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个世界到底坏不坏
有人问我:“你性格这么好,又看得那么开,是不是没什么讨厌的人啊?”
怎么可能呢姐妹!喜欢和讨厌可是人之常情呀,我也就勉强算是讨厌某个人讨厌得比较讲道理而已。比如说,有一种人我就非常不喜欢:那种偏执地认为这个世界十分黑暗的。
为了放松自我并保证能够紧随现代时髦,我经常会和朋友聊些娱乐圈的趣事。有次在班里跟某个同学随口聊到:“我觉得某某明星其实人还是蛮好的,可能就是脑子笨了点,没什么文化。”这话被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同学听到了,就开始批判我,说:“哎呀娱乐圈里能有几个好人,你不要老是把这个世界想得那么好。”我没继续为那个明星辩解,只是问了一句:“那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多不好呢?”他后来回答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就记得他列举了一箩筐的书单然后用书中他人的故事论证人间之疾苦,让我大为感叹道:对于一些人来说,真是看再多书也掩饰不了他们愚蠢的灵魂。
若能将书中故事举一反三必然再好不过,可不会用还要硬来,就会显得所说之话更为空虚。
我是属于那种比较乐观积极的人,向来认为孺子可教,觉得只要大家肯齐心协力,这个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的。我不是没见过和感受过世界的阴暗,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坚信如果自己乐观豁达遍什么都会可爱起来,人开朗了世界也就开朗了,至少不会像那些悲观之人一样成天闷闷不乐唉声叹气。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思考所得的结论,是不作数的,你完全可以像那个男同学一样认为这个世界无可救药,但前提是你真的这么想,而不是看到许多有识之士这么想之后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想。
我见识过太宰治对人间彻头彻尾的绝望。初读《人间失格》时,其中故事虽平淡无奇,流露出的无望却直逼人心,无论是他爱还是不爱的人于这世界里捞起他时,总像是他因对这个世界与生活不抱有希望,就被抓了个现行,一个个索然无味的故事,却总叫我潸然泪下。还有《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那一段:“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成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讨厌王子跟公主在一起,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可是姐姐,你知道我更恨什么吗?我宁愿我是一个媚俗的人,我宁愿无知,也不想要看过世界的背面。”这种话明明与我的人生观截然相反,格格不入,可是读完它们,我就是忍不住想要落泪,就是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就是想要为他们打抱不平。
这些作者的痛苦是纯粹的,是坚不可摧的。
我以为我一个无神论者永远不可能对宗教信仰有所理解,直到有次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所谓的传教士,她向我讲解《圣经》,向我介绍耶稣,向我解释上帝耶和华的存在,我自恃是个十分理性且逻辑强大的成年人,可面对我三番五次犀利的反问,她始终能够对答如流,从三维到四维,从迷信到科学,其逻辑攻而不破,如若没有一套自己深信不疑的无神说法,十有八九是要被她成功传教的。
以前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教徒会如此信奉自己的主,我总觉得他们太过于迷信,后来学习了《圣经》《佛经》《古兰经》这类宗教经书,才惊呼他们思想体系的坚固,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繁杂的思想体系,才使得那些宗教能够经受得住千百年来各种社会与文化的质疑,并留存至今。这种体系是人文而又科学的。
我很讨厌别人滥用一个自己根本不懂的词汇,比如“道不同不相为谋”,许多人都喜欢将它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画作等号,就像是:你若觉得这个世界美好那便是与认为它丑陋的我一刀两断,从此形同陌路。然而事实上,这样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见解实在太过低级;高级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二者思想深度与境界如出一辙,谁也无法说服谁,但仍能够理解对方所说,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念头,就像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于水中之鱼究竟是否快乐的问题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却依旧令人赏心悦目。
所以这个世界到底怎么样呢?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我们都也挺伟大的,这个世界好或者不好全由我们的一念之间来决定;可这一念,必须是经过千万次反复忖量得出的,否则便只能被称之为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