喝,结果还是被迫喝了不少。为此,聚餐时我总是紧张兮兮的。
公司有个新人,大家聚餐时都会拉上他,不过从第一次聚餐开始,他就非常坚决地表示自己滴酒不沾。我心里不以为然,当初我也这样说过,最后还不是妥协了。
果不其然,到了酒桌上,大家开始轮流敬他,可是他要么以茶代酒,要么直接说不能喝。这么一来二去,大家的兴致也就淡了,不再勉强他。
连续几次之后,大家出去喝酒便不再叫他。我心里其实有些替他可惜,他如此冥顽不灵、不识抬举,以后在公司发展只怕会受挫。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和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虽然不跟大家喝酒,但是他用其他交际活动弥补了这一点。有些实在避不开的酒局,大家也都默契地不再逼他喝酒,甚至还会帮他解围。我不由心生羡慕,如果当初我也坚持到底,现在也不会被酒局逼得如此窘迫。
在我还没毕业前,已经接触到了不少酒桌文化。长辈们常常跟我说,学会喝酒更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许正是这样的言论,让我在潜意识里将“会喝酒”当成了社交的基本技能,以至于在职业生涯中,遇上别人敬酒,我也从不拒绝。因为一拒绝,对方那一顶顶大帽子就会压过来,什么不喝就是不给面子,不喝就是瞧不起人……理由繁多,无非是在告诉我,不喝就要得罪人。谁愿意轻易得罪人呢?因此在众人的轮番“轰炸”下,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妥协。
可是公司这位新人的经历却告诉我,其实不妥协也不一定就会得罪人。先摆明立场,再坚守立场,别人也不会再三逼迫你。如果别人一味强求,那么就不是你得罪别人,而是别人有意为难你。想通了这一点,再付诸实践,生活中很多因不懂拒绝而带来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与人相处起来也变得游刃有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和处世态度。立场这种东西,贵在不动摇,一动摇便满盘皆输,甚至后患无穷。比如,你说自己从不喝酒,可是别人一催一逼,你就妥协了,那么你以后再表明这个立场也一样没有效果。因此,提前表明立场很重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更重要。
多数情况下,你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大家一般不会再强迫你。大家都不愿撕破彼此的面子,可是照顾面子是相互的,既然你已经事先声明,那么对方就应该有所顾虑。如果对方肆无忌惮,全然无视你的感受,那也是在得罪你。
当然,拒绝别人也是有技巧的。硬碰硬是最笨的方法。还是用喝酒来举例吧,比如,你本身不能喝酒,可是别人敬酒也是好意,这时你板着脸“高冷”而强硬地说自己不能喝,那就得罪人了。你可以说,一会要开车,出门时家里人交代过了要安全回家,所以不能喝。这样一说,大家还会强逼你喝酒吗?或者为了一劳永逸,你可以说自己体质敏感,容易酒精过敏,这样别人也不好再硬逼你。
谁也不喜欢被直接拒绝,所以你要学会迂回的拒绝方法。既要达到拒绝的目的,也不能让对方觉得难堪。表明立场加上婉拒技巧可以帮你脱离不少窘境,而太过强硬的拒绝方式,即便可以“退敌”,往往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表明立场并没有错,但立场怎么表达出来却是大学问。你的立场虽然是个人意志,但是它或多或少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你必须确保你表明立场后既可以保全自己又不伤害他人,否则你就是在给自己树敌。
表明立场是门技术活,你得琢磨琢磨。
别傻了,没有人能决定你的生活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说过,每个人都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毫无疑问,伍尔夫所说的“屋子”,是指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世上唯有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懂得经营自我世界的人,才能克制情感,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
周末早上,本想多睡一会儿的陈寒,被刺耳的电话铃吵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没有看手机屏幕上的来电姓名,就直接按了静音。她知道,此时打电话的没别人,只有表妹。这样的戏码,隔三差五就会上演。
