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类聚(中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黄疸案

扁鹊心书
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病患不肯灸,伤寒唯太阴、少阴二证死人最速,若不早灸,虽服药无效。不信,至九日泻血而死。(不听良言,往往至此,及至证变而下血,俗医犹谓硫黄热迫,痛为排挤,反用寒凉,以下石,至死众口呶呶 ,总咎热药之害,婆心遭谤,不一而足,然有天道,何恤人言)
① 呶呶(náo náo挠挠):多言;喋喋不休。
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深黄色,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余为灸命关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伤寒发黄,虽有阴阳之异,然脾家阴湿而为阴黄者多,不可不知)
一人患伤寒,初起即厥逆,脉一息八九至,诸医以为必死,余曰:乃阴毒也,与姜附汤一盏,至半夜,汗出而愈。若以脉数为热,下凉药,必死无疑。(俗医视此,必以为痧证,禁服官料药,专行焠刺,纵饮冷水,不致冰脱不已)(汗后发噫)
一人遍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涩,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黄疸)
卫生宝鉴
完颜正卿丙寅二月间,因官事劳役,饮食不节,心火乘脾,脾气虚弱,又以恚怒,气逆伤肝,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次传身目俱黄,微见青色颜黑,心神烦乱,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时下完谷,小便癃闭而赤黑,辰巳间发热,日暮则止,至四月尤盛。其子以危急求予治之,具说其事。诊其脉浮而缓,《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为风,缓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宜茯苓栀子茵陈汤主之。
茯苓栀子茵陈汤:茵陈叶 一钱 茯苓 去皮,五分 栀子仁 苍术 去皮炒 白术 各三钱 黄芩 生,六分 黄连 去须 枳实 麸炒 猪苓 去皮 泽泻 陈皮 汉防己 各二分 青皮 去白一分
上十三味 咀,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一服减半,二服良愈。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又湿化于火,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渗之。以栀子、茵陈苦寒,能泻湿热而退其黄,故以为君。《难经》云:并主心下满,以黄连、枳实苦寒,泄心下痞满。肺主气,今热伤其气,故身体麻木。以黄芩苦寒,泻火补气,故以为臣。二术苦甘温,青皮苦辛温,能除胃中湿热,泄其壅滞,养其正气。汉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经留湿,泽泻咸平,茯苓、猪苓甘平,导膀胱中湿热,利小便而去癃闭也。(卷十四)
一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渍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气而蒸热,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和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渍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信哉斯言也!此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若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又《内经》曰:治痿独取于阳明。正谓此也,予用加减泻黄散主之。
加减泻黄散: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 茵陈 各五分 黄柏 黄芩 各四分 茯苓 栀子 各三分 泽泻 二分
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稍热服。后一服减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论曰:《内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栀子之苦寒止烦除满为佐;湿淫于内,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热为使也。(卷十九)
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韩君祥,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自以为外感伤,用通圣散两服。药后添身体困甚,方命医治之,医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热燥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毒汤、朱砂膏、至宝丹之类,至十七日后,病势转增传变,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涩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诊其脉紧细,按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药过度,助水乘心,反来侮土,先囚其母,后薄其子。《经》云: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时值霖雨,乃寒湿相合,此为阴证发黄明也,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煎服一两,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成无己云:阴证有二,一者始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食冷物伤太阴经也。二者始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为阴也。今君祥因天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气大胜,阳气欲绝,加以阴雨,寒湿相合,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也。圣圣之制,岂敢越哉?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茵陈附子干姜汤: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
附子 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 炮,二钱 茵陈 一钱二分 白术 四分 草豆蔻 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 去皮,三分 枳实 麸炒 半夏 汤泡七次 泽泻 各半钱 陈皮 三分,去白
上十味 咀,为一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凉服,不拘时候。(卷二十三)
名医类案
一舟子病伤寒发黄,鼻内酸痛,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数,大便如经。 琇按:《医学纲目》 作如常。或欲用茵陈五苓,许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 《纲目》 无腑字。今眼睛疼,鼻酸痛, 《纲目》 作眼睛鼻 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逆。用瓜蒂散,先含 原刻食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伤寒)
① 锜 (è饿):鼻梁。
王海藏治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按海藏次第用药者,谓先投韩氏茵陈茯苓汤,次投茵陈橘皮汤,次投茵陈附子汤也。
赵秀才因下之早黄病,脉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药,用茵陈四逆汤,大效。(伤寒)
工部郎中郑君患伤寒,胸腹满,面色黄如金。诸翰林医官商议,略不定,皆曰:胸满可下,然脉浮虚。召孙至,曰:诸公虽疑,不用下药,郑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一二服药,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汤,寻利,其病良愈。明日面色改白,语曰:孙尚药乃孙真人后身耶?
或问曰:伤寒至于发黄,病亦甚矣,小陷胸汤何效速也?瓘曰:湿热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甚,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此太阳标与少阳经所传者正在心下,故胸满,结之浅也,是为小结胸。且脉浮,阳脉也,虚阳在上,不可下,宜小陷胸汤和之。黄连、瓜蒌苦寒而泻热散结,半夏辛温,又以之结 琇按:结字上当有散字而燥湿理逆,病虽甚而结之浅,故以缓轻之剂除之。(伤寒)
《衍义》:一僧因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食后温服,以知为度。(伤寒)
许学士治一人,病身体痛而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 里无病,大小便如常,脉大而虚,鼻塞且烦,许曰:非湿热宿谷相搏,此乃头中寒湿也,不可行茵陈五苓散。仲景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仲景无方,见《外台》、《删繁》证云:治天行热病。盖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疸,宜瓜蒂散。 瓜蒂一味 为末,些少 鼻内,出黄水即愈。(湿)
东垣治一人,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李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 妙。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 味辛者为金,用克肝木则可。《经》 曰:肺病无多食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疸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茯苓、升麻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各三分,生姜四分, 泻湿热而补脾胃。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 经、脏二字妙绝,当熟玩。补肺与脾胃本脏中气之虚弱; 琇按:江氏原本止此,今考东垣 《脾胃论》,此方凡分作三段,江或误认为三方,故节去下二段耳。为补刊 于后。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各二分,人参五分,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黄柏一分,麦冬二分,人参二分,五味子三分, 琇按:第二段已用人参五分,此段复用人参二分,似误。然观后发明云:救以生脉散,则配方本意如此,非重出也。江氏或录此,误认为三方耳。此药去时令浮热湿蒸。上件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空心服。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此时也,故急救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刘宗厚治赵显宗病伤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药太过致发黄,其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凉发躁 阴极发躁,欲于泥中卧,喘呕,小便赤涩。先投茵陈橘皮汤, 次第用药之法。喘呕止。次服小菌陈汤半剂,脉微出, 脉微出者生。不欲于泥中卧。次日又服茵陈附子汤半剂,四肢发热,小便二三升, 用附子而小便长。当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录。凡伤寒病黄,每遇太阳或太阴司天岁,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盖辰戌太阳寒水司天,水来犯土,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土气不足,即脾胃虚弱,亦水来侵犯,多变此证也。
虞恒德治一人,年三十余,得谷疸症,求治。以胃苓汤去桂,加茵陈数十帖,黄退。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不见物。虞曰:此名雀目,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豮猪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明如故。来谢,虞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必成蛊胀。 疸成蛊胀。伊不信,半月后,腹渐胀痞满,复求治,仍以胃苓汤倍二术,加木通、麦冬煎汤,下褪金丸,一月而安。
江篁南治一人,夏月患食疸,面目俱黄如金,头痛如破,小溲涩难,多汗。用车前草捣汁,调益元散服之,小溲即利。 先泻湿热。乃与补中益气汤一帖,汗少止。 后补元气。继以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合服之,头痛亦止,诸症多平。惟黄未尽退,乃以流气清热之剂治之,愈。
犹子 三阳患疸症,皮肤目睛皆黄,小溲赤。左脉弦而数,右三部原不应指,今重按之,隐隐然指下,证见午后发热 湿热变疟 五更方退 兼阴疟。以茵陈五苓散除桂,加当归、栀子、黄柏、柴胡,数服。继用人参养荣汤,乃八物除芎,加芪、陈皮、五味、姜、枣,兼人乳、童溲,热退三日,已而复作,间日发于午后,肌热灼指,脉近弦,乃作疟治之而愈。后数年,复患目睛黄,午饭难克化,则小溲黄,以黄芪建中汤除桂,加白术、陈皮、茯苓、半夏、神曲、麦芽、姜少许而退。
① 犹子:侄子或侄女。
兖山汪兖渠之内,年十八,因以冷水洗澡,带湿卧蕈,坐冷石,致腹痛甚 腹痛为寒。医疑经滞,用破血行经之药,不效。更医,用附子理中汤加桂,痛稍定。次日躁犹谵言,不知人,医以补中加寒凉药二三服,乃觉身热,面目发黄,头晕,小溲黄如金色 湿。月事如常,但少耳,所苦午后发热,咽喉不清,常作声咳嗽。初秋,江诊之,脉左右皆浮大而驶,而右尤躁疾。方以苍白术、茵陈、泽泻、茯苓、猪苓、柴胡、黄柏、栀子、姜皮等药,次日脉稍平,以陈皮、桔梗、元参,并前方出入增损,数服而愈。
扬州吴世德患胸腹作滞,小溲黄涩,目睛黄甚,恶风鼻塞,饮食作恶。暑月,江诊,左脉沉小而缓,右颇大而弦,脾部带滑。乃食伤太阴,为食疸症也,兼风寒外袭。法宜疏利消导,以防风、苍术、茵陈、苏叶、陈皮、茯苓、猪苓、泽泻、枳实、姜、葱煎服,夜来小溲颇长。早因惊悸,出汗一时许,乃用五苓去桂,加滑石、茵陈,合平胃散,四服,胸膈宽,小溲色渐淡而长,面目皮肤黄渐退。临卧喉口作干,大便燥,口臭,前方减厚朴、苍术,加白术,数服而愈。(黄疸)
孙文垣医案
王文川令郎,原伤饮食,又伤于冷菱等物。遍身发黄,眼如金色,夜发热,天明则退,腹痛手不可近,号叫通宵。市医因其黄而曰胡苩真矣。众议以草头药进,予至,急止之,曰:向以草药几误其母,复欲误其子乎!盖脾胃喜温恶寒,且此症乃食积酿成,而黄为湿热所致,法当健脾。用温暖之剂下之,湿热去而黄自退。草头药性多寒,用之是损脾土而益其疾也,可用哉?即以保和丸一钱,入备急丸五分,作一次服之,少顷泻一次,又少顷,连下三次,积物所下甚多,腹痛尽止。再与调中丸服一月,不但一身之黄尽退,而步履轻捷如飞。其父喜曰;神不误我。问其故,曰:始议进草头药者十九,而孙君独叱其非,余不能决而决于神,神允孙君,服果有效。而吴我峰、小楼等曰:亦孙君之药神尔!设无孙君,神虽灵何所显哉!众拊掌而噱。(卷二)
歙邑吴遂兄,木商也,在吴兴,年七十,因冒雨劳力汗出,又以冷水澡浴,因而发热,口渴,心与背互相胀痛,小水长而赤,舌上黄苔,夜不得卧,眼目如金,皮肤尽黄。吴兴之医见之远走,不敢措剂,谓其年高不宜此病,赞劝回家,乃敦访予治。诊得左脉浮数,右濡弱,两手皆有七至。予曰:此湿热发黄症也,病虽重,年虽高,有是症,当有是药,毋用仓惶。乃以柴胡三钱,酒芩、葛根、青蒿、香薷、天花粉各一钱,人参七分,粉草五分,连进二帖,晚得微汗,即能睡。次早热退其半,舌苔稍淡润,不焦燥矣,胸膈余热作烦,身黄如旧,以竹茹、青蒿、葛根各一钱,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知母各八分,白芍药六分,二帖,热退食进,精神陡长。后于补中益气汤加青蒿、麦门冬、天花粉。十帖而眼目肌肤之黄尽释然矣。吴兴诸公,悉服其精当,各录方而传。(卷三)
程两峰丈,偶与乃侄稍有介蒂,其晚饮于侄家,归觉腹中胀满,呕哕不宁,次日眼珠面色皆黄,恶寒发热。时当仲秋,正疟痢为疠之候。医作疟治,五心加热,下午潮热烦躁,似呕不呕,且鼻衄,腹痛,大便黑如墨,吐出黑血如烂猪肺者然,约碗余,有谓所吐之物如此,大便之黑又如彼,似有中蛊之象,心疑乃侄毒之也。正欲与乃侄争辩,予仲子泰来适在渠宅,徐语渠诸郎君曰:尊翁症尚可起,顾不为救症,而务与人哄,何舍重而图轻耶!渠家素不急予,仍迓所亲信者率相视之,见目珠如金,面若熏橘,腹大如斗,其中有块大如楪,坚如石,两足下皆浮肿,四肢且冷,小水赤,饮食不思,莫不面面相觑 ,辞而不药。举家闻言,通宵号泣,惟欲攘臂争哄。仲子泰来又语之曰:家君固不敏,其知识量不出诸公下,昨自华阳归,迓而诊之,当必有说。举家忻然敦予求诊,其脉左涩右滑。予曰:据滑脉主痰饮,涩主有瘀血也。今所吐所下皆瘀之征,断非蛊也。使得早从事,曷有此猜忌,此号泣哉!两峰曰:吾生平颇谨疾,瘀自何致?予曰:《内经》云:怒则伤肝,甚则呕血,不呕则积,积而瘀于经隧,满而溢也!两峰曰:若谓从怒而致,则此语恰当吾病源矣!敢请剂。予用当归尾三钱,赤芍药、牡丹皮、川芎各一钱五分,玄胡索、五灵脂、桃仁各一钱,滑石、茜根各二钱,水煎饮之。所下黑物甚多。腹中仍痛,块犹未软。前方再加青皮、山楂、酒蒸大黄服之,大便行三次,黑瘀及痰不计其数。从此腹渐宽,块渐溶,面色稍转,而黄日退,饮食津津有加,四肢微温,有生气矣。惟两足浮肿不消,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茜根、滑石、青蒿,调理,而黑粪全无。一月精神复旧,里中谓予此役匪独认病投剂为足称,且俾二宅释猜疑,排忿争,其雅谊尤足重也。(卷三)
① 觑(qù去):瞧;看。
程松逸兄患酒疽,遍身皆黄,尿如蘖汁,眼若金装,汁出沾衣如染。胸膈痞满,口不知味,四肢酸软。脉濡而数,以四苓散加厚朴、陈皮、糖球子、麦芽、葛根,倍加青蒿,水煎,临服加萱草根自然汁一小酒杯,四帖,其黄涣然脱去。(卷三)
孙竹 ,浙归,途次受暑,又为酒面所伤,因而作吐,胸膈痞闷。时师以消导之剂,燥动脾火,口渴嘈杂,躁乱不宁,目珠如金,一身尽黄,已成疸症。诊独右寸脉洪大有力。先以温胆汤,倍加香薷、滑石、葛根解暑止吐为君,黄连、麦门冬清热止渴为臣,使湿热散而黄自瘳也。连与三帖,吐止食进,黄也定矣。再与五苓散加青蒿、葛根、滑石、黄连、枳实,八剂而黄释然。(卷四)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顾奉常务远,目黄脾气弱。仲淳疏方,用山茵陈三钱,人参三钱,薏仁三钱,莲肉 三钱,木通八分,黄连 酒炒一钱,山栀仁 八分,白术 土炒一钱,石斛 酒蒸三钱,茯苓二钱。皆治疸之剂。以事冗未服,既而身目皆黄,小便亦赤,乃服仲淳先见。饮前药稍愈,一按摩者投以草汁药酒,脾败遂不起。临没下瘀血数升,亦蓄血证也,以其年迈不绝欲故尔!
