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支持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呼吸支持相关的辅助技术

为进一步改善呼吸支持技术的效果或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常考虑联合使用一些辅助治疗技术,如体位治疗、肌松剂、肺复张手法和NO吸入治疗等技术。目前研究发现,这些辅助治疗技术不仅会改变肺组织的气体交换功能,甚至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最终转归。因此,使用这些辅助治疗技术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以及严格规范其临床操作。
一、体位疗法
关注危重症患者的体位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体位及早期活动不仅能够预防压疮、静脉血栓栓塞、肺不张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对患者的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如肺局部的气体分布、通气血流比和分流等,甚至影响预后。
1.俯卧位通气治疗
俯卧位通气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最早是由Bryan在1974年提出,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改变胸膜腔内压力梯度和复张肺重力依赖区通气以减少ARDS患者肺不张的发生。近20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该想法的重要性,发现俯卧位通气能显著增加背侧肺组织的通气,促进了通气/血流比的平衡及分流量的减少,能够使70%~80%ARDS患者的氧合得到显著改善。此外,由于肺内胸腔压梯度趋于均一,肺组织应力和应变的均衡分布减轻了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虽然俯卧位通气的生理学效应显著,但早期多项RCT并未发现俯卧位通气能改善病死率。学者分析认为可能与ARDS病情的严重程度、俯卧位通气时间和是否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等因素相关。2013年,在吸取前期RCT关于俯卧位通气的经验后,PROSEVA研究组在一项共纳入466例ARDS的RCT中最终证实,规范的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PaO 2/FiO 2<150mmHg)的28天病死率(16%对32.8%, P<0.001)和90天病死率(23.6%对41%, P<0.001)。因此,俯卧位通气现已逐渐成为机械通气的中重度ARDS患者的一项早期标准治疗,具体操作见第19章。
2.其他体位治疗
抬高床头30°~45°是所有危重症患者的基础治疗之一,不仅可以明显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而且利于膈肌通气效果的改善以及肺容积的增加和咳嗽能力的提高。另外,对于单侧肺疾病的患者,侧卧位会影响整个肺组织的通气血流比的平衡和闭合容积的大小,因此,除咯血和肺脓肿患者外,建议对单侧病变的患者尝试进行健侧卧位通气,以改善通气血流比。但不同个体间的侧卧位通气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应在临床操作中仔细地监测和评估。
二、肌松药的使用
对于中重度ARDS患者(PaO 2/FiO 2<150mmHg),研究发现早期短时(48h)应用肌松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呼吸生理学指标,而且能够降低病死率。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促进人机同步、减少机体氧耗和呼吸功以及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等因素有关。但同时需注意的是,肌松药的不合理应用亦会导致痰液引流障碍、肺不张、通气血流比失衡、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不全(VIDD)和ICU获得性衰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目前仍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和规范肌松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肺复张手法
肺复张手法(recruitment maneuver,RM)是指通过短暂地增加肺泡压和跨肺压以复张萎陷肺泡,并维持肺泡的开放状态,以达到改善氧合的目的。临床常用的RM方法有控制性肺膨胀(SI)/CPAP法、压力控制通气(PCV)法、间断PEEP递增法和叹气法等。虽然RM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但前期研究并未发现RM与病死率间的关系。近期刚发表的一篇RCT却发现,常规RM的气道压力过大会明显增加气压伤和循环抑制的风险,甚至还导致28天和60天病死率的显著增加。因此,目前认为临床中不应该常规实施RM,但可作为重症ARDS患者氧合障碍的补救措施;另外,需注意的是,RM的最佳方法、压力水平和维持时间等参数目前也仍需进一步的验证。
四、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
1987年首次报道NO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1993年首次将吸入NO用于ARDS患者,吸入24mg/m 3的NO可使肺动脉压下降7mmHg,肺内分流降低5%,PaO 2/FiO 2增加47mmHg。虽然吸入NO能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但多项RCT研究表明,吸入NO并不改善患者住院和远期病死率。相反,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吸入NO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肾损伤的发生,因此临床中不应常规使用NO吸入治疗技术。
五、其他辅助技术
除上述辅助治疗技术外,学者们仍不断地尝试通过其他方法改善呼吸支持的效果,如血管内氧合器、氦氧混合气体吸入、液体通气和气管内吹气等,但由于无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支持、价格昂贵、技术复杂或并发症较多等原因,目前仅有部分单位在研究,在临床中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