果然,在手机无人应答之后,表妹发来了信息,想让陈寒陪她出去转转。陈寒被打扰得睡意全无,本来她今天还有份报告要写,可想到表妹总是这样“耐不住寂寞”,便决定跟她出门,趁机教育教育她。
一小时后,表妹的车已经停在楼下。她自从结束了上一段恋爱后,就一直单身,没有可以缠着的男友,就把陈寒锁定为目标。原因很简单,陈寒因为前两年去了国外进修,还没来得及恋爱。这个世界上,单身的女子永远都是同性出门逛街的最佳拍档。
到了中午,姐妹两人逛得累了,就找了一家幽静的小店坐下了。
陈寒问表妹:“你平时下班都做什么?”表妹一边吃蛋糕,一边说:“不确定啊!有时跟同事出去玩,有时跟同学约会,有时自己逛逛,实在没事做,就只能去爸妈那里蹭饭,跟他们闲聊。”陈寒突然觉得自己的问题有点多余,显然表妹就是那种耐不住寂寞的人,不可能一个人待着。
陈寒感叹:“你为什么非得找个人陪呀?我看,当初就是因为你太黏人了,阿峰受不了你,才被吓跑的。今天就是出来清洗下戒指,买两双袜子,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你偏偏要吵醒我……你不知道我很累呀?”姐妹俩关系很好,经常会开开玩笑调侃一下,她知道表妹听见这样的话,也不会往心里去。
表妹撇了下嘴说:“看来,你也嫌弃我了!其实吧,早上我也不想打电话给你,可实在找不到其他人了。我就是不喜欢一个人待着,觉得特别闷,喘不过气来。不过,你说得没错,当初阿峰跟我分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说他没有自由了,我还要死要活地跟他吵了好久,说他没良心。我真有那么黏人吗?”
陈寒半带嘲讽地说:“你觉得你还不够黏人吗?我要不是跟你有血缘关系,早就跟你绝交了。话说回来,以后你最好不要这样。我们是姐妹,有些话可以直说,但别人心里有想法,未必会告诉你。不管是恋人还是朋友,都需要自己的空间,你觉得孤单寂寞了,就去纠缠别人,你敢保证别人和你想得一样吗?也许人家明明有事要做,只是不好意思拒绝你,违心地跟你出来了。一次可以,两次无妨,次数多了,势必会觉得你很烦。女人啊,要给自己的生活留点空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番话,表妹倒是真的听进了心里。想想自己这些年来,几乎就没有空闲独处的时候,借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我不是在约会,就是在去约会的路上。买东西的时候想找人陪,看电影的时候想找人陪,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找人陪,就算去考试或面试也想找个人陪……若不是表姐陈寒跟自己讲这些,她还觉得那些推三阻四的朋友都不是真心待自己,现在想想,或许是自己打扰了别人的生活。
那次见面谈话后,陈寒发现表妹有了变化。虽然偶尔她也会邀约自己出门,但和过去相比,她的“骚扰”电话明显少了,再不会因为买一件东西也让她帮忙拿主意,去补办身份证也让她陪同。让她更惊讶的是,表妹竟然独自去海南旅行了。看着她在微信上发的照片,阳光、沙滩、微笑,陈寒心里一阵欣慰,她在照片下面回复:重生的凤凰,恭喜你!
生活如同连续剧,每一集的时间是固定的,柴米油盐、上班下班就像片头、片尾曲,熟悉得令人感到疲倦,但每天的情节故事都是未知的,有喜有忧,有苦有乐。舞台上来来回回很多人,但最终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忘记了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似乎只有和他人相处时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懂得演绎好自己的角色,靠自己去丰富生活和心灵,往往就会加剧损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你的热情,也许会变成他人的负担;你的介入,也许会打扰别人独立的空间。
想要不打扰他人的生活,就要先学会拥有自己的生活。周末的时间,朋友可能也希望独处,不要轻易去打扰他们。要知道,生活的乐趣通常都是跟爱好联系在一起的,读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沏一壶淡淡的绿茶,看一部暖心的电影,都可以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人生的道路,始终都要自己一步步走,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询问朋友的建议,却不要期待对方为自己做决定。对与错,好与坏,结果没人知道,在无法保证每一个决定都是最好、最正确的时候,朋友会感到压力。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爱人,彼此间可以畅谈心声,可以分享喜乐,可以共同经历挫折,但有一点你必须牢记于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那个人是谁,都不要因为自己内心的寂寞、枯燥的生活而去纠缠他。做一个内心淡定而丰盈的人,不求他人占满自己的心房,在不为人知的心灵一角,给自己留一间“屋子”,自由呼吸,活出个性。