施灵修乃兄,七年前曾患疸症,服草药愈。后复发,坐多气多劳,故草药不效。服田螺,发胀,一日夜大作寒热,因发渴,小便如油,眼目黄且赤,手足黄紫。仲淳以瘀血发黄,服后药,大小便通,黄及渴俱减。
橘红一钱五分 红曲 炒研二钱 山楂肉五钱 郁金汁十五匙 薏苡六钱 木瓜 忌铁三钱 牛膝 去芦五钱 酒蒸五分 麦门冬 去心五钱 车前子二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川通草五分 白芍药 酒炒四钱 竹茹二钱
河水二盅,煎八分,饥时服。三日后加人参三钱。(饮)
太学顾仲恭,遭乃正之变,复患病在床。延一医者诊视,惊讶而出,语其所亲云:仲恭病已不起,只在旦晚就木,可速备后事。仲恭闻知,忧疑殊甚。举家惶惶,计无所出,来请予诊脉。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无恙,独关部杳然 不见,谛视其形色虽尪羸,而神气安静。予询之,曾大怒乎?病者首肯云:生平不善怒,独日来有拂意事,恼怒异常。予曰:信哉!此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之证也。《经》云,大怒则形气俱绝,而况一部之脉乎!甚不足怪。第脾家有积滞,目中微带黄色,恐成黄疸。两三日后,果遍体发黄,服茵陈利水平肝顺气药,数剂而瘳。
① 杳然:形容看不到,听不见,无影无踪。
李文孺四年前曾患黄疸,嗣后每诊其脉甚沉涩,肝脾尤甚,望其面色如黄土。予尝私语相知云:文孺色脉不佳,恐非久于人世者,且又好劳损神,多怒伤气。后疸果复发不起。(饮)
陆氏三世医验
内伤黄疸九
潘巨源,食量颇高,恣肆大嚼,经纪营运,失饥伤饱,露宿风飡,每患脾胃之症,或呕或泻,恬不介意,后成黄疸。予为之用茵陈五苓散,调治而痊,仍旧饮食不节,疸症复发,人传一方,以药壶卢酒煮服之即效,试之果然,犹且力疾生理,试之至再至三,周身熏黄,肚腹如鼓而卒。
百凡之病,调理一愈,未必再发,惟独脾胃之病,大都由于饮食,人一日不再食即饥,七日绝水谷则死,饮食日日必啖,倘有停滞,服药已愈,旧谷才消,新谷继入,是以脾病易感而难痊。况湿与热蒸郁而为疸,脾家真脏色现,尚不守禁忌,其死也宜哉!(卷之四)
冰壑老人医案
平湖于圣初,为郡名士,援例入贡,铨授四川县尉,失意,中酒,因而发黄,渐至中满,足腹咸肿,时在京,亲知无不危之,咨访诸友,欲归郡求医,毛修之金伯坚皆云:非先生不能疗,僦 曹仰溪园居,延先生。先生曰:此郁痰病也。素必善饮酒,酒性太热,湿痰积中宫,不嗜食,心怏怏不乐,遗热于小肠,溺不利而肿。以风化硝、茵陈、黄连、神曲、姜、朴。十余剂投之,黄退,食进,不用山栀者,恐寒胃,寒与湿同类也。
② 僦(jiù就):租赁。
里中医案
韩原善阴黄
青浦邑尊韩原善,遍体发黄,服茯苓渗湿汤。余曰:脉细如丝,身冷如冰,口中不渴,此阴黄也。以姜汁同茵陈遍身擦之,服六君子加干姜、熟附、茵陈,应手而效。
东庄医案
吴尹明子,十岁,患夜热二年余,颔下忽肿硬如石,面黄,时时鼻衄如注,孟举致予看之,疑久病必虚,预拟予用参术等方。予脉之,沉郁之气独见阳关。曰:病敦阜也。用石膏、藿香叶、栀子仁、防风、黄连、甘草等,颔肿渐软,面黄复正。继用黄芩、枇杷叶、玄参、枳壳、山栀、茵陈、石斛、天麦门冬、生熟地黄等,重加黄连而衄血夜热悉除。孟举笑出所拟方,以为非所料云。
如遇此等脉症,即东庄亦未始不用寒凉,看黄叶村庄与东庄最契,其所用方,尚难预料,可知寒热攻补,须凭所遇脉症,随宜而用,原未始先存成见也。乃有谓东庄派只一味好用温补者,此不知东庄之言耳。知东庄者,其敢为此言乎
素圃医案
曹君仪,年六十四,体半肥,素阴虚,初病胁痛呕吐,寒热汗出,胸中噎塞,将成膈证。予以归、芍、川芎、二陈、香附、郁金等药,治之半年,胸中宽,遂咳嗽吐痰,转为虚劳。每因劳则寒热似疟,汗出热退,身目皆黄,溺赤,又变为瘅证。用逍遥散数剂,其黄即退。或一月一发,半月一发,渐至面额黧黑,爪甲枯粉,大便秘涩,此女劳瘅,又名黑瘅也。一医以瘅不必分五,均是湿热,用平胃、五苓,间用黄连、肉桂,病愈笃,仅存皮骨,已备终事,复求治于余。但女劳瘅一证,仲景言之甚详,必有寒热,久为黑瘅,皆主风药。东垣因之,亦以风药而加参术。用皆不效。夫女劳之名,必属肾水亏虚,水虚则土实,所以反见敦阜之色。此虚邪也,不必平土,但宜壮水,水壮则土不燥。虞天民《苍生司命》云:女劳瘅当作虚劳治之,正合治法。遂以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芍药、秦艽、苡仁、麦冬养阴壮水之药,百剂寒热先除,瘅黄渐退。至七旬外,他疾而终。(男病治效)
王君圣翁,前疟证愈后,而经营劳碌过甚,自恃强壮,不善爱护,每遇过劳,或饮食不节,便发寒战,战后发热,腹胁大痛,或泻或不泻,汗出热退,身目俱黄,腹大如鼓。因前治疟,知其肾藏虚寒,以八味地黄料,加倍桂附,水叠为丸,日服不辍,病发则用逍遥散加秦艽、丹皮,数剂即退。如斯三四年,应酬如故。后年逾六十,正气渐衰,发频而黄不退,额黄渐黑,竟成女劳瘅矣。其时火治庵名噪甚,遂易彼治之,谓瘅不必分五,皆以湿热治之,重用茵陈为君,杂以五苓、平胃,治经二三年,治庵自病。又易医,亦以湿热治之。时重时轻,人则骨立,腹则胀大,年将望七,忽头大痛。此肾厥头痛,而医者不行温补,反作风治,用桂枝、细辛、白芷疏风散气之剂,遂致三日而逝。前曹瘅证肾藏虚热,阳黄也。此瘅证肾藏虚寒,阴黄也。均属女劳瘅证,岂可瘅不必分五,混同湿热而治之乎?(男病治效)
程于宫兄,首春自场来扬就医,面目皆黄,胸腹饱胀,腹痛便溏,脉沉而紧。此太阴脾藏之阴黄,色黄而黯,非胃府之阳黄,色如橘皮也。言场服茵陈、栀子、四苓清热之药,病将一月而不效。此证本中寒,误作湿热,岂不益甚乎。而病者素畏热药,今病患中寒,不得不温。先以苍术、炮姜、二陈、砂仁、茵陈、泽泻投之,胸虽稍宽,脉沉不起,紧亦不退。遂加附子,易干姜,十数剂黄退腹消。即前方苍术换白术,去茵陈,加甘草,调理而愈。此瘅病正治,亦须辨阴阳寒热也。(男病治效)
东皋草堂医案
一方外寒热不欲食,食即饱闷腹胀,如是者两月,忽发黄胖,此谷疸也。用茵陈蒿 四两、淡豆豉 一两、山栀 十个、熟大黄 一两、茯苓 八钱、苍术 八钱、厚朴 五钱、陈皮 五钱、甘草 三钱、泽泻 、猪苓 五钱、枳壳 五钱,为末,每服一两,水煎温服。四服后,小便下如皂角汁状而愈。
一童子饮食无度,饱则嗜卧,手心灼热,口唇白色,小便短赤,腹胀发黄。余用退黄丸治之,不应,特检大温中丸修服 ,未及四两而愈。香附 一斤,童便浸,炒透、甘草 二两、针砂 炒红,醋淬三次,一斤、苦参 二两、厚朴 姜制炒黑,五两、芍药 五两、陈皮 三两、山楂 五两、苍术 五两,米泔浸、青皮 六两、白术、茯苓 各三两,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米饮下五六十丸。(黄疸)
① 修服:加减服用。
(评选)静香楼医案
面黑目黄,脉数而微,足寒至膝,皮肤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阴,而其邪则仍白酒湿得之及女劳也。
肾气丸
诒按:此证载在 《金匮》,近于 《爱庐医案》 中,见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湿也。肾气丸能否见效,尚未可定。
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桂枝 黄芪 白芍 茯苓 生姜 炙草 大枣
诒按:案明药当。
湿停热聚,上逆则咽嗌不利,外见则身目为黄,下注则溺赤而痛。
茵陈 厚朴 豆豉 木通 猪苓 橘红 茯苓 黑栀
诒按:论病能一线穿成,用药自丝丝入扣。
又按: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类。(黄疸门)
薛案辨疏
大司徒李公患黄疸,当投渗淡之剂,公尚无嗣,犹豫不决。余曰:有是病而用是药。以茵陈五苓散加芩、连、山栀,二剂而愈。至辛卯得子,公执予手而喜曰:医方犹公案也。设君避毁誉,残喘安得享余年而遂付托之望哉!
疏曰:此案又见别集,向时湿热泄泻,因未生子,惑于人言淡渗之剂能泻肾,因服参、芪之药,后变为黄疸,小便不利,胸腹满胀云云。此是湿热为患,固非渗淡之药不治。若以脾虚所致,则应补气为先,而此案本无虚象,故服参、芪而变黄疸也。先生直以淡渗之品除之,所谓有是病即是用药,孰谓先生好补者哉?
