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5种。要想娴熟地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既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又需要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每次体格检查都是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5种检查方法的锻炼,这既是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也是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同样是与患者交流、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过程。
在临床工作中,不同的检查方法可获得不同的疾病信息。触诊和叩诊需要手法技巧,检查时一定要娴熟、轻柔,一般不需要用力触诊和叩诊,以免使患者紧张而拒绝检查。
体格检查常用的检查工具包括必需的、可选择的和医疗单位必备的检查工具(表3-1)。检查肛门、直肠和生殖器、感染的皮肤,或检查时可能接触患者的体液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
表3-1 体格检查常用的器械
*为了预防AIDS和肝炎病毒的传播,应该用一次性的大头针
一、视诊
视诊(inspection)是医生以眼睛来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状态的检查方法。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许多全身及局部的体征,但对特殊部位(如眼底、呼吸道、消化道等)则需借用某些器械(如检眼镜、内镜等)帮助检查。
视诊的方法简单,技巧最少,但其适用范围广,可提供重要的诊断资料和线索,有时仅用视诊就可明确一些疾病的诊断。视诊又是一种常被忽略的诊断和检查方法,极易发生视而不见的现象。学习视诊需要反复练习,并记住:“视觉是一种能力,而眼力则是一种技巧”。
视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夜间在普通灯光下不易辨别黄疸和发绀,苍白和皮疹也不易观察清楚。侧面来的光线对观察搏动或包块的轮廓有一定的帮助。
1.常规视诊
体格检查的第一步就是从整体观察患者,从患者走进诊室开始,就要观察患者的步态、有无目光接触、说话的方式、体位、表情、营养状况、身体的比例、有无畸形、有无异常举动等。
2.近距离视诊
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部位进行细致的观察,如皮肤性病科的医生主要是通过近距离视诊皮损来诊断疾病的。但是,很多依靠视诊获得的重要医学信息,都是借助于各种仪器来完成的,如显微镜、检眼镜、结肠镜、胃镜、支气管镜和喉镜等。
二、触诊
触诊(palpation)是医生通过手与患者体表局部接触后的感觉(触觉、温度觉、位置觉和振动觉等)或患者的反应,发现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手的不同部位对触觉的灵敏度不同(表3-2),其中以指腹和掌指关节的掌面最为灵敏。触诊的范围很广,尤以腹部检查最常采用触诊。通过触诊可以发现温度、湿度、震颤、波动、摩擦感、压痛、搏动、捻发音,以及增大的器官、包块等体征。
表3-2 触诊的感觉与评价
1.触诊方法
由于触诊的目的不同,触诊时施加的压力也不同,触诊可分为浅部触诊法与深部触诊法。
(1)浅部触诊法(light palpation):
医生将一手(一般是右手)轻轻放在被检查的部位,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轻柔地进行轻压触摸的触诊方法(图3-1)。浅部触诊法可触及的深度为1~2cm,适用于检查体表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和精索等。浅部触诊法一般不会引起患者痛苦及肌肉紧张,更有利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增大的器官等。
图3-1 浅部触诊法
(2)深部触诊法(deep palpation):
医生将一手(一般是右手)或两手重叠放置于被检查部位,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的触诊方法。深部触诊法触及的深度常在2cm以上,有时可达4~5cm,适用于检查腹腔病变和器官情况,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的不同又分为4种。
1)深部滑行触诊法(deep slipping palpation):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嘱患者张口平静呼吸,或与患者谈话以转移其注意力,尽量使其腹肌放松;医生以右手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器官或包块,在被触及的器官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行触诊(图3-2)。如为肠管或索条状包块,则需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的滑行触诊;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bimanual palpation):
医生将左手置于被检查器官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以利于右手触诊,右手中间三指置于腹部进行触诊(图3-3)。双手触诊法多用于肝脏、脾脏、肾脏和腹腔包块的检查。
图3-2 深部滑行触诊法
图3-3 双手触诊法
3)深压触诊法(deep press palpation):
医生以一两个手指在被检查部位逐渐深压(图3-4),以用于检查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部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
图3-4 深压触诊法
4)冲击触诊法(ballottement):
医生将右手三、四个手指并拢,以 70°~90°角放置于腹壁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图3-5),在冲击时可出现腹腔内器官在指端浮沉的感觉,一般只适用于大量腹腔积液时肝脏、脾脏难以触及者。但冲击触诊可使患者感到不适,应避免用力过猛。
图3-5 冲击触诊法
2.注意事项
(1)准备工作:
触诊前应向患者说明触诊的目的和怎样配合,触诊时手要温暖轻柔,避免患者紧张,以免影响触诊效果。