别人说得出口,你就拒绝得出口
前不久,好几年没见的大学同学阿兰跳槽到我所在的城市。我们在电话里简短地寒暄后,便相约小聚一下。
我们约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下班高峰期时,地铁里拥挤不堪,我费了好大力气才挤进去。下午六点多的时候,我推门进了那家咖啡馆,虽然迟到了几分钟,但阿兰也还没来,这让我稍稍安心了一点。我这人吧,宁愿等别人,也不愿别人等我。当然,等待也是有限度的,一杯咖啡的时间,如果咖啡喝完,等的人还没来,我二话不说就走人。
订的位置正好靠窗,咖啡喝到一半的时候我便看到阿兰急匆匆地下了出租车。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临时有点事耽误了。”阿兰还没坐下来就一脸歉意地冲我笑笑。
“没事,我也迟到了一会儿。”
我们边喝咖啡边说着自己不咸不淡的生活。几年的时间,阿兰的改变也还在我的预料之内。她说着自己忙碌的生活,说前几份工作的心酸,说现在朋友圈的庞杂与热闹。
窗外华灯初上,璀璨闪亮,却依然给人一种远在天边的错觉。相反,咖啡厅里奶白色的灯罩下,光线朦胧而温馨,正是聊天的好地方。
只是,这样良好的氛围不时被打断。她的手机几乎隔几分钟就会不合时宜地响起来,而每次的通话时间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两分钟。
这样连续几次后,阿兰没待我问便主动说:“都是以前的一些同事打来的,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无聊想找我聊聊天。”
“那是好事啊,说明你人缘好,大家都喜欢你。”
没想到我随口这么一说,一直情绪高涨的阿兰却顿时有了诸多感慨。她苦恼地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随和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事都第一时间想到我,搬家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失恋的时候,甚至家里的小猫开始厌食这种事也会跟我说半天。对了,你知道最奇葩的一次是什么吗?一个同事家里的下水道堵了也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陪她等修理人员过来……”
“你去了?”我有些诧异。
“当然去了啊。”她无所谓地耸耸肩,“别人都打电话过来了,总不能拒绝别人吧。虽说不上是多要好的朋友,但就同事这一层面来说,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今后的工作也有帮助啊。你不知道吧?她们都夸我特别有亲和力呢。只不过,唯一不好的是,我每天都很忙,上班为工作忙,下班为他人忙,都没什么私人时间了。”
我了然地点点头,并不作评价。她这种性格大学时我就有所察觉,只是没想到进入职场后,会发展成现在这种情况。
最后分别时,我帮她拦了车,而她在应付一通电话。
把她送走后,我没有马上回家,一个人沿着喧嚣的街道走了一会儿。这次时隔几年的碰面,让我无限感慨,现在的阿兰就像曾经的我,一直忙忙碌碌,忙着应酬,忙着各种交际,忙着照顾朋友的心情,忙着处理别人拜托的杂事。曾经的我每天都很忙,但归根到底,那种忙碌并没有让我感到充实;相反,它让我无所适从,几乎失去了自我。
所幸,当时一位前辈点醒了我。那天我跟前辈忙完一个策划案后,已经很晚了,她有车,说顺便送我回去,我也就没有推辞。因为上班的时候手机调成静音状态,所以坐在车上习惯性地翻看手机时,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十几个未接电话,还是几个不同的朋友打来的。当下,我回了一个,电话那边,还不待我开口,他就说道:“啊,没什么大事,我今天出门忘记带钥匙了,等物业的时候就想着跟你聊聊,结果你没接……”
另外几个未接电话也无非是这样的小事,我有些无可奈何,叹了一口气。
那位前辈瞥了我一眼,就开始教训我:“其实我早就想跟你谈谈了,你看你,人太随和了。无论什么人,什么事,你都不懂得拒绝。长此以往,别人就都以为你好说话,但这样你不累吗?”