应有王治中,遍身发黄,妄言如狂,又患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为患,用桃仁承气汤一剂,下瘀血而愈。
疏曰:遍身发黄,不必属瘀血也。因妄言如狂,胸痛手不可近,故知为蓄血也;妄言如狂,不必属蓄血也,因遍身发黄,故知为蓄血也;蓄血不必属中焦也,因胸痛,故知为中焦蓄血也。(脾胃亏损暑湿所伤等症)
临证指南医案
十九 能食,烦倦,手足汗出,目微黄,常鼻衄。夫热则消谷,水谷留湿,湿甚生热,精微不主四布,故作烦倦,久则痿黄谷疸。当与猪肚丸,苍术换白术,重用苦参。 谷疸
三二 述初病似疟,乃夏暑先伏,秋凉继受,因不慎食物,胃脘气滞生热,内蒸变现黄胆,乃五疸中之谷疸也。溺黄便秘,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恐犯太阴变胀。
绵茵陈 茯苓皮 白蔻仁 枳实皮 杏仁 桔梗 花粉
三九 饮酒发黄,自属湿热,脉虚涩,腹鸣不和,病后形体瘦减,起居行动皆不久耐。全是阳气渐薄,兼之思虑劳烦致损,议两和脾胃之方。 酒疸
戊己加当归、柴胡、煨姜、南枣。
王 右胁高突刺痛,身面发黄,不食不便,瘀热久聚,恐结痈疡。 湿热郁蒸
大豆黄卷 木防己 金银花 生牡蛎 飞滑石 苡仁
张 脉沉,湿热在里,郁蒸发黄,中痞恶心,便结溺赤。三焦病也,苦辛寒主之。
杏仁 石膏 半夏 姜汁 山栀 黄柏 枳实汁
黄 一身面目发黄,不饥溺赤,积素劳倦。再感温湿之气,误以风寒发散消导,湿甚生热,所以致黄。
连翘 山栀 通草 赤小豆 花粉 香豉
煎送保和丸三钱。
三九 心下痛年余屡发,痛缓能食,渐渐目黄溺赤。此络脉中凝瘀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致。若攻之过急,必变胀满,此温燥须忌。议用河间金铃子散,合无择谷芽枳实小柴胡汤法。 脉络瘀热
金铃子 延胡 枳实 柴胡 半夏 黄芩 黑山栀 谷芽
蒋 由黄胆变为肿胀,湿热何疑,法亦不为谬。据述些少小丸,谅非河间子和方法。温下仅攻冷积,不能驱除湿热,仍议苦辛渗利,每三日兼进浚川丸六七十粒。 疸变肿胀
鸡肫皮 海金沙 厚朴 大腹皮 猪苓 通草
三二 夏秋疸病,湿热气蒸而成,治法必用气分宣通自效。盖湿中生热,外干时令,内蕴水谷不化,黄乃脾胃之色,失治则为肿胀。今调治日减,便通利,主腑已通,薄味自可全功。平昔攻苦,思必伤心,郁必伤脾,久坐必升太过,降不及,不与疸症同例。 疸后郁损 心脾
归脾丸。
七十 夏热泄气,脾液外越为黄,非湿热之疸。继而不欲食便溏,用大半夏汤通胃开饮,已得寝食。露降痰血,乃气泄不收,肃令浅,不必以少壮热症治。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法。 脾液外越
人参 炙草 生扁豆 山药 茯神 苡仁(疸)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於术 三钱 厚朴 五分 茯苓 三钱 草果仁 七分 木瓜 五分 泽泻 五分
又 身体稍稍转动,语謇神呆,犹是气机未为灵转,色脉非是有余,而湿为阴邪,不徒偏寒偏热已也。
生於术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远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从前湿蒸之累,气升咳痰,参药缓进。
炒黄川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叶
又 湿滞于中,气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数白疳,仍不渴饮。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於术 五钱 苡仁 三钱 寒水石 一钱半 桔梗 七分 猪苓 一钱 泽泻 一钱 广皮白 一钱半(湿)
五九 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
绵茵陈 三钱 生白术 一钱 寒水石 三钱 飞滑石 三钱 桂枝木 一钱 茯苓皮 三钱 木猪苓 三钱 泽泻 一钱(湿)
叶 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疾。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 黄柏 瓜蒌实 山栀 莱菔子 川连 半夏 厚朴 橘红
竹沥、姜汁丸。(痰)
叶氏医案存真
淮海水咸土潮,水土异气,自口鼻受入,必聚募原,湿邪久郁化热,阳明络损血溢,咳嗽,视目黄面亮,显然湿热变痰。况病已数年,若是阴虚,必不能延久至今也。从湿热例治。
杏仁 厚朴 米仁 赤茯苓 块滑石 绵茵陈
今年二三月,久雨阴晦,入山行走,必有瘴气湿邪著于脾胃,腹中胀闭,溏泻夹积,溺赤不爽,目眦肌肉悉黄。夫湿为阴邪,郁久必热,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
生茅术 炒厚朴 猪苓 草豆蔻 新会皮 绵茵陈 泽泻 茯苓皮
木香汁磨入。
湿浊内蒸,瘀热发黄,三焦壅遏,浊气迷漫,又非有形质滞。此辛香逐秽,宣通是一定法。日期既多,恐浊闭神昏,另以银花汤,化至宝丹二粒。
绵茵陈 白豆蔻 茯苓皮 厚朴 草果 滑石 杏仁 木通 鲜菖蒲根汁
复诊
绵茵陈 厚朴 江枳实 草果仁 细木通 黑山栀 云茯苓 黄柏
痰滞得秽浊胶结,湿中热起,蒸变发黄,脘中痞闷,病在气分。两进消导理气,面目黄色略减,而痞结如故,议与治疸疏滞,兼以苏合香丸逐秽为法。
茵陈 草果仁 枳实 厚朴 广皮 木通
暮服苏合香丸,一丸三服。
复诊
生白术 茯苓块 茵陈 猪苓 厚朴 滑石 泽泻
脉大弦缓,目黄,纳食后中脘滞痛,腹鸣泄泻。夏病至深冬未安,缘濒海潮湿久蒸,兼以怀抱少畅,脾胃之阳日困,所受水谷之气少运,清浊升降失度,外因六气未去,留连脾胃内伤。法当辛香调气醒中,阳气流行,湿郁可去,腥膻重味宜忌。
煎方:杜藿香 煨木香 生茅术 草果 陈皮 生香附汁 茯苓 厚朴
服十剂。
丸方:生於术 人参 益智仁 生茅术 砂仁 茯苓 小青皮 厚朴 新会皮
徐 左脉数,舌白目黄,遍身发黄,左腰胁间痹痛。卧则气逆,或嗳气,或咳呛则痛不可忍。湿热着于络中,气机阻遏不宣。况时邪一、九日,正邪势方张之候,故攻病药饵,往往难投,轻药为稳。
豆卷 白蔻 通草 茵陈 米仁 杏仁 猪苓 泽泻
目黄,舌刺,色赤,伏邪余热未尽。
鲜生地 麦冬 川斛 蔗汁 竹叶心 花粉 鲜地骨皮 梨汁
脉浮缓,身热不止,汗出不为汗衰。此风湿郁表,瘀热为黄。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 杏仁 生梓白皮 生姜 连翘 细赤豆 甘草 大枣
天雨水煎。
面目悉黄,微见黑滞,烦渴腹满,左脉弦数,右脉空大,此内伤发黄,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也。夫肝为风脏,其性喜伸而恶屈,郁则木不得伸而屈矣。郁极则其气盛,而风乃发,风发必挟其势以贼脾。脾为湿土之司,土受克,而气不行,则湿胜矣。风性虽善行,遇湿以留之,反壅滞经络而不解,由是湿停热瘀,而烦渴有加,其发黄也必矣。虽曰风湿所致,实由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非外来风湿之比,况黑色见于面,则知并伤其肾,以脾病不行胃中谷气,入肾反将脾中浊气下流,故于黄中见黑滞耳,即其腹满,亦是中气不行,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若误下之,则脏气空虚,风从内生矣。若误汗之,则阳气外解,湿愈不能行矣。为商治法,平肝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蒸而和中气。
人参 白术 白芍 黄连 山栀 归身 丹皮 茵陈 秦艽 柴胡 甘草半曲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三十四岁 雨淋,卫阳受伤,热水洗澡,迫其冷湿深入,水谷之气与冷热互蒸,肌肉发黄。陈无择曰:谷瘅能食不饥,舌有黄苔。一年之久,寒湿已酿湿热。凡湿伤必太阴脾,热必在阳明胃。不分经络乱治,乃不读书医工。
人参 川黄连 生谷芽 熟半夏 枳实 嫩柴胡 淡黄芩 陈皮白
姜汁泛丸。(杂症)
医验录
癸亥年四月,项左宜兄之令岳堨 田人姓胡字培生,患伤寒,至第八日,人已昏沉,医者谓必不治矣,已托乃壻为买板备后事。乃壻左宜兄托余往为视之,其脉浮洪数紧,发热,头与浑身俱痛,面与目珠及一身俱发黄,口中燥渴之极,一夜约饮汤水一桶。视其前两日所服之药,乃黄芩、山枝、花粉,清热解渴之剂,而渴愈甚,热愈不退。前医更用黄连、石膏,幸药未服。余曰:头痛发热,表邪未除,即用寒凉以凝之,表邪如何得解?且以阴从阴,更将引邪归内,安得不燥渴发黄。伤寒太阳经用白虎汤者,以大汗出后,大渴不解,故用石膏。今发热无汗,不思解其表,而以寒伏其里,其不死也?几希矣!余思伤寒太阳及阳明经中发黄症,用茵陈蒿汤,内有大黄。然此症表邪未去,则大黄非所宜,惟用茵陈五苓散能解太阳入府之邪,又以利小便而去湿热。内加羌活一钱五分,川芎五分,防风、柴胡各八分,以重解其表。急令煎服,且嘱之曰:服头药后,如发燥,即是要作汗,不要怕,待有汗出,即不必服复渣药。服药后,果烦躁之极,将衣带尽扯断。幸先与说明,其家人不至忙乱。未几大汗淋漓,浑身痛头痛俱止,遂安神熟睡矣。夜复发寒热,至三更复出汗一身,此后热不复发,亦不复作渴,不但吃粥,并欲吃饭。次日照前药,去柴胡、羌活、川芎,加山枝、薏苡服二剂而黄色尽退,饮食如常。病者发汗之次日,其前原医在邻家看病,有携余方示之者,云某病之危,服此表药得愈。前医者大发议曰:伤寒八日,如何还表得,此命休矣。而孰知彼云休者不休,前云不治者竟治耶。余初举方时,即知俗医不解用表之理。因批于方案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见有表症而脉浮者,犹宜汗之。奈何云八日便不可表耶?且太阳一经有留连半月二十日尚可表者,况七八日乎?彼医未读仲景书,辄敢医治伤寒,余方中引经立案,彼又不解,且病已愈,而犹生议,真不知其为何心。
