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江湖有点乱
营销学引入中国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过去了,营销在中国早已成为显学,然而人们似乎依然对营销不甚了了。
每当风起萍末,比如互联网大潮的来临,营销总会受到质疑。此刻打开百度搜索“营销已死”,相关结果达11700条之多。有的加了限定词,如“传统营销”“渠道营销”“暴力营销”;有的直截了当,如,“营销已死,口碑为王”“营销已死,重新洗牌。”
那么,营销真的会死吗?
至少,我们得先知道营销究竟是什么吧?简单地说,营销就是促使交易的发生。只要世上还有交易这件事存在,营销就在那里。市场尚存,营销不死。
然而,对营销认知的混乱正是来自营销界内部。令人费解的是,明明都是以营销谋生的人,偏偏要砸营销的锅。
雷军说:“其实好公司不需要营销,好产品才是最大的营销。”然而,看看小米与可口可乐的跨界营销,再看看他的故事营销以及他玩的“发烧友”概念,答案不言自明。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实际上,我不喜欢营销这个概念,好像是骗人要去买产品一样。”那么,“免费试驾特斯拉”“抽奖体验特斯拉”这些活动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网络上曾经有个热帖《离开产品谈情怀,好比太监说高潮》,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在营销和产品之间做对比,谁比谁更重要?”然而,营销的概念里本身就是包含产品的。文章还举例说:苹果代表产品,微软代表营销文化。我不知道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但世人皆知——微软的产品很强大,苹果的营销很牛!
也许有的人是真糊涂。凡客的陈年说:“营销品牌我很擅长,但我不想再刻意制造什么事件了,接下来是凡客积累口碑的过程。”这不对吧?什么叫“营销品牌”?是指卖品牌产品,还是指通过创建、推广品牌来拉动销售?事件营销与口碑积累必然对立吗?
也许,有的人是装糊涂:“只要产品好,营销不需要。”仿佛时光还能倒流回“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没有营销,难道产品会自己长脚跑去消费者家里,消费者口袋里的钱会长翅膀飞到你的账上?
众所周知,早在20多年前就闯荡中关村的雷军就是一位营销高手,他岂会不知道营销是干什么的?在他说着“不需要营销”之际,正是他大做营销之时。大概雷军想要建立的逻辑是:小米很成功,是因为小米的产品好。早期小米手机走的是低价路线。低价战略要想成功,必须先树立产品的价值标杆。价廉物不美,到头一场空。小米的“发烧友”概念则是一个秘密杠杆,就好像“我的地盘听我的”之于“动感地带”,“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之于“江小白”——低端产品,张扬个性才是王道。
其实,应对媒体,不忘叫卖,还要滴水不漏,才是“互联网+”企业的基本功。你看,不管说什么,他们最后标榜的都是“专注”“极致”“消费者体验”“产品第一”“口碑至上”这些卖货的好词。
不知者未必永远不知,除非不想知;而装不知者永远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企业家不是学者,遣词造句时未必仔细斟酌,这倒也能理解。但转型之际,前路茫茫,标杆人物,众所仰望,有些话还是应该拿捏分寸,以免误导大众。
也许,在迷乱之际,正本清源才是理性的方法。梳理一下营销发展的历史和基本概念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今是怎样的一个营销“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