我有些愕然,却又老老实实地点头。
前辈接着说:“唉,亲和固然是好事,但是亲和也是有界限的,像你这样就不叫亲和。你要懂得拒绝,知道什么是自己分内的事,什么是闲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光顾着别人,却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当晚回去之后,我也想了很久,不断地反思,终于也算悟出了一点道理。之后,我开始不动声色地改变,生活逐渐明朗,也逐渐轻松。当然,这个过程却并不轻松,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到现在,对于朋友间的交际,我有了自己分寸的拿捏。而阿兰,我相信她终会明白这一点,也终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最透彻的领悟。
我知道,有很多人像曾经的我和现在的阿兰一样,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不得不一味地附和周围的人,从来不懂得拒绝。久而久之,我们固然变成了老好人,但也丢失了自己原本的性格和个性,成为别人眼中不受尊重的人。
这样的亲和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不卑不亢才是理想的人生状态,只知道附和而不去拒绝,最终会让人生变得一团糟。所以,任何事都需要掂量清楚,依照本心去做,才是正确的选择。
力不能及的事,干吗要答应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小时候我以为自己能拯救全世界,长大后才发现全世界都拯救不了我。”这句话的主旨是讽刺那些只会空谈、幻想,却没有能力付诸行动的人。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胜枚举,他们明明能力一般,却总是喜欢应承,喜欢大包大揽,似乎自己能解决所有的事,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的老同学小君就是这样的人。读研究生时,我和小君跟着一位老教授学微观经济。老教授从业数十载,对待学术极为认真,平时也不苟言笑,但他的为人却极为正直宽厚。平日里,我们偶尔犯了点小错误,他会口头训几句,然后再很详细地给我们讲清错在哪儿。当然,这样的错误下次决不可再犯。那几年,我跟着老教授,在专业和治学态度上学到了不少。
由于老教授的实力和为人,院里有不少项目的研究经费和活动名额都首先考虑他,我们身为他的弟子,自然也较其他人更胜一筹。
一次,院里有一个全额资助的出国留学深造名额,小君和另一位同学综合实力相当,又都是老教授的得意弟子,两人表面风平浪静,你来我往,私下还是免不了暗暗较劲,抓住每一个可能的表现机会。
那时候,院长作为受邀嘉宾要去参加一个经济论坛活动,还要在会上发言。因为有外国友人与会,因此发言稿要做成双语。那个会议非常重要,院长极为重视。当时,他亲自到我们平日做数据分析的实验室,拜托老教授帮忙找一个可靠的外语专业研究生翻译那份发言稿。
院长和老教授的这段对话我们都听见了,却也只是听听就算了。虽然我们这几个弟子的英语水平都很不错,但一是清楚这样的水平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还是有点差距,二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我们都清楚,出了什么纰漏个人承担不起。
没想到,小君开口了,他信心满满地跟老教授推荐自己。老教授当时没答应,院长审视了小君一番,觉得还不错就答应了。
院长对老教授说:“小君的英语实力我知道,上次英语口语比赛,他不是拿过第一吗?就让他翻译吧,而且这发言稿中涉及一些专业名词,让我们本专业的学生来翻译说不定更准确。”
既然院长都开口了,老教授也就没有回绝的理由,只是叮嘱小君一定要认真,小君连连点头。另一位同是候选人的同学见眼前这番场景,嘴角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我们都知道小君如此急于表现的原因,其实他用这种方式争取机会也无可厚非。
然而,这件事还是出了意外。
小君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翻译那篇发言稿,以期做到尽善尽美。定稿后,他还特意请英语专业的师兄帮忙审阅。发言稿是没问题,问题就出在院长之前强调的专业术语的翻译上。那篇发言稿上探究的学术本来就是当下最前沿的,里面的专业术语小君大部分都见过,但也有一两个听都没听说过,英语专业的师兄更是没听过。小君本来想去请教老教授,但一想到老教授本来就不同意他来翻译,也没好意思去。最后上网搜了一些资料,对比之后,选了他认为最恰当的翻译。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
发言稿中涉及的一个经济学专业名词是以一位外国教授的研究团队命名的,而那位外国教授的竞争对手也极力宣扬那是以自己团队命名的名词。平心而论,这个经济学现象的发现,两位教授都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一场口水战之后,也没有一个定论,仍旧是双方各持己见。
而会议上,小君翻译的发言稿恰恰选了那位与会教授的竞争对手的命名方式。所以,会议结束后,那位外国教授特意找了院长,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个问题,直接质问他是不是故意的。院长半天才反应过来,解释之后又连连道歉,说是自己疏忽了。但我们院与这位教授学院的合作项目还是受到了影响,被一系列借口搁浅下来。
院长还没回来,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学院。小君当时有些不知所措了,而老教授本想责备他几句,见他那失魂落魄的样子还是忍住了,叹了口气便走了。
最后,跟小君竞争的那位同学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唯一一个留学名额。听说最后人选是院长亲自定的,公开宣布之前还曾找小君谈话,让他以后考虑事情要全面,别一个劲儿地想出头。