甲子秋月,潜口汪树人兄,患疸症。目珠及面上通身皆发黄,胸膈不宽,饮食不进,背恶寒,两关脉弦细。余曰:此虽疸症,乃阴疸也,不可照寻常治疸用清热利湿之药。余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茯苓、泽泻、茵陈、木香、陈皮。服二剂,胸膈宽,能饮食,黄色退其半。再照前方,去木香,服二四剂而全愈。是年湿土统运,至秋四之气,又是土气相交,故是时人多生疮及疸症。同时舍侄辈三四人,皆疸症,此皆用山栀、黄芩、茵陈、灯心之类,治之而愈。独大小儿甫十五岁,亦患此症,亦照树人兄所服之药治之,只加苍术一味,服三四剂而愈。树人兄年才二十余,用前药已觉不合。兹十五岁之童子,亦服此药,更觉不相宜矣。然非此药,病必不愈,不惟不愈,且成大患。可见用药,只求对症,不必论年纪。每每见少年病虚者,问名医可用参否?辄答云:如此年纪,便要服参,何时服得了?而村翁多奉为名言。殊不知用药所以疗病,而病非计年以生。若非虚症不当用参,即八十岁老人亦不可用。若是当用参之虚症,即一二岁孩童亦当用。若必待年纪老成而后用,其如虚病年不能待,何况虚痨不足之症,又偏在少年人也。伏惟病人自量虚实,勿为此种名言所误,而医者亦惟对症发药,勿执成见,则杀机渐息矣。
续名医类案
张仲文治一妇人,年六十岁。病振寒战栗,足太阳寒水也。呵欠喷嚏,足少阳胆也;口亡津液,足阳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痞,手太阴受寒,足太阴血滞也;身热又欲近火,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脐下恶寒,丹田有寒,浑身黄及睛黄,皆寒湿也;余症验之,知其为寒湿,溺黄赤而黑,又频数,乃寒湿盛也;病来身重如山,便着床枕者,阴湿盛也。其脉右手关尺命门弦细,按之洪而弦,弦急为寒,加之细者,北方寒水,杂以缓者,湿盛出黄色也;脉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又按之至骨,举手来实者,壬癸肾旺也;六脉按之但空虚者,下焦无阳也。用药法先宜以轻剂去其寒湿,兼退其洪大之脉,以理中加茯苓汤投之。
朱丹溪治一妇人,年二十八岁,发黄脉涩,经水自来不行,身体倦怠,未曾生子。用陈皮、白术、木通各一两,黄芩、归头、丹皮半两,甘草一钱,分作十二帖,水煎,食前热服。
一人年二十岁,因劳又冒雨,得疸症,脚酸心悸,口苦力弱,尿黄,脉浮而数。病在表,宜解外,黄芪三钱,白术、苍术各一钱,陈皮、苏叶、木通各五分,山栀炒二钱,甘草梢五分,白水煎服,下保和十五丸,与点抑青各十丸,温中二十丸而愈。
一妇人年三十,面黄脚酸弱,口苦喜茶,月经不匀,且多倦怠。用黄芪、甘草各三钱,人参、当归、白芍各一钱,木通、陈皮各五分,白术一分,炒柏、秦艽各二分。
一妇人年六十,面黄倦甚,足酸口苦,脉散而大,此湿伤气也。白术半两,陈皮四钱,苍术、木通、黄芩各三钱,人参、川芎各二钱,黄柏炒一钱,甘草炙五分,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王官人痞后面黄,脚酸弱,倦怠,食饱气急头旋。黄芪、甘草、木通各二分,白术一钱,半夏、厚朴、陈皮、苍术各一钱,黄柏炒三分,水煎服。
成庚五官面黄,脚酸无力,食不化,脚虚而少力,口苦肚胀,宜补之。人参、木通各三分,白术一钱五分,当归、白芍、川芎、陈皮、苍术各五分,甘草二分,水煎,下保和丸四十丸。(卷九·黄疸)
柴屿青治觉罗玛德夫人,病疸。医投茵陈五苓散未效,又合末药服之,肌肤白眼皆如金色,转致不思饮食,右关缓弱特甚。柴曰: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腑脏失职,湿热滋甚。今惟有调其土,使能健运,湿热自去,不必治疸,而疸自愈矣。用六君子汤加厚朴、炮姜以温中,神曲、麦芽以助戊己之化,不数剂而全愈。
东垣曰:戊申春,一妇人六十岁,病振寒战栗 (太阳寒水客也),呵欠喷嚏 (足少阳溢),口亡津液 (足阳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痞 (手足太阴受寒也,故急痛。太阴血滞为痞),身热近火 (热在皮表,寒在骨髓,故振寒战栗也),脐下恶寒 (丹田有寒),浑身黄而白睛黄 (寒湿也,以余症推之,知其寒也),溺黄赤而黑,频数 (寒湿盛也)。自病来身重如山,便着床枕 (至阴湿盛也)。其诊脉,得左右关并尺命门中得弦而急极细,杂之以洪而极缓 (弦急为寒,加之 以细者,北方寒水。杂以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缓甚者,湿盛出黄色也),左手按之至骨,举止来实者 (壬癸俱旺也),六脉按之俱空虚者,下焦无阳也。先以轻剂去其中焦寒湿,兼退其洪大脉,理中汤加茯苓是也。水煎冰之,令寒服之。谓之热因寒用,假寒以对足太阳之假热也。以干姜之辛热,以泻真寒也。故曰:真对真,假对假。若不愈,当以术附汤,冰之令寒,以补下焦元气也。 (《试效方》、《医说续编》)(卷九·黄疸)
魏玉横曰:徐横薇,年二十余,病疸,服山栀茵陈五苓、六一之剂将两月,不效。脉之,弦细而驶,面目爪甲俱淡黄,语言迟倦。谓之曰:君以黄疸求治,此其余症耳,今病成劳损矣。乃竦然曰:诚有之,近来夜卧不宁,晚即发热,黎明始退,咳嗽痰稀,腰膝疼痛。然治之当奈何?曰:病缘阴虚火盛,肝热久郁,移其所胜,故食少便溏,发为黄症。与酒谷诸疸为湿热熏蒸者不同,乃服苦寒渗利,重伤其阴,致成劳损。今宜峻养肝肾,俾嗽止热退,食进便调,而黄自消矣。与集灵膏加减十余剂,诸症渐退,黄亦愈矣。
金鲁胆,年四十余,馆于时医汤静公宅,病疸,诸治不效。已历数医,最后一人与草头方四味,中有六月雪,余忘之矣,服之增剧。脉之,软无神,略数。外症目黄如橘,面额则黄而黑暗,腹大脐凸,便溏食少,动则气促,知为脾肾两亏,近乎女劳一症,乃疸中最难治者也。与熟地、山药各一两,杞子、枣仁、米仁各五钱。彼疑太补,持以问汤。汤老医也,谓曰:方极是,第吾辈素不用此,姑试之。一剂减,二剂又减。再诊,脉渐起,仍前方八剂全愈。
朱天一年二十余,喜食糖及燥炙诸饼,忽病黄,面目如金。脉之,两关数实有力,尺滑。大便六七日不行,小便黄涩。此敦阜太过燥热,如以素瓷覆火,其色必黄,非湿症也。与小承气汤加当归、白芍,一剂便行而瘥。(卷九·黄疸)
裴兆期曰:凡泻病、痢病、虫病、疳病、水病、酒病、疸病,于初愈时,断不可骤服滋补之药。盖此数症,以湿为本,滋补之药,乃助湿热之尤者,骤服之,少不致害。昔当湖一孝廉,余通家世好也,为人偏滞多思,无事而恒戚戚 ,偶于甲午秋病疸,后虽治愈,而饮食未能复原,则脾尚虚而湿未清也。值公车北上,一医以天王保心丹数斤为赆 ,一往舟中,饵无虚日,渐觉胸膈窒碍,饮食日减,入春而疸病复作。迨归而形容枯槁,仅存皮骨,其腹庞然,按之如石。此余往视,则真气已衰败无余,无可措手矣,越旬而殁。此亦误投滋补之一验也。(卷九·黄疸)
① 戚戚:忧伤貌。
② 赆(jì n尽):临别时赠与、赠送或馈赠的财物。
万密斋治一义子,年十五,病疸,面目俱黄。问之,对曰:伤食起,腹中大热又痛。乃立一方,用黄柏、栀子等分,大黄减半,以退其热;猪苓、泽泻、茯苓、苍术等分,以去其湿;枳实、厚朴、神曲,以去其食积;茵陈蒿倍用,以去其黄。共为细末,酒糊丸,车前子煎汤下。三日后,吐出黄水二碗许,胃中不热。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渐清,黄亦减矣。(卷三十·黄疸)
张子和治一童子,年十五,患疸一年,面黄如金,遍身浮肿乏力,惟食盐与焦物。张以茶调散与之,涌涎一盂。临晚,又以舟车丸七八十粒,通经散三钱,下四五行。待六七日,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四五行。盐与焦物,见而恶之,面色变红。再以茶调散涌之,出痰二升,方能愈矣。(卷三十·黄疸)
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
老年脉沉目黄,不饥不食,腹痛自利,后坠溺涩。此长夏湿邪,伤于太阴脾位,阳不运行,湿热凝注。法当温脾导湿,佐辛香以宣浊,补中益气,甘温升守壅气,宜乎関胀。议开太阳温太阴方。
木防己 川桂枝 大腹皮 生厚朴 草果仁 新会皮 小茵陈 茯苓皮(痞胀便秘)
脉沉缓,目黄舌白,呕恶脘腹闷胀。此冷暖不和,水谷之气酿湿,太阴脾阳不运,周行气遂为阻。法当辛香温脾,宣气逐湿,用冷香饮子。
草果 藿梗 半夏 茯苓皮 厚朴 广皮 杏仁 茵陈(夏暑湿热)
脾胃气困,郁蒸为黄,痛乃阳不流行,久病不可纯攻。
山茵陈 生益智仁 生白术 茯苓皮 紫厚朴 广橘皮 生香附 磨汁(春温)
饮食不司运纳,人皆知脾胃不和。但夏季之湿郁,必伤太阴脾,湿甚生热,热必窒于阳明胃脉。全以宣通气分,使气通湿走热清,四末微肿,黄未尽除,阳明之脉,尚少流利机关也,宜忌厚味腥浊可愈。
生於术 陈皮 薏仁 刺蒺藜 茯苓 淡干姜 萆薢 桔梗
水法丸
此长夏受病,湿着太阴,热在阳明,不忌食物,最有发黄疸胀之累。必须蔬食,使清浊转运,谓因病致伤,病去自复。
桑白皮 茯苓皮 大腹皮 陈皮 茵陈 木通 厚朴 莱菔子(气郁发黄)
感长夏湿热,太阴阳明不司旋运,唇黑肌黄,疸之象。近痔发便难,热注于肠为湿结,宣腑经以清之泄之。
茵陈 黄柏 厚朴 蚕沙 茯苓皮 炒块花 广皮 萆薢
夏病黄疸,是湿热中焦脾胃之病。病小愈能食,究未得水谷之精华,目微黄,肌腠胀,耳鸣,犹是气分未为流畅。盖热伤气,湿阻气也。能慎口腹,经月天降可愈。
生益智仁 白术 茯苓 广皮 紫厚朴 泽泻 生砂仁 苦参
上各碾细末,金石斛汤泛为丸。(气郁发黄)
黄澹翁医案
吴,黄疸症,初服茵陈、苍术、赤苓、木通不效,改服茵陈栀子六黄汤,大小便通,目珠不变。询其自病以来无汗,因照原方去大黄,用茵陈、香薷、白术、黄芩、山栀、木通,加葱白二寸,桂枝六分。三服而目珠净白,黄色大减。此症始于风寒袭于肌表,初时经手之人,未曾解表,以致邪热留于经脉,故得桂枝、葱白,荣卫一和即解。(卷二)
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治余县仙四都大禾坵表弟张宗伯黄疸案六十一