(2)站位要准确:
医生与患者都应采取适宜的体位,医生应站在患者的右侧,面向患者,以便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患者取仰卧位时,双手自然置于体侧,膝关节屈曲,放松腹肌。
(3)患者准备:
进行下腹部触诊时,可根据需要嘱患者排空大小便,以免影响触诊。
(4)用心触诊:
触诊时要手脑并用,边触诊边思考,反复斟酌,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来源。
三、叩诊
叩诊(percussion)是医生用手指叩击患者的体表,使之振动而产生音响变化的检查方法。由于器官密度、组织构成和叩诊的力度不同,产生的音响也不同。
叩诊多用于肺脏、心脏、肝界和腹腔积液的检查,也用于了解肝区、脾区及肾区等有无叩击痛。
1.叩诊方法
根据检查手法与目的不同,叩诊又分为间接叩诊法(indirect percussion)与直接叩诊法(direct percussion)。
(1)间接叩诊法:
广泛采用的方法。①医生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勿施重压,以免影响被叩组织的振动),其他手指稍微抬起(避免与体表接触)。②右手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③叩诊时右手以腕关节与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及肩关节参与运动(图3-6、图3-7)。④一个部位每次只需连续叩击2~3下,如未能获得明确印象,可再连续叩击2~3下。
图3-6 间接叩诊法模式图
(2)直接叩诊法:
医生用右手中间三指的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的部位,借拍击的音响和手指下的振动感来判断病变的方法(图3-8)。直接叩诊法主要适用于检查胸部或腹部面积较广泛的病变,如大量胸膜腔积液或腹腔积液等。
图3-7 间接叩诊法
图3-8 直接叩诊法
2.叩诊音
即被叩击部位产生的音响。根据音响的强弱、频率等的不同将叩诊音分为5级,即实音(flatness)、浊音(dullness)、清音(resonance)、过清音(hyperresonance)和鼓音(tympany)。叩诊音的时限与组织密度呈负相关,实音持续时间最短,随着组织密度减小,叩诊音的时限逐渐延长。各种叩诊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见表3-3。
表3-3 各种叩诊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注意事项
(1)准备工作:
环境应安静,以免影响叩诊音的判断。叩诊前应嘱患者充分暴露被叩诊部位,并使肌肉放松。
(2)体位:
因叩诊的部位不同,患者须采取相应的体位。如叩诊胸部时取坐位或卧位;叩诊腹部时取仰卧位。
(3)确定肋间:
叩诊心脏和肺脏时,一定要先确定叩诊的肋间(胸骨角是前胸寻找肋间的标志,第7颈椎棘突是计数后胸肋间的标志)。
(4)注意对称部位的比较:
叩诊时应注意对称部位的比较与鉴别。
(5)注意叩诊音与振动的比较:
叩诊时不仅要注意叩诊音的变化,还要注意不同病灶振动的差异。
(6)掌握叩诊的基本要领:
紧(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紧贴叩诊部位)、翘(左手其他手指稍抬起,勿与体表接触)、直(以右手中指指端垂直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前段)、匀(叩击的力量要均匀一致)、快(每次叩击后右手要快速抬起)。
四、听诊
听诊(auscultation)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于听诊器听取身体内有运动舒缩能力的器官,或有气体、血液流动的器官所发出的声音,以识别正常与病理状态的方法,听诊常用于心血管、肺脏及胃肠道等的检查。
1.听诊方法
(1)直接听诊法:
直接听诊法(direct auscultation)是听诊器问世以前的听诊法。即用耳廓直接贴在患者的体表上进行听诊,用此法所听得的体内声音很微弱,而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广义的直接听诊包括听诊语音、咳嗽、呼吸、嗳气、肠鸣音、呻吟、啼哭以及患者发出的其他任何声音。
(2)间接听诊法:
间接听诊法(indirect auscultation)是指采用听诊器进行的听诊。此法方便,使用范围广,主要用于听诊心脏、肺脏、腹部、血管等。
听诊器由耳件、胸件及软管三部分组成(图3-9),胸件有两种类型:①钟型:适用于听诊低调声音,如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图3-10)。使用钟型胸件时,胸件应轻轻接触体表被检查部位,但必须完全密合。否则会牵拉钟型胸件周围的皮肤,使之发挥与膜型胸件相似的功能,过滤低调的声音。②膜型:适用于听诊高调的声音,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等。使用膜型胸件时,胸件要紧贴体表被检查部位(图3-11)。
图3-9 听诊器
图3-10 采用钟型胸件听诊
图3-11 采用膜型胸件听诊
2.注意事项
(1)准备工作:
①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寒冷可引起患者肌束颤动,出现附加音,影响听诊效果。②应根据病情嘱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对衰弱不能起床的患者,为减少患者翻身的痛苦,以使用膜型听诊器为佳。
(2)正确使用听诊器:
听诊前应注意耳件方向是否正确,管腔是否通畅;胸件要紧贴于被听诊的部位,避免与皮肤摩擦而产生附加音。绝不能隔衣听诊。
(3)排除干扰:
听诊时注意力要集中,听诊心脏时要排除呼吸音的影响,听诊肺部时也要排除心音的影响。
五、嗅诊
嗅诊(smelling)是通过嗅觉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的一种检查方法。这些异常气味多来自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脓液与血液等。嗅诊时医生用手将患者散发的气味扇向自己的鼻部,然后仔细判断气味的性质和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有能力基于气味建立诊断,因为嗅诊可迅速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有经验的医生在第一次与患者接触时,根据气味变化就能做出诊断或把握诊断方向。气味常出现在代谢性疾病或中毒以后。但气味很难精确描述,个体对气味的感觉差异极大。临床常见的气味及其临床意义见表3-4。
表3-4 临床常见的气味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