也许这件事说到底只能算小君倒霉,不过,转过来一想,若小君不是那么急功近利,这件倒霉事也不会落到他头上吧。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做事需要量力而行,帮别人做事更要这样,否则,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也许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但如果你有心无力的话,就不要急于应承;一旦你把别人的事搞砸了,最后收到的恐怕不是感谢,而是埋怨甚至憎恨。
示弱也是一种力量,没必要强撑
人什么都可以丢,就是不能丢脸,我们不时这样暗示自己。
在这种暗示心理的驱使下,我们变成了好面子的人。好面子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度了,从好面子变成了死要面子,那么不仅自己活受罪,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好面子的人非常抵制“拒绝”这个词。不管是拒绝别人还是被人拒绝,他们都没法容忍。他们意识不到拒绝是一种权利,人人都能行使。在他们看来,拒绝别人就表示自己无能,被人拒绝就表示对方不尊重自己。
为什么不放过自己呢?面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被人拒绝了又怎样,谁没有被拒绝的时候?拒绝了别人又怎样,你并不欠谁什么,凭什么不能说“不”?
我认识一个非常要面子的女强人,她工作能力突出,在公司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平时表现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她不能容忍别人拒绝她,也不准许自己拒绝别人。不知是不是性格使然,她身边并没有太过亲密的朋友,随着在公司职位的提高,她变得越来越强势,甚至到了咄咄逼人的程度。因为人缘一般,有时看到公司里年轻的女孩在一起说笑,她甚至会疑心大家在取笑她,笑她戴副冷面具。除了同事,她对自己的家人也疑神疑鬼。孩子不听话,那是故意在给她找茬;丈夫不冷不热,说不定是有外遇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占据了她的大脑,在人前她依然心高气傲,可在四下无人的夜里,她的内心却濒临崩溃的边缘。
即便有些误会只要沟通一下就能真相大白,有些郁结只要倾诉出来就可以轻松很多,但她仍不愿意去尝试;因为她觉得这种行为是一种示弱。从小到大她从来没有畏惧过什么,她想成为女强人,也热衷于给自己树立这样一个形象。作为一个强大的女人,从来都是她主动帮助别人,如果转头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求助,她会觉得丢脸。她努力维持着精明能干的形象,殊不知在别人眼里,她越来越难以理解。
公司的事,家里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所有的这一切将她团团困住,她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可是就算是这样,她还是不愿意开口,因为一开口,她就输了。她不知道这样的输赢到底有什么意义,并没有谁在和她打赌,并没有谁在和她比赛。可是,她就是不想输,哪怕是输给一个不合常理的意念。
谁都知道这样的状态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终于,她最亲密的人打破了这种局面。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因为他受够了强势敏感的她。既然最重要的一根稻草已经折断了,苦苦哀求、以泪洗面这种事,她做不到,随即同意离婚。离婚的事,她没有对任何人说,虽然说出来可以得到别人的同情,但是她最不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同情。她是骄傲的、坚强的、有尊严的女强人,至少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可是,再怎么自我麻痹,再怎么努力表现得不在乎,伤害还是在,并且不会因此而减轻。在不知不觉中,她患上了抑郁症。她变得瘦弱,而且精神不振,同事们担心她的身体,建议她跟公司请年假调养一段时间,但在那些担忧的神情背后,她对关心视而不见,只觉得对方是在幸灾乐祸。
我最后一次见她,她已经辞职了。她不是主动辞职的,是家人和公司半强制让她休养。她的母亲和弟弟到公司取走了她的东西,据说他们已经帮她请了心理医生,会一直陪着她直到痊愈。
希望她可以放下沉重的面子,治好自己的拒绝恐惧症。
现实中,有不少类似这位女强人的人,把所有事都扛在肩上,憋在心里,最后事情没得到解决,反而让自己身心俱疲。
其实,很多时候,示弱也是一种力量,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一味强撑,只能是给自己找罪受。
缺乏主见的人,从来都没有存在感
很多人在戏弄那些小夫妻时都喜欢问上这么一句:“你们家谁做主啊?”如果是妻子做主,那么做丈夫的就有可能被嘲笑成“妻管严”,而如果是丈夫做主的话,多数人都会露出理所当然的表情来。仿佛在一个家庭里,男人当家做主是天经地义,女人如果当家做主就是一种逆袭。
或许很多人觉得当家这种事男女谁做主都一样,可是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在自己家完全做不了主,那他的存在感,他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会变得非常低微。一个重大的决定,必须是所有的成员参与才可以;如果有其中一人完全被排除在外,那么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无足轻重了。
我认识的一个女士,人很温柔和善,个性中带着些许软弱。她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没有多少主见的女人,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她就很少提自己的想法,通常是家里人说什么,她负责投支持票就可以了。我原先以为她是那种很听话且没多少自己想法的人,可后来我发现她在工作上还是很有主见的。坚持什么否定什么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她在公司经常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领导很重视她。我不明白的是,她在家庭生活中为什么变成了一个没主见的人呢?