疸病书载有阴有阳,则症与脉自有阴阳之分,而脏亦有阴阳之殊。所以书载疸阳其脏亦阳,其黄明润,其形坚强,其气雄壮,其症烦躁,身热口渴,多食善饥,小水热痛,或大便秘结,脉洪滑有力,此是阳疸。又载疸阴其脏亦阴,其黄暗晦,其色憔悴,其气短小,其声低微,其性畏明喜暗,或怔忡眩晕,畏寒少食,四肢无力,大便下泄,小水如膏,是为阴疸,与病阳疸之症,大相迳庭。但此人所易辨,惟有阴阳错杂,寒热互见,虚实混淆,症实难明。谓之是阳,而阳有阴杂,或其胃气不壮,正气不振;谓之是阴,而阴有阳见,或是五心发热,二便俱涩。温补恐其热助,苦寒恐其寒胜,非不辨其邪正,审其脉息,分其轻重,别其先后,使药归于至平,何以克效?岁乾隆乙亥,余因张宗伯病疸求治。余谓治疸之法,举世通用茵陈、栀子、大黄、苍术、炒柏、连翘、泽泻、枳壳以治阳,茵陈、苍术、桂枝、附子、干姜、川朴、半夏以治阴,然治阴治阳,其药甚多,斯不逐一分辨,则尤有碍。如邪初在表,不论是阴是阳,症见恶寒头痛发热,即当急为表散, 切不可早用凉药内陷。如桂枝、麻黄、升麻、干葛、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荆芥、薄荷、川芎、桔梗、香薷,在人选用。有湿,则宜泽泻、茵陈、栀子、苍术、茯苓、木通、车前、滑石、赤小豆以为开导;有热,则宜大黄、黄柏、连翘、黄芩、黄连、硝石、石膏、知母、苦参、常山、桃仁、菊花、灯草以为清解;有寒,则宜附子、生姜、川椒、巴霜、吴茱萸、白叩、砂仁、使君子以为温燥;有痰,则宜南星、半夏、天麻、矾石、广皮以为开豁;有气,则宜枳壳、枳实、川朴、槟榔、青皮、杏仁以为苦降。其有坚积在肝而见黄肿,则宜青矾烧变为皂,而治痰湿血块。至于坚积在脾,则用锅煤以磨,并用针砂醋煅化为黄衣,以下而消其肿。酒积挟热内触而见黄肿,宜用瓜蒂一味以吐;气血俱虚而见脉沉,则宜当归、白术、人参、黄芪、炙草、猪膏、乱发、别甲、白芍、苦酒以为温补,尤宜相其病症以施。若是女疸而见额黑,则宜硝石、矾石、大麦粥汁和水以服。瘀结疸燥,则用猪膏、乱发。女痨湿热内乘,则用东垣。肾疸,药皆升发利湿如升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皆用其根。如是融会贯通始得。今兄形瘦神枯,饮食不进,似非甚实,而六脉惟肝与脾弦涩,则又似有久湿久积,固结于脾于肝。但不先扶其胃,则诸药不行,当用茯苓、砂仁、广皮、半夏以温其胃,胃胜,则谷食日进。随用丹溪小温中丸,取其内有针砂及加锅煤以除脾积;并用蓬头祖师伐木丸,取其内有皂凡伐木,以除肝积,则其疸始化。若徒执其阴阳二疸而不分其先后急缓,反加磨积之药,必致流连不解。
阴疸阳疸,迥然各别,即阴阳错杂,疸见亦所易辨。惟有女疸额黑,瘀结疸燥,既房痨肾疸,并湿热坚积肝脾之当留心细察。男省吾识。
南雅堂医案
郁蒸发黄,脘痞呕恶,便结溺赤,脉沉,湿热内阻,拟以苦寒之剂进之。
制半夏 二钱 杏仁 二钱(去皮尖) 石膏 一钱五分 黄柏 一钱五分 黑山栀 二钱 枳实 八分 姜汁 一匙
始有寒热往来,复因食物不节,胃脘气滞生热,蒸变发黄,溺赤便秘,是名谷疸,若误下之,恐犯太阴,防有胀满之患,法当宣腑以清利湿热,方列于后。
绵茵陈 二钱 杏仁 二钱 (去皮尖) 白茯苓 二钱 枳实 八分 桔梗 一钱 白蔻仁 一钱 天花粉 一钱
目黄溺赤,心下痛,时发时止,痛缓能食,系脉络瘀热蕴结,与水谷之气交蒸使然,温燥之剂,在所忌用。
柴胡 一钱 制半夏 二钱 延胡索 一钱 枳实 八分 黑山栀 一钱五分 黄芩 一钱五分 炒谷芽 二钱 金铃子 一钱
劳倦致伤,复感时令温热之气,乃误以风寒发散消导,致湿甚生热,内蒸变现黄疸,兹将拟方列后。
连翘 二钱(去心) 黑山栀 三钱 赤小豆 二钱 通草 一钱 天花粉 一钱 香豉 一钱 水同煎服,另吞保和丸三钱。
感受伏暑之气,湿热郁而为黄,腹觉微满,无汗,小便自利。
麻黄 八分 连翘 二钱(去心) 绵茵陈 二钱 赤茯苓 三钱 川朴 一钱 枳壳 八分 通草 一钱 杏仁 二钱(去皮尖) 淡豆豉 一钱五分 神曲 二钱 赤小豆 二钱
脉象沉细,目黄,面色黧黑,腹满足肿,脾胃阳不运化,水湿阻滞,致成黄疸,拟以通阳渗湿为主。
肉桂 五分(研冲) 炒白术 三钱 川朴 一钱 陈皮 一钱 大腹皮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猪苓 二钱 泽泻 一钱 细辛 五分 麦芽 二钱 神曲 二钱
面黄无力能食,系脱力脾困,瘀湿不化,兹宗张三丰伐(注:原文误作代,今改为伐)木丸法,并加味治之,方列后。
茅术 一两 (米泔水浸,炒) 制半夏 一两 陈皮 二两 (盐水炒) 皂矾 一两 (土封固,用糠火煨,一日夜取出,候冷,矾变红色,去土研细用) 白茯苓 一两 川朴 五钱 炙甘草 五钱
上药七味,共研细末,用大枣肉半斤,煮烂为丸,每服二钱,酒下,不能饮者,用开水送服。
面目一身皆黄,小便自利而清,乃脾虚所致,是为虚黄之证,不从湿热例治。
炙黄芪 四两 白茯苓 四两 地肤子 二两 炒白芍 三两 上药用黄酒浸,每服一二杯。
病由酒湿女劳而得,面黑目黄,皮肤爪甲不仁,足寒至膝,脉数而微,邪已深入少阴,治之非易,姑用肾气丸一法。
干地黄 六钱 淮山药 三钱 陈萸肉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粉丹皮 二钱 泽泻 二钱 附子 八分 肉桂 八分 车前子 一钱五分 淮牛膝 一钱五分
面目一身尽黄,中无痞闷,小便自利,即仲景所谓虚黄是也,因师其法以治之。
桂枝木 一钱 炙黄芪 三钱 炒白芍 三钱 白茯苓 三钱 炙甘草 一钱 生姜 三片 大枣 二枚
食入易饥难饱,胸脘时苦烦闷,小便不利,身发黄色,乃胃中湿热蒸郁所致,宜通调水道,分降清浊,冀可平复。
绵茵陈 一钱 白茯苓 三钱 猪苓 二钱 车前子 一钱 黑山栀 二钱 木通 一钱 水同煎服。
一身面目俱黄,色暗如熏黄,已食如饥,倦怠嗜卧,短气、小便色黄自利,乃脾胃湿热内郁,膀胱之气不化,渐成黄疸,证属虚候,以理中汤加味治之。
炒白术 三钱 人参 一钱 干姜 八分 炙甘草 八分 绵茵陈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湿阻热聚,上逆则咽嗌不利,外见则身面俱黄,下注则溺赤而涩,拟用分消之法。
淡豆豉 一钱五分 绵茵陈 二钱 前胡 一钱 川朴 一钱 黑山栀 二钱 猪苓 二钱 白茯苓 三钱 木通 一钱 橘红 一钱 桔梗 一钱 水同煎服。(黄疸门)
垿山草堂医案
湿郁伤土,气郁伤中,黄疸已成,不可忽视。
川黄连 焦茅术 广陈皮 泽泻 车前子 生冬术 黑山栀 赤茯苓 猪苓
湿热郁积内蒸,黄疸已成,且防腹满。难治之候。
炒黄连 焦茅术 法半夏 生苡仁 猪苓 黑山栀 炒川朴 焦建曲 赤茯苓 陈皮
太阴太阳湿热下侵,足肿便赤,两目发黄,所谓湿疸是也。
炒川连 黑山栀 生苡仁 海金沙 猪苓 陈皮 淡黄芩 生白术 粉萆薢 赤茯苓 泽泻
证属气郁湿郁,致发黄疸。前用燥湿分清之法,未见大效,小溲仍短,大便微带黑色。此积湿伤阴之候,病势不浅。再拟化湿参滋阴法。
生於术 炒黄连 紫厚朴 萆薢 赤苓 生谷芽 陈阿胶 炒黄柏 生苡仁 茵陈 猪苓
初患肋痛及于背部,而致发为阳黄。此由气郁伤肝、湿郁伤脾所致,非浅恙也。夏令尤难奏效。
炒川连 姜汁拌 焦茅术 法半夏 萆薢 猪苓 赤苓 炒山栀 姜汁拌 紫厚朴 海金沙 苡仁 陈皮 暂用:青麟丸 二钱
湿热积于脾胃两经,遍体发黄,肌肤奇痒,脉沉软。而小便赤色,大便溏白,太阴运化失司矣。难治。
炒川连 黄芩 生冬术 粉萆薢 猪苓 豨莶草 清阿胶 丹皮 生苡仁 海金沙 赤苓
积湿成疸,腹胀脉微,不易理治。
上川连 炒厚朴 黄芩 陈皮 海金沙 猪苓 真茅术 法半夏 青皮 茵陈 生苡仁 赤苓(疸)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 两目身体皆黄,小便自利色清。此属脾虚,非湿热也,名曰虚黄。
黄芪 一两 白芍 三两 伏苓 二两 地肤子 二两
酒浸服。
周 伏暑湿热为黄疸,腹微痛,小便利,身无汗。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而汗之。
麻黄 连翘 杏仁 淡豆豉 茵陈草 赤苓 川朴 枳壳 通草 六神曲
赤小豆一两,煎汤代水。
朱 湿热内走太阴,遍体发黄,肌肤粟起,小便黄赤。与茵陈栀子柏皮汤。
茵陈 连翘 赤苓 大黄 泽泻 黑山栀 黄柏 淡芩 通草
曾 脉形乍大乍小,面色暗晦不泽,似有一团阴气阻遏于中。苔黄而湿,腹满足肿,小便黄赤,又有湿遏热伏之形。色症合参,是属女劳黑疸。变为腹满,在法难医。姑拟泄肾热以去脾湿,仿《金匮》法。
冬瓜皮 桑白皮 地骨皮 生姜皮 黄柏 川朴 茵陈
陈大麦柴煎汤代水。
施 三疟止而复作,腹满平而又发。今目黄脉细,面黑溺少,防延黑疸。然疸而腹满者难治,姑与分消。
制附子 大腹皮 陈皮 麦芽 绵茵陈 赤苓 滑石 焦山栀 通草 瓜蒌皮
渊按:疸而腹满,前人未言其故。余谓肝脾脏气两伤,木土相克也。故难治。
复诊 面色黧黑,腹满足肿,脉沉而细。此脾肾之阳不化,水湿阻止于中,证势甚重。且与通阳燥湿。
四苓散 肉桂 川朴 陈皮 大腹皮 焦六曲 细辛 香橼皮 麦芽
黄 面黄无力,能食气急,脱力伤脾之证也。用张鸡峰伐木丸。
皂矾 一两,泥土包固,置糠火中,煨一日夜,取出,候冷,矾色已红,去泥土净 川朴 五钱 茅术 一两,米泔浸,切炒 制半夏 一两 陈皮 二两,盐水炒 茯苓 一两 炙甘草 五钱
共研细末,用大枣肉煮烂为丸。每服二钱,开水送,饮酒者酒下。此方颇效。(黄疸)
吴鞠通医案
某 初十日 六脉俱弦而细,左手沉取数而有力,面色淡黄,目白睛黄。自春分午后身热,至今不愈。曾经大泻后,身软不渴,现在虽不泄泻,大便久未成条,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赤浊。与湿中生热之苦辛寒法。
茵陈 四钱 杏仁 三钱 滑石 六钱 茯苓皮 五钱 通草 钱半 黄连 一钱 苡仁 四钱 蚕砂 三钱 黄芩 二钱 海金砂 四钱 苍术炭 三钱
十三日 前方内去苍术,加石膏,增芩连。(湿温)
类证治裁
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芪建中汤去桂、参,人参苓白术散治之,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苡仁、於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芪、白芍(俱炒)二钱,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左略大。先宜分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苡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三服诸症已减。改为厚朴(姜制)、枳壳(炒)、陈皮、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午前后潮热,用生地黄、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黏涎。复商治,予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苡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苓三钱,薏苡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芪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赤苓、牡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白芍药,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竟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药、五味、洋参、熟地黄、麦门冬、石斛、穞豆皮,数服效。
