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岁时节日

海韵渔情——京族哈节

哈节,当地人称之为“唱哈节”,它是京族民众宗教信仰、族群历史、日常生活的最直接表现,也是当地最隆重热闹的节日之一。

对于哈节的“哈”字的解释,存在着争议。一种说法为“唱歌”之意,另一种说法则是“吃”的意思。关于哈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为“镇海大王打败蜈蚣精”,其二为“纪念歌仙”,其三为“蛙声引路”。“大王打败蜈蚣精”讲述的是镇海大王降妖的故事。相传吃人的蜈蚣精活跃于海上,过往船只必须献活人满足它的要求。镇海大王将计就计化身乞丐搭船,吩咐船主将其送给蜈蚣精。镇海大王到达蜈蚣精身边后,把一只滚烫的南瓜塞进妖精嘴里将它制服,蜈蚣精的尸首变成了京族三岛。京族人将这位神仙称为“镇海大王”并修建哈亭供奉。“纪念歌仙”的说法则是相传京族人民遭受封建统治的压迫,一位歌仙下凡,以传歌的名义号召京族人民反抗,其歌声优美动人,于是京族人建造哈亭以传歌纪念。“蛙声引路”说的是京族的祖先出海打鱼时,因大雾迷航,数日后听到蛙声,于是循着蛙声到达三岛并定居,后修哈亭以示纪念。

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哈节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节日时间、空间与文化生态系统。这一节日流主要流传于京族聚居地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和万尾岛,属广西江平镇。三座岛屿所过的哈节略有差别,但大致相同,不同的村落小岛举办的哈节节期都是彼此分开的。万尾岛的哈节是农历六月初十,巫头岛举办时间是农历八月初一,山心的哈节则是农历八月初十,红坎则是正月十五(红坎是三岛之外唯一过哈节的京族村寨)。

2013年京族哈节,罗周文主持海滩送神仪式

每逢六月,南海进入了休渔期,京族人就会趁此热闹一番。如同传统的春节一样,哈节前夕,各家各户打扫庭院,把房屋布置一番。每个小岛举办哈节,其他小岛的“哈哥”、“哈妹”都会去捧场,亲朋好友间相互走动,人情味倒是十足。

哈节的仪式场所与文化空间

哈节的记忆在哈亭中传承,哈亭集神庙与宗祠于一体,是哈节举办期间重要的场所。哈亭建筑样式的变化不断,“更新换代”,它的兴衰象征了哈节的命运。据地方志记载1911年之前的哈亭比较简陋,主要是木柱草盖的简易亭子,现在基本为砖瓦结构。万尾岛的哈亭比较讲究,哈亭大门门楣上刻着“哈亭”二字,顶部呈“八”字形,四角建成飞檐,屋脊中间雕刻着“双龙戏珠”,哈亭正门前有一座小亭,用于接待来宾,让客人休息。小亭的门楣刻着“万尾哈亭”的字样,顶部的“双龙戏珠”虽没有哈亭的端庄气派,倒也显现出精巧可人之处。哈亭的内部比较神秘,跨入门槛,中间是四米长的神道,神道通往的神殿供奉着五位圣神。主神是镇海大王,侧神依次有高山大王、点雀大王、广泽大王和兴道大王。哈亭正坛前,常常摆放桌子安放哈节供品。哈亭的左右偏殿是哈节时人们乡饮场所,每个偏殿约有四百平方米。

京族人认为哈亭是最神圣的,因此参与者有相应的限定范围。比如祭神者,就有亭长、副亭长、香公、陪祭员、哈妹、村老大和当地民众。其禁忌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哈节期间,如有孝在身者、怀孕者都不允许进入哈亭参加“坐蒙”,以免惊扰哈亭的圣神。