后来问了问她,她只是说习惯了。原来她在没结婚前也是很有主见的独立女性,可是结婚时母亲反反复复念叨,小家庭一个人当家做主就好,如果两个人都争着抢着要当家,势必会影响家庭的和睦。母亲是那种传统的女性,言谈之间明里暗里让她将当家的事交给丈夫,也算是顾全对方的面子。她也嫌当家管的事琐碎麻烦,加上丈夫心比较细,自然乐得当甩手掌柜。
刚开始丈夫有什么事还会和她商量下,她也懒得去想,一股脑交给丈夫去处理,反正她没意见。长此以往,丈夫遇到事情了都自己拿主意,也不再问她了。她觉得这对自己的生活也没多大影响,因此也没反对过。
婚后半年,丈夫忽然拿着两人攒下的存款去炒股,她发现的时候钱已经打了水漂。她气得和丈夫大吵了一架,怪对方事先没有知会她,丈夫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当初让他当家的就是她,现在又来吵,简直不可理喻。两人三天两头为这件事吵架,母亲来劝架,话里话外还是怪她干涉了男人。她觉得憋屈,不顾母亲反对要回了当家权。
可是她本身就是大大咧咧的那种性格,当家两个月,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还不如当初丈夫当家,因此被丈夫奚落了一顿。从此,她彻底交出了当家的权力。好在后来的日子丈夫当家也没出什么岔子,家里的生活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因为习惯将事情交给丈夫处理,她渐渐地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越来越陌生,有时亲戚问起一些事,她都一头雾水全然不知,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有了孩子,孩子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孩子要去哪所幼儿园等事情,她都只有选择权,没有决定权。太习惯依赖他人让她对家庭生活越来越缺乏主见,她甚至觉得,如果有天丈夫不在家的话,自己可能无法生活。
孩子长大一些后,有天周末,丈夫和孩子商量出去郊游的事,父子俩聊得很开心,她安静地坐在一旁听,这时孩子忽然问她该带些什么,丈夫随口说:“这事问你妈也白问,她知道什么啊,别担心,爸爸都准备好了。”她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并不是天生就是无知的女人,但是现在她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无知了。因为她没有参与过,所以她不了解情况,也没有做决定的能力。虽然是三口之家,可是她觉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过是个洗衣做饭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妻子和母亲。
认识到这一点后,她决定改变,她不希望自己变成以夫为天的女人,即便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这样生活了很久。她开始努力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她开始留心不同米的价格和品质,她开始学习户外旅行的注意事项,她开始关注各种小细节,以便有足够的信心去做一个又一个决定。她和丈夫长谈了一次,原以为对方会极力反对她当家,没想到丈夫泪眼婆娑地说:“我等这天等了好久,现在也该让你知道柴米油盐到底有多累人了。”
如果你习惯依赖别人,习惯让别人帮你做决定,那么你会越来越没有主见,也会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他的喜怒哀乐是没有多少人会关心的。不想被人无视,就要独立自强,你要学着自己去判断、去分析、去决定,不管对错,至少你要先从别人的庇护中独立出来。从此刻开始,努力做一个有主见、有头脑的人吧,你是能思考的高智商生物,并不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