钱 黄疸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醋煅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煅)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陈皮、薏苡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甘菊(炒)、天麻(煨),服愈。
龙砂八家医案
徽州倪瑞周令郎 湿温之气,阳明蓄热发黄,非疸症可比也。今脉数无神,便闭已及二旬,肠胃枯燥,府气不通,心荣肺卫,悉被阳邪劫伤,内不守,外不固,神昏头汗有之。但延久正气日溃,邪火固踞,有正邪交脱之虞。
人参 鲜生地 大黄汁 鲜首乌 黑山栀 茵陈 麦冬 瓜蒌 川连 枳实汁 菖蒲汁 滑石(戚云门先生方案)
阳明瘀热发黄,胸膈拒按,胁肋胀满,陷胸汤深为切当,再加以渗湿利浊之味,服之一剂可也。(叶德培先生方案)
尚友堂医案
双溪舒育德先生,年四旬,病黄疸,服药无功。延至周身肿胀,昼夜不安,更医不可数计而卒无效。适一人踵门,自谓能治,投以大下之剂,三日肿胀全消,索谢而去。此系车水放塘,误人性命不浅。景岳之言如此可怖也,而先生得以无恙者,由平日精神完固,虽斤斧亦不易摧耳。辛巳秋,余寓靖城。旧恙复作,迎余诊治。先生自言喜凉忌热,余弗之听,竟以桂附理中加苍术与服,八剂稍有应验,因请立案。余曰:先生面白唇淡,两眦全无红色,少腹膨胀,两足午后肿甚,明明阳气下陷,脾胃虚寒,肾阳衰惫,寒湿发黄之症,授以桂附理中汤,方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水饮不得上僭也,一者补火生土以制阴水,所谓虚则补其母也,一者桂附大热,蒸动关门,使膀胱气化而胃中积水下消也。舍此温补一法而欲用寒凉奏效,难矣。定方后余适归里,一医教朝服肾气丸,从阳以引阴;晚服砂半理中汤,从阴以引阳,百剂乃得全愈。因其用方服药尚合法度,故并志之。(论治黄疸肿症)
刘迪莽之子殿先,幼患脾虚泄泻,病愈未能善后,以致黄色见面而成黄疸。唇淡舌白,举动气喘,形瘦体疲,缠绵五载,医药罔效。丁酉春,同邑进士刘竹芬侨寓江省,力荐余治。切得六脉迟弱,右手更甚,察其面色纯黄,眼白带青,每日早晚头面四肢发风疤二三次,圆者如曲,长者如枣,痒不可耐,以手搔之则四围晕红,中间色白。余曰:此症由脾胃停痰,健运失职,故饮食不为肌肤,寒湿久锢,遮蔽阳光,如山川出云,敷布太空,故周身色黄。至风疤一症,《经》云:火衰为痒。又云:诸痒为虚。同条共贯,俱是阳虚气弱,法宜芪术附桂,补火培土,驱阴回阳。砂蔻姜半,温中散逆,理脾涤饮。盖脾阳旺则燥可去湿,胃阳旺则浊阴下降,肾阳旺则运化有权。嘉言所谓如天之健,如离之照,阴翳消而清明复,中土燠而稼穑登,尚何黄疸之不退耶!东家见余论病有识,遂任用大剂,连进七十余服,虽朔望不歇。又因疸症有囊在胁,授以丸药,乃得吐出绿痰碗许,面色转红,风疤顿息,不半载而体厚身肥。若非迪莽之深信不疑,安能使余奏厥功以酬知已耶!(治黄疸风疤)
(评选)爱庐医案
疸证多种,黑者属肾,肾气过损者曰女劳黑疸。今肌肤舌质尽黑,手指映日俱黯。强壮之年,肾阳早已不举,体虽丰腴,腰软不耐久坐,脉弱神疲,纳减足冷,显属肾脏伤残太甚。尚谓北路风霜所致乎。昔有人患此,遍处医治,皆曰风毒,后遇顾西畴道破证名,宗湿热流入肾经主治,试以此证较之,证虽同而虚实又异矣。现届深冬,姑先治本。需春暖阳和,再商他法。
血余 四两 猪油 一斤,熬至发枯,取油盛贮,一切食物中可以用油者,俱用之。
煎方:制附子 七分 炒枸杞 一钱五分 炒黄柏 一钱 菟丝子 一钱五分 茯苓 三钱 牡蛎 七钱 茵陈 一钱五分 杜仲 三钱 熟地 六钱
再诊:前方已服二十余剂,肌肤之黑半化,其势渐转阴黄。形神大振,胃纳加餐,且可耐劳理事矣。春令虽交,和暖未回。再拟补养脾肾,耐性摄养为嘱。
人参 一钱 沙苑 三钱 山药 三钱 杜仲 三钱 熟地 一两 茯苓 三钱 白术 一钱五分 茵陈 一钱五分 杞子 一钱五分 续断 三钱 菟丝 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诒按:此方中亦当再添温润之药。
三诊:肤色花斑,证转阴黄,较之黑疸,浅一层矣。培植脾肾之药,已进四十余剂,形神色脉,俱属平善。节令将交惊蛰,春暖之气已和。治当开泄腠理,以涤肤斑。《内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易》曰: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拟宗仲圣茵陈四逆法加减,三剂即停,接服丸药可耳。黑色退尽之时,当在夏初。
制附子 五分 白术 一钱五分 赤小豆 三钱 麻黄 五分 炒黄柏 一钱 茵陈 一钱五分 连皮苓 五钱
诒按:此证即非冬时,亦当先以温煦脾肾为主,务使身中阳和之气渐渐煦动,然后投以此剂,方能奏效。接服丸方未见,拟八味去萸、桂,加术、柏。此病证情颇奥,治法亦奇。(黄疸门案一条)
王氏医案续编
张某患发热,医知其非寒邪也,用清解药数帖,腿痛异常,身面渐黄。孟英诊之,脉滑实,腹胀口干。与茵陈大黄汤。两剂便行,而各恙霍然。
翁嘉顺之妇弟吴某,劳伤之后,发热身黄,自以为脱力也。孟英察脉软数,是湿温重证,故初起即黄,亟与清解。大便渐溏,小溲甚赤,湿热已得下行,其热即减,因家住茅家埠,吝惜舆金,遽尔辍药。七八日后复热,谵语昏聋,抽痉遗溺,再恳孟英视之,湿热之邪扰营矣。投元参、犀角、菖蒲、连翘、竹茹、竹叶、银花、石膏,泄卫清营之法,佐牛黄丸、紫雪丹而瘳。臀皮已塌,亟令帖羊皮金,不致成疮而愈。
沈俞医案合钞
午后热重,口干,便赤,目黄,胸满,多汗,脉弦滑,少阳症。
柴胡 黄芩 半夏 秦艽 木通 茵陈 厚朴 甘草 加姜皮(时证)
病后目黄脚麻,神识呆钝,而饮食如常,肌肉不瘦。此湿热生痰为患,脉象滑大,清理可愈。
胆星 半夏 川连 黑栀 石菖蒲 枳壳 莱菔子 白芥子 姜皮
又,左脉仍数大,右脉略小亦数,用清火消痰不应,由水亏无制火耳。议养阴兼渗湿。
元生地 茯神 丹参 苡仁 枣仁 远志肉 苓皮 柏子仁 淮牛膝 建莲 加灯心(神昏)
沈,四七。阳虚不喜凉食,气阻膈间,脉沉,目黄,必有冷湿之气内着,用辛温补通之。
半夏 茯苓 厚朴 益智仁 广皮白(暑湿)
无端眩晕仆厥,移时方醒,今面目黄色,口干溺赤,脉象左细右滑。此心肾虚弱,外受暑湿之邪,暑为火,湿生痰,故病形如类中。法宜与清理,继以补养,乃不复发。
半夏 赤苓 香薷 厚朴 川连 酒炒,四分 茵陈 钩钩 木通 鲜藿香叶 一钱(厥)
问斋医案
酒湿伤脾,便溏食减,面色黄如秋叶。解酲汤加减主之。
人参 冬白术 白茯苓 大砂仁 白蔻仁 小青皮 葛花 福泽泻 猪苓 陈橘皮 生姜 大枣(湿证)
肾虚湿热不化,肺热清肃不行。足心蒸热无力,目黄面色不霁,脉来软数少神。补阴化湿为主。
大生地 粉丹皮 福泽泻 淮山药 云茯苓 制苍术 川黄柏 西茵陈 黑山栀 车前子 怀牛膝 白知母(湿证)
疸虽有五,总是湿郁于脾,与盦 曲相似,有六化之变。土无成位,湿无专主故也。身黄如柏,其色鲜明,能食,脉数。因热化热,阳黄症也。
① 盦(ān安):同“庵”。
西茵陈 黑山栀 生大黄 元明粉 生甘草 飞滑石 川黄柏 川黄连 连翘 赤小豆(黄疸)
身目黄如秋叶,暗淡无光,为阴黄,从寒化也。胸痞,食少为难治。茵陈附子汤加味挽之。
西茵陈 制附子 炙甘草 赤茯苓 福泽泻 油足肉挂 人参 冬白术(黄疸)
积食伤脾,发黄,为谷疸。
西茵陈 黑山栀 川厚朴 炒山楂 广木香 大砂仁 炒枳壳 炒麦芽 六和神曲 生姜 大枣(黄疸)
身黄不甚鲜明,如烟熏之状,寒热类感,二便色变,额上色黑。因女劳得之,名黑疸。腹满为难治。
大生地 枯矾、元明粉炒 云茯苓 福泽泻 粉丹皮 怀山药 山萸肉 西茵陈 黑山栀 妇人发 猪油炙焦(黄疸)
《经》以黄如枳实者,危。犹草木将凋,无生生之气故也。勉拟金匮肾气加减,或可挽回。
大熟地 怀山药 山萸肉 云茯苓 粉丹皮 建泽泻 制附子 油肉桂 当归身 人参 炮姜炭(黄疸)
脉滑数,身黄如柏,腹满,溲赤,便秘,从实化也。
西茵陈 黑山栀 生大黄 川黄柏 元明粉 炙甘草(黄疸)
消渴,小便不利,必发黄。水湿内蓄,今小便自利,不渴而身黄,从虚化也。小建中加减主之。
绵州黄芪 冬白术 油肉桂 饴糖 鸡子黄 赤芍药 炙甘草 椒红(黄疸)
溺黄赤,安卧,已食如饥,目黄。显系湿热蕴于脾胃,上蒸于肺,下注膀胱,符于经旨。
西茵陈 黑山栀 赤茯苓 福泽泻 木猪苓 冬白术 白通草 萹蓄 川黄柏 川黄连 制大黄 柳根白皮(黄疸)
本症瘀血发黄,非伤寒、伏邪可比,当求有无虚实论治。疾因便血而起,腹中 胀不舒,黄如秋叶,治在太阴。
人参 云茯苓 冬白术 炙甘草 当归身 广木香 酸枣仁 远志肉 炮姜炭 桃仁泥 龙眼肉(黄疸)
湿盦发黄。茵陈五苓之属宜之。
西茵陈 黑山栀 制大黄 赤茯苓 木猪苓 冬白术 福泽泻 油肉桂 川黄连 飞滑石 白苦参(黄疸)
《经》以面肿曰风,色黄属湿,风湿相搏,从表化也。
麻黄 酒炒 桂枝 炙甘草 赤芍 黄芪 防风水炒 生姜 大枣(黄疸)
黄因酒发为酒疸,由大醉当风沐浴所致。《医话》解酲汤加减主之。
西茵陈 黑山栀 制大黄 赤茯苓 福泽泻 葛花 鸡距子 冬白术 木猪苓 人参 枳实
酒水各半煎(黄疸)
身目如金,自汗如雨,溲赤如血,腹胀如鼓,从里化也。
西茵陈 黑山栀 山黄柏 生大黄 元明粉(黄疸)
胆黄因惊而得,黄必兼青。盖胆汁色青,昔太学生魏准,惶惧走胆而死,举体皆青,足以为证。宜《医话》逍遥温胆汤或可挽回。
人参 银柴胡 当归身 冬白术 大白芍 炙甘草 云茯苓 制半夏 陈橘皮 枳实 淡竹茹(黄疸)
王氏医案三编
陈福,陡患身面如金,便血吐血,求孟英视之。身热苔垢,而肢冷手紫,脉至如丝。曰:此急黄证而兼血溢于上下,即所谓瓜瓤瘟也,药不及救。越日果亡。 黄某,敦爱局疡医也。年逾六旬,忽患背疽,闻服参、茸等药七日而亡。夫背疽之败,何至如是之速?必是暑热为患,而误从温托耳。杨素园大令批《仁术志》 云:朱砂不宜入煎剂,当生研少许调服。愚谓朱砂但忌火炼,不忌汤煎,且整块而煎,仅取其气,较研服其质者尤无弊也。余 《印雪轩随笔》 云:刑幕郑春潭患秋感发狂,谵语喃喃,若与人争辩,谓有二鬼向其索命,乃索笔作遗嘱,处分身后事,如是者数昼夜。山右武君视之曰:非鬼也,病由邪热未清,遽服补剂耳。如法治之,浃旬而起。设非武君不又为谈因果者添一公案哉。子芍之证,亦犹是耳。
顾媪因比邻失火,几焚其庐,惊吓之余,不能起榻,胁痛偏右,便秘神瞀,身面发黄。医云湿热,治之罔效。乞诊孟英,脉涩而弦,按之甚软。曰:此因惊恐气结不行所致。予沙参、桑叶、栀子、丝瓜络、冬瓜子、苇茎、枇杷叶、旋覆、葱须、竹茹,数剂而痊。
得心集医案