各岛哈节历时少则三天,多则七天。尾的哈节历时是最长的——七天。这七天可以分为“筹备”“迎神”“祭神”“乡饮”“唱哈”“送神”等阶段。

2014年京族哈节送神

2014年京族哈节入席听哈——京族独弦琴弹奏

筹备:节前筹备主要是选择祭品、装扮哈亭、演练祭祀仪式。大祭之前的祭品,是哈头们准备的。一般而言,祭品是鸡、猪肉、香、纸钱、蜡烛、元宝、瓜果(如未熟的芭蕉、凤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猪肉。传统祭祀用的猪需要八头,随着时代的发展,1980年后,只杀一头猪祭拜。此外,组织者还对哈亭进行装饰,比如在树上挂灯笼和彩旗,布置舞台,准备好神座、香案台、伞等。之后,新老组织者都要在哈亭里进行祭祀演练,其目的是实现祭祀仪式文化的传承。哈妹们也进行舞蹈和唱哈的排练。

迎神:六月初九中午,尾岛的翁长和翁祝率领扛华伞、香案、祭品台、锣鼓的队伍以及父老乡亲到海边。翁长、翁祝等跪请镇海大王,翁祝诵读经文,后行“杯珓”(占卜),如是“胜珓”,表示请神成功。迎神队伍鸣放鞭炮,从不同的道路回到哈亭。沿途经过的商店和门户都会鸣放鞭炮以示庆祝。到了哈亭前,须由亭长击鼓三通,全村人应和三声,才能进入哈亭,场面十分庄重。接着迎神队伍又到高山大王庙请回高山大王。下午是“关梁”仪式,把红柱子架于哈亭中殿,意味着其他无关的鬼神一概不准入内。

祭神:包括“大祭”和“小祭”。大祭日从农历六月初十开始,由村中大户人家操办。参与人员一般有香公、读祝文人、司文官员、陪祭员、哈妹等,祭拜前由翁麽诵读经文,翁长指挥翁祝向神灵和祖先敬茶、敬酒等。此后每日小祭一次,一直到送神结束。

2014年京族哈节迎神

2014年京族哈节送神

乡饮:尾的乡饮一般持续两三天,白天摆酒席,晚上上糖果糕点。传统的乡饮每家每户派出一名男子参加,男子只有到了入席年龄(尾、巫头、山心为十八岁,红坎为十六岁)方有资格入席。而如今,女子也有资格共享乡饮之乐了。乡饮一般设立在偏殿,人们席地而坐,听哈妹唱哈和哈哥演奏独弦琴,宾客之间竞相邀歌。

唱哈:哈妹在京族备受尊重,哈妹的挑选很有讲究,要求相貌美丽,声音甜美。族里一般挑选成家了的女子作为哈妹,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女子有责任心。“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一直持续到哈节结束。把镇海大王接回哈亭后,哈妹们就开始忙活了,先是跳起了鲜花舞、敬酒舞、花灯舞,接着就开始唱哈。主唱的哈妹站在殿堂中间,手持两块竹片,一边唱一边敲打着竹片,其他哈妹敲打和之。曲调有《镇海大王》《宋京考状元》《过桥风吹》。唱哈结束后需要送神,此时哈妹跳起“舞花棍”。送走了神灵,哈节的仪礼也就结束了。

2012年京族哈节,罗周文在开展唱哈传授活动,学习人数50人

哈节近几十年变化较大。新中国成立后,哈节的活动曾经遭受到破坏,1962年,著名作家田汉曾经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感叹。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哈节的传统习俗发生较大的变化,被确立为官方活动。2006年,京族哈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仪式方面,过去祭奠祖先、教化人民以及传承音乐舞蹈的内容被简化或取消,增加开幕式,其中包含文艺表演等内容。参与者方面,主要体现在年龄方面,如今参与仪式活动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组织者方面,过去组织、主持哈节的必须为京族老年男性,现多由官方组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项目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周文

罗周文,家族是尾的典型住户,世居广西防城港市尾岛,在当地很有声望,曾担任过13年尾哈亭亭长,多次主持尾京族哈节祭海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