仁元 佣工也,躬耕田亩,年及半百,时值暑月,发热畏寒,未药已痊,渐次肢体怠惰,头腰重坠,通身带浮,面色黄,唇舌指爪皆白,二便如常,告于余。余曰:此乃太阳病未经发表,邪陷肌肤之中,非湿热发黄之证也。次早诊脉,按得三部浮紧而数,时或喘咳。复告余曰:已服黄疸草药,头上如蒙,腰间愈重,四肢忽麻,胸前时紧。余曰:昨之所拟,更无疑矣。以仲景麻黄汤加厚朴,连服四剂,每剂令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俱得微汗,头腰方轻,症稍减,然脉象仍如前,与五积散一料,药完而病愈矣。
五积散
白芷 陈皮 厚朴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 苍术 枳壳 半夏 麻黄 干姜 肉桂 甘草 葱 枣
麻黄汤
麻黄 杏仁 桂枝 甘 草
王富春 新婚匝月,得太阳伤寒病,头痛、发热、畏寒,误用补剂,邪无出路,遍身骨节疼痛,满头大汗热蒸,其面目如橘色之黄,其小便如栀子之汁。所服皆清补疏利,势愈迫切,诸医技穷,始延余诊。幸脉无阴象,腹无满结,胸无呕哕。谓曰:此症虽危,吾一剂立愈。其家且疑且信,服之,果然。原仲景《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失汗,一身尽痛,头汗发热而黄者,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例,盖发汗利水,令郁拂之邪,表里两解之意耳。(伤寒门)
凌临灵方
王右 瘀滞黄疸,脾胃不和,脉象弦数,治在阳明。
绵茵陈 新会皮 赤苓 制川朴 车前草 连翘 宋半夏 木猪苓 地骷髅 赤小豆米仁 泽泻 范志曲。(黄疸)
医学举要
吴静山(敬权)孝廉令正钱夫人,时邪后遂发黄肿,日嗜干茶无度,苏太诸医皆用气血并补,久而不愈。延余诊之。脉两手俱洪数之甚,询得腹中攻痛无常,夜则身热如烙,此由阴液不充,瘀滞干粘所致。宿血不去,则肢体浮肿;新血不生,则肌肉消瘦。一切补脾刚药,未可施于此证。考仲景治黄,有猪膏发煎润燥之法,爰仿其义,专用滋润之品,调养肾肝而愈。
前营游击 温公(大勇)夏月自浦口来松,途中冒暑,到署后请医调治,初用清暑利湿不效,改用参、术、归、地,转增脘痛。自后朝暮更医,佥言误补留邪,治难有效,遂延余诊。余见其身面发黄,总是胃腑结聚不行所致,用连理汤辛开苦降法,授方不服,遂就诊于青浦医家,方用茵陈五苓散等,服之亦不效。遂以绝证为辞,归至署中,计无复出,始委命以听余焉。予仍用前法,服参些少,是夜即得安寝,改用理中汤调理半月而愈。后以礼貌之衰,坚辞不往,升金山参将后,重发旧恙,遂成不治之证矣。(卷六)
① 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寿石轩医案
湿郁发黄,两目如金,脘腹胀大,二便秘结。此属里实,下之为宜。
绵茵陈 二钱 赤苓 三钱 炒山栀 一钱五分 泽泻 一钱五分 海金沙 二钱 赤小豆 三钱(打) 姜黄 三钱 大麦仁 三钱
兼服千金退黄散 一钱。
温邪夹湿,湿郁发黄。虑其昏陷生变。
粉葛根 三钱 通草 一钱 半夏 一钱五分 海金沙 二钱 赤苓 三钱 杏仁 三钱 茵陈 一钱五分 鸡内金 一钱五分 蔻仁 七分 滑石 一钱五分 川朴 一钱 枳壳 一钱五分
湿热发黄,拟连翘赤豆饮治之。
炒山栀 一钱五分 赤苓 三钱 赤小豆 三钱(打) 连翘 一钱五分 豆豉 一钱五分 甘草 五分 杏仁 一钱五分 通草 一钱 陈大麦仁 三钱 花粉 一钱五分 泽泻 一钱五分(黄疸)
时病论
里湿酿热将成疸证
徽商张某,神气疲倦,胸次不舒,饮食减少,作事不耐烦劳。前医谓脾亏,用六君子汤为主,未效。又疑阴虚,改用六味汤为主,服下更不相宜。来舍就诊,脉息沉小缓涩,舌苔微白,面目隐黄。丰曰:此属里湿之证,误用滋补,使气机闭塞,则湿酿热,热蒸为黄,黄疸将成之候。倘不敢用标药,蔓延日久,必难图也。即用增损胃苓法去猪苓,加秦艽、茵陈、楂肉、鸡金治之。服五剂胸脘得畅,黄色更明,惟小便不得通利,仍照原方去秦艽,加木通、桔梗。又服五剂之后,黄色渐退,小水亦长,改用调中补土之方,乃得全愈。(临证治案五)
慎五堂治验录
姚左,庚辰,网船。素喜饮酒,新春患感,连投清解,未见效验。忽然目色如金,肤黄若橘,寒热时形,喘咳胁痛,二便涩少,脉来软数,舌苔黄厚。斯乃新感风邪,经久化热,引动酒湿,湿热相蒸,而成阳黄证。急予仲景栀子柏皮汤以涤湿化热。
茵陈 三钱 海金砂 三钱 杏仁 三钱 射干 一钱半 炒山栀 一钱半 飞滑石 三钱 苇根 五钱 黄柏 一钱半 大豆卷 三钱 大黄汁染灯心 三尺
包,左。肤目皆黄,便溏溺赤,舌红苔黄。湿热相蒸,治当分利。
栀子柏皮汤加冬瓜皮、海金砂、蚕砂、秦艽
诸症皆退,原方参以调补,照方加於术、苡仁。
张聿青医案
 遍体面目俱黄,中脘痞满,湿热蕴遏。恐其由标及本。
西茵陈 制川朴 赤白苓 泽泻 青蒿 山栀 广橘皮 制半夏 木猪苓 上湘军 钱,好酒浸透,后下
二诊 脘痞稍减,黄瘅略退。药既应手,守前法再望转机。
茵陈 二钱 冬术 炒炭,二钱 泽泻 二钱 砂仁 七分 黑山栀 二钱 上湘军 二钱 橘皮 一钱 猪苓 一钱五分 川朴 一钱 官桂 五分 制半夏 一钱五分 焦麦芽 三钱
三诊 面目色黄稍退,而热退不清。还是湿热壅遏熏蒸之所致也。再淡以渗之,苦以泄之。
官桂 五分,后入 豆豉 三钱 黑山栀 三钱 制半夏 一钱五分 猪苓 二钱 郁金 一钱五分 茵陈 三钱 冬术炭 二钱 赤白苓 各二钱 杏仁 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四诊 黄瘅已退。然形色瘦夺,脾土无不虚之理。当为兼顾。
野於术 二钱,炒 广皮 一钱 猪苓 二钱 云苓 四钱 茵陈 二钱 泽泻 二钱 焦麦仁 四钱 官桂 五分,后入 制半夏 一钱五分 枳实 一钱 竹茹 一钱
五诊 黄瘅大势虽退,而湿热未能尽澈,小溲未清,足跗带肿。还是湿热坠下,再培土而分利湿邪。
於术 一钱五分 大腹皮 二钱 川通草 一钱 茯苓 三钱 炒冬瓜皮 一两 泽泻 一钱五分 木猪苓 二钱 焦苍术 一钱 生熟米仁 各三钱 茵陈 一钱五分
六诊 诸病向安,惟气色尚滞。宜鼓舞脾土,土旺自能胜湿也。
人参须 五分 茵陈 二钱 云茯苓 四钱 猪苓 一钱五分 制半夏 一钱五分 野於术 二钱 炮姜 三分 焦苍术 一钱 泽泻 一钱五分 广皮 一钱
七诊 补气运脾渗湿,证情又见起色。再为扩充。
人参须 五分 苍术 一钱 於术 二钱 茵陈 二钱 猪苓 一钱五分 云茯苓 三钱 炒冬瓜皮 五钱 炮姜炭 四分 泽泻 一钱五分 生熟薏仁 各三钱 谷芽 三钱
 四肢面目俱黄。脉形糊滑。此湿热蕴遏,为五瘅中之谷瘅。
官桂 赤白苓 黑山栀 泽泻 绵茵陈 瞿麦 上湘军 白术炭 猪苓
二诊 黄瘅大退,前法以清其渊薮
① 渊薮(sǒu叟):犹根源。薮,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
官桂 黑山栀 焦麦芽 范志曲 陈皮 川朴 猪茯苓 泽泻 茵陈
左 湿热蕴遏为黄瘅。
制半夏 一钱五分 炒青蒿 三钱 茵陈 三钱 川朴 一钱 上湘军 三钱 赤白苓 各二钱 黑山栀 三钱 广皮 一钱 猪苓 二钱 焦麦芽 三钱 泽泻 一钱五分
二诊 黄瘅大退。再淡以渗湿,苦以泄热。
黑山栀 赤白苓 猪苓 川朴 大腹皮 泽泻 枳壳 制半夏 麦芽 广皮 上湘军 茵陈
三诊 营卫不通,忽生寒热,欲和阴阳,当调营卫,欲调营卫,当祛其所以阻我营卫者。
制半夏 范志曲 赤猪苓 郁金 焦麦芽 上广皮 绵茵陈 建泽泻 官桂 五分
四诊 黄瘅大退,湿热未清。
川朴 郁金 赤猪苓 半夏曲 橘红 泽泻 茵陈 官桂 整砂仁 大腹皮 焦麦芽
 痧疹之后,风恋未澈,挟湿内郁,脾运失司,以致面目肢体俱黄。黄瘅之证,不能欲速图功。
茵陈 黑山栀 泽泻 神曲 大腹皮 青蒿 官桂 赤白苓 川朴 广皮 焦麦芽
 腹满气滞,小溲浑黄。湿郁三焦。拟调气理湿。
制川朴 一钱 陈皮 一钱 杏仁 三钱 范志曲 二钱 泽泻 一钱五分 大腹皮 二钱 茵陈 二钱 通草 一钱 焦麦芽 三钱 鲜佛手 一钱
 谷多气少,面色浮黄,肢倦体乏。脉涩,舌淡。产后劳伤,血虚营滞不和也。
炒白术 制半夏 秦艽 泽泻 晚蚕沙 猪苓 云茯苓 焦麦芽 白蒺藜 禹余粮丸 二钱
 脘腹痛胀已定,而面目身体俱黄。气滞营郁,恐变胀满。
广皮 桃仁 延胡索 广郁金 制半夏 生薏仁 归尾 猩绛 焦枳实 旋覆花 青葱管
右 久病经滞,气血不行,面目俱黄。与寻常湿热有间也。
归尾 桃仁 泽泻 猩绛 赤猪苓 旋覆花 青葱管
吴 黄瘅大势虽退,气仍未开,缠绵两月,兹则便泄不爽。良以湿困已久,脾阳损伤。拟培土温脾分化。
於术 生熟薏仁 干姜 陈皮 范志曲 茯苓 绵茵陈 砂仁 泽泻
二诊 气分稍开,时仍便泄。的是湿热困乏,脾阳因而损伤。药向效边求。
西茵陈 二钱 茯苓 三钱 上广皮 一钱 泽泻 一钱五分 生熟薏仁 各二钱 炒干姜 四分 猪苓 二钱 煨木香 三分 理中丸 一钱五分,开水先服(黄疸)
 面黄力乏,便泄溲黄。湿热在下,正与经旨谷多气少之文符合。
台术 猪云苓 泽泻 生薏仁 焦麦芽 茵陈 范志曲 广皮 酒炒桑枝 砂仁(黄疸)
柳宝诒医案
郑 湿热蕴于太阴,发为黄疸。自夏徂秋,复有微邪外束,遂成疟疾。此太阴之湿热与新邪会于阳明而发。其伏热之外达于腑者,轻重迟速,原无一定,故疟发之期日,早晚疏密,亦不能一律也。治疟之成法,外则经络,内则募原,与此病之邪,多不相值 。更以湿痰素盛之体,投药偏于香燥,缠绵日久,药与病交并于胃,纳谷日减,胃中津液几何?岂能堪此销烁乎!刻下神情困顿,面色浮黄而瘁,指尖微肿,目睛仍黄。湿热之郁伏脾中者,无外泄之路,浊热久壅,气机因之阻窒,稍进谷饮,脘气必窒闷不舒。就病论之,须从脾脏疏泄郁伏之邪,使其外达于胃,然后从胃腑逐渐清泄,乃为正治。而此证所难者,舌质光红,渐见疳腐白点。胃中津液,早已告竭。既承远道相招,不得不勉罄愚忱,借希万一。拟用参、麦、石斛以护胃阴;旋覆花、浮石、枳、贝以开通痰气;再用芩、连以泄湿热;必借鸡金以引之入脾,更以豆卷、茵陈,俾湿热由里透表;苓皮、栀子,使湿热由上趋下。养其津液,通其气机,疏其郁伏,开其出路,图治之法,大抵不越乎此。所虑病深气极,即使药能中病,而正气不克搘捂 ,终有鞭长莫及之虑耳。鄙见如此,录候明政。
① 相值:相遇。宋·苏轼《芙蓉城》诗:“此生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
② 搘(zhī知)捂:支撑。
麦冬肉 台人参 另煎冲 川石斛 旋覆花 海浮石 枳实 川贝母 去心 黄芩 川连 炙鸡金 茯苓皮 黑栀仁 豆卷 茵陈
顾 内热盗汗,肌黄色浮而萎。湿郁于内,将成黄疸,兼有食积,仿谷疸例治。
西茵陈 六曲炭 带皮苓 猪苓 泽泻 焦山栀 川柏 酒炒 小川朴 大腹皮 砂仁 炙鸡金 莱菔炭 麦芽炭
柯 湿邪郁于中焦,阳气不化,肌黄腹满,此与《金匮》所称阴黄而用四逆者不同。黄色偏淡,亦与平常黄疸可用清泄者有间。宜利湿药中兼以温化。
西茵陈 桂枝 本山术 茯苓皮 泽泻片 小川朴 广陈皮 川通草 大豆卷 香橼皮
沈 湿热壅遏,身目俱黄,内热脘闷,脉弦数,舌白底红。当清湿疏浊,以化郁热。
茵陈 茯苓皮 猪苓 川柏 黑栀皮 生苡仁 豆卷 神曲 滑石 通草 平胃散 荷梗
二诊 湿热郁结,一身尽黄,小溲长而黄不退,脘闷气窒。再与疏中化热。
茵陈 茅术 川朴 陈皮 茯苓皮 大豆卷 黑栀皮 炙柏皮 淡黄芩 六神曲 滑石 通草 香橼皮 荷梗
聂 腹痛目黄,内热溲赤,浊热内郁,兼挟积滞,此时邪兼谷疸症也。
茵陈 枳实 莱菔子炭 生熟神曲  茯苓皮 鸡内金 豆卷 连翘 黑山栀 泽泻 通草 麦芽
康 脾虚湿郁,面色浮黄,近感新邪,兼增寒热,脉涩不畅,苔晦。当与和中泄浊。
桂枝 柴胡 白术 川朴 鸡内金 神曲 槟榔 淡黄芩 茯苓皮 青陈皮  通草 茅根 姜
钟 湿热留于营阴,蒸菀不化。偶因感冒,寒热并作,汗多色黄,肢倦无力。病邪藏蕴已久,营气内馁,不能托邪,所以两年不愈。方拟清泄营中邪热。
茵陈 青蒿 淡黄芩 丹皮 白薇 泽泻 苡仁 赤茯苓 生熟神曲  通草 姜汁炒竹茹(黄疸)
余听鸿医案
余同窗邹端生患黄疸日久,孟河诸前辈,始从湿热治之,进以黄柏、茵陈、四苓之类,不效。余适有事至孟河,诊之,脉细,色淡黄而青,舌白口淡,进以姜、附、茵陈、五苓合香燥之品,数剂而愈。此余未习医之时也。后有茶室伙,黄疸三年,亦以前法服三十剂而愈。(黄疸)
萧评郭敬三医案
酒瘅湿热内郁治验
某医患酒瘅证,胸脘痞胀,食少不运,自以为脾阳衰惫,服附子理中汤。数剂后,胸脘稍爽,饮食略增,而又大便秘结不通,遂用承气汤以下之,便通而胸脘又痞。仍用附子理中汤,大便又闭,复用承气汤。如此数转,三焦俱痹,胸腹满胀,不能饮食,大便仍秘,束手无策,求余诊视。两手脉沉数而大,搏指有力,乃湿热内闭之证。用金匮栀子大黄汤二剂,胸脘顿爽,遂能饮食,大便亦调。改用六君子汤,调理月余而愈。
尚按:栀子大黄汤,与承气汤相去几何,乃用以治湿热内郁,三焦俱痹,胸脘胀满,收效若是之宏者,以栀子善能清三焦之郁热故也,热去则湿亦与之俱化矣。观此则读《神农本草经》一字一句皆不可忽。
邵氏医案
湿热发黄,脉弦肝木偏横,腹臌跗浮,癸趱迟,属重极,宜鸡金散加减。
鸡内金 三钱 绵茵陈 三钱 地鳖甲 一钱五分 海金沙 四钱,包 沉香 五分,冲 厚朴 一钱 香附 二钱 地骷髅 三钱 原粒砂仁 一钱 通草 一钱五分 大腹绒 三钱
四帖。
曹沧洲医案
左 面垢油亮,目皆黄,头胀如束,胸脘痞闷,此暑湿热气内伏,因劳倦正气泄越而发。既非暴受风寒,发散取汗,徒伤阳气。按脉形濡涩,岂是表症。凡伤寒,必究六经,伏气须明三焦。论症参脉,壮年已非有余之质。当以劳倦伤伏邪例诊治。
滑石 川朴 白杏仁 竹叶 淡芩 醋炒半夏 白蔻仁(风温湿热附伏邪伏暑)
左 脱力伤阳,阳气不能运湿,肌肤发黄,四肢无力,舌白无华,脉弦濡。二便俱通,防延腹满,未可忽。
蔓荆子 三钱五分 煅瓦楞粉 四钱,包 生米仁 三钱 西茵陈 三钱五分 白蒺藜 三钱 陈皮 一钱 川断 二钱 川萆薢 三钱 煨天麻 一钱 法半夏 二钱 白豆蔻 七分,后下 焦六曲 三钱 炒谷芽 五钱 桑枝 一两(风温湿热附伏邪伏暑)
右 脱力伤阳,阳气不能运经,肌肤发黄,四肢无力,舌白无华,口苦,脉弦濡,二便俱通。防延腹满,未可忽。
蔓荆子 三钱 陈皮 一钱,炙 白豆蔻 七分,敲小粒,后下 西茵陈 三钱五分 白蒺藜 三钱,炒去刺 法半夏 三钱五分 生米仁 四钱 川萆薢 四钱 煨天麻 七分 煅瓦楞粉 一两,包 川断 三钱,盐水炒 六曲 三钱 炒谷芽 四钱,绢包 桑枝 一两,切(肿胀门附黄疸)
左 黄疸,积湿蒸黄,食下脘阻,恶心,小溲赤短,脉弦。宜疏畅中宫,分利湿热。
上川连 四分,姜汁炒 西茵陈 三钱五分,酒炒 猪苓 三钱五分 炙鸡金 三钱 淡吴萸 二分,甘草水炒 橘红 一钱 泽泻 三钱 大腹绒 三钱 沉香曲 三钱 制半夏 三钱五分 粉萆薢 三钱 鲜佛手 三钱五分 炒谷芽 五钱,绢包(肿胀门附黄疸)
左 黄疸,积湿蒸热,面目发黄,便溏纳少,脉濡右微滑,蒸之左踹红肿,急须内外两治。
防己 三钱五分 西茵陈 三钱五分 六曲 四钱 扁豆衣 三钱 丹皮 三钱五分 猪苓 三钱五分 飞滑石 四钱,包 五加皮 三钱 忍冬藤 四钱 泽泻 三钱 陈皮 一钱 生米仁 四钱 桑枝 五钱(肿胀门附黄疸)
左 黄疸,积湿蒸成黄疸,腹满撑胀,脉左细右弦。宜在中焦治之。
生穹术 三钱五分 上川连 四分 西茵陈 三钱,酒炒 车前子 四钱,包 制香附 三钱五分 盐半夏 三钱 炙鸡金 四钱,去垢 泽泻 三钱 沉香曲 四钱 枳壳 三钱五分 滑石 四钱,包 茯苓皮 四钱
右 黄疸,黄疸胀满,腹胀不能食,脉左细右弦。宜燥湿疏运。
越鞠丸 三钱,包 上川连 四分,姜汁炒 泽泻 三钱 滑石 五钱 橘红 一钱 枳壳 三钱五分 炙鸡金 四钱,去垢 车前子 三钱,包 法半夏 三钱 沉香曲 四钱 大腹皮 三钱 西茵陈 三钱 陈麦柴 四钱 鲜佛手 三钱五分(肿胀门附黄疸)
幼 黄疸。脉浮数,目白黄,神倦,舌黄,不思饮,表热时有时无,大便不畅,小溲少。湿热温邪留恋,蒸郁化热,由渐蒸黄,再当表里两治。
越鞠丸 四钱,包 白豆蔻 七分,敲小粒后下 范志曲 三钱 车前子 四钱,包 橘红 一钱 白杏仁 四钱,去尖 西茵陈 二钱,酒炒 猪苓 三钱五分 制半夏 二钱 生米仁 四钱 粉萆薢 四钱 泽泻 三钱 省头草 三钱,后下(肿胀门附黄疸)
上池医案
目黄溲溺黄,黄乃湿熟熏蒸之故,不嗜酒,何以有此?为脾郁,郁则有热,热乃发黄也,从郁治。
淡豆豉 白蔻仁 米仁 陈麦柴 黑栀 萆薢 赤苓 另服越鞠丸开水送下 生香附 蒌皮 萆薢 姜皮 莱菔子 厚朴 草果 黄芩 红枣
黄疸是湿热伤脾,黄退则脾虚,复误食停滞,所以腹胀,切忌茹荤嗜酒。
淡豆豉 厚朴 黑栀 萆薢 枳实 连翘 滑石 白酒药一丸炒研同煎
此系暑湿蒸黄,黄乃土之色,湿郁伤脾,脾胃不和,焉得不吐?吐虽缓而黄不退,渗湿清热,急治其黄。
淡豆豉 瓜蒌 半夏 茵陈 黄芩 白蔻仁 枳壳 连翘 神曲 黑栀
脾虚湿热蒸黄,治黄必须健脾渗湿,此其大旨也。然此症是肝阳胃火易升,与大枕湿热黄疸有别,拟培土兼以滋阴,清热专养胃液之法,丸药调理,节劳节饮为主。
真茅山术去毛,米泔水浸一宿,粗麻皮擦去皮,饭上蒸四五次,切片,土炒 米仁炒 茯苓炒 半夏炒 建细曲炒 盐水炒黄柏 盐水炒益智仁 砂仁炒去衣 菟丝饼炒 萆薢炒 白蒺藜炒 女贞子炒 为末另用川斛煎浓,去渣,入二曲煮如糊,捣丸入药末加蜜丸
沈氏医案
沈汉南,胃中顽痰纠结,日久阻碍道路,郁而为黄,用清湿热豁痰之药,黄色已退。目下惟胃中根蒂尚未驱除,暂用礞石滚痰丸钱半,临卧淡姜汤下,以开其结,使之下行,胸膈得以舒畅,然后以调补之策,为善后之计。
半夏 广皮 瓜蒌 莱菔子 香附 山栀 川连 白豆蔻 枳壳 加姜煎
苏州金维仁,胃中湿热痰饮,气滞不行,郁而为黄,胸膈不宽,饮食不能消化,脉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此肝家有郁火,胃中有痰饮,湿热不清之故也。宜理气豁痰清湿热之药治之。
半夏 广皮 瓜蒌 枳壳 厚朴 香附 山栀 滑石 木通 青皮 加姜煎
嘉兴曹敬先,三年前曾吐下瘀血不计,左边结成有形之块,按之坚实不痛,郁而不舒。目下目睛见黄,小便亦黄,脉息左手沉涩有力,右手洪滑有力,此乃瘀血湿热,互相纠结,郁而为黄,将来鼓胀之基也。理宜清瘀行滞清湿热之药,煎丸并进,并忌醇酒厚味生冷等物,不致酿成鼓疾也。
桃仁 香附 厚朴 青皮 苍术 半夏 滑石 郁金 牛膝 茵陈 木通 砂仁
丸方:本方去郁金牛膝,加瓜蒌小栀桂枝广皮,用茵陈煎汤法丸。
千墩徐楚揆,平息好酒,湿热之郁于胃者日久,胸膈不舒,眼目小便皆黄,此乃黄疸之疾,恐实而为鼓胀。脉息弦滑有力,此饮酒过度,湿热熏蒸之故也。理宜清湿热利小便之药为治,并忌醇酒厚味等物。
苍术 厚朴 广皮 半夏 枳壳 香附 青皮 滑石 茵陈 葛根
湿热郁蒸而为黄疸,因胃中有湿热,所以作胀作酸作肿,并有带下,脉息滑大,治宜清湿热之药为主。
苍术 黄柏 厚朴 广皮 香附 茵陈 木通 滑石 莱菔子 山栀 加灯心
丸方:青皮 半夏 苍术 黄柏 厚朴 广皮 香附 山栀 茯苓 用茵陈、木通煎汤法丸
也是山人医案
徐(四二) 湿热内聚,脘闷不饥,目黄溺赤,此属黄疸。
绵茵陈 三钱 淡黄芩 一钱 枳实 一钱 白蔻仁 五分 杏仁 去皮尖,二钱 花粉 一钱五分 飞滑石 三钱 川通草 一钱
张(四八) 爪目皆黄,此属黄疸。
绵茵陈 三钱 川黄柏 一钱 猪苓 一钱 海金砂 二钱 赤小豆 三钱 泽泻 一钱五分 赤苓 三钱
王(四〇) 湿热留着于胃,呕逆,爪目皆黄,溺赤,是阳黄之象。
柴胡 八分 制半夏 一钱五分 枳实 一钱 金铃子 一钱 黄芩 一钱 黑山栀 一钱五分 延胡 一钱
康(十一) 湿热内郁,爪目皆黄,腹胀。
绵茵陈 大腹绒 赤苓 川黄柏 赤小豆 泽泻 汉防己
狄(三一) 湿热内聚,腹胀,爪目皆黄。此属黄疸,议用中下分消。
绵茵陈蒿 一钱五分 大腹皮 一钱五分 猪苓 一钱五分 汉防己 一钱五分 赤小豆 一钱 泽泻 一钱五分 海金砂 二钱 赤苓 三钱
又 前后分消,二便如血,爪目皆黄色略减,腹胀虽松,左少腹肝邪作痛,而有怯寒之象。此病伤未复,阳黄显著,后泄少阳,厥阴主之。
柴胡 八分 制半夏 一钱五分 川萆薢 二钱 金铃子 二钱 黄芩 一钱 汉防己 一钱五分 延胡 一钱 绵茵陈 一钱五分 黑山栀 一钱五分(黄疸)
孟河费绳甫先生医案
湖州张仲明,面目发黄,脘闷溺赤。余诊脉弦细,湿郁发黄,势将成胀。方用茵陈三钱,葛根三钱,瞿麦三钱,山栀钱半,车前子三钱,萆薢三钱,六神曲四钱,陈皮一钱,砂仁一钱,赤茯苓三钱,茅术钱半。服十剂,黄退溺清而愈。
溧阳潘文林病黄疸,面目发黄,胸腹作胀,纳谷无多,小溲色赤,脉来细弦。脾虚不运,湿热蕴结于中,胃气流行失职。方用绵茵陈钱半,川萆薢钱半,瞿麦穗二钱,车前子三钱,六神曲四钱,茅苍术钱半,川黄柏一钱,黑山栀钱半,煨葛根二钱,陈广皮一钱,全当归二钱,大砂仁一钱,通天草三钱。连服三十剂而愈。(黄疸)
阮氏医案
程 脉象濡弱涩滞,略兼弦紧,舌苔白腻,四肢酸软,胸膈痞闷,时觉微寒微热。此系内伏暑气,外受风寒,湿热郁蒸,发为黄疸。肤表无汗,小便短黄,郁久不治,恐成肿胀。急宜开鬼门,洁净府法主治。
西麻黄 八分 赤小豆 三钱 连翘壳 一钱半 绵茵陈 二钱 六神曲 二钱 淡豆豉 一钱半 紫川朴 一钱 川通草 一钱 苦杏仁 一钱半 赤茯苓 三钱
腾 面目一身尽黄,腹满足肿,小水短黄,系中阳不运,湿食郁滞,致成黄疸。若不通阳利湿,从何而治?
茅山术 一钱半 茯苓皮 三钱 紫安桂 八分 紫绍朴 一钱 建泽泻 一钱半 结猪苓 一钱半 广陈皮 一钱 大腹皮 一钱半 生白术 一钱半 六神曲 一钱半 炒谷芽 二钱
章 湿伤脾胃,四肢酸软,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清,致成黄疸之症。拟以茵陈胃苓汤治之。
西茵陈 二钱 生白术 钱半 白茯苓 三钱 久陈皮 一钱 结猪苓 钱半 建泽泻 二钱 川桂枝 八分 紫绍朴 八分 炙甘草 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