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临床检验速查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体液及分泌物检验

第一节 尿液检验

一、尿量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成年人:1000~2000ml/24h。
【临床意义】
1.增多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尿量增多见于:①暂时性多尿:如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②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糖增多引起的溶质性利尿。③尿崩症:由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影响尿液浓缩导致多尿。还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均可出现多尿。
2.减少
 成年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低于100ml/24h,则称为无尿。常见于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二、外观检查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新鲜尿液清澈透明。
【临床意义】
尿液颜色受食物、尿色素、药物等影响,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病理性尿液外观可见下列情况:
1.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
正常尿液不含血红蛋白,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
 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
 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三、尿比重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临床意义】
尿比重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尿比重测定可粗略地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1.增高
 见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降低
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四、尿酸碱度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临床意义】
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成碱性尿。
1.尿pH增高
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用药的一个指标,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而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
2.尿pH降低
 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五、尿葡萄糖测定
【适应证】
1.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0.56~5.0mmol/24h。
【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的葡萄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一般为8.88mmol/L)时或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值降低,即导致尿中出现大量的葡萄糖。
1.血糖增高性糖尿
 血糖超过肾糖阈值为主要原因。如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暂时性糖尿
 如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等。
4.其他糖尿
 如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戊糖等,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六、尿蛋白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
1.生理性蛋白尿
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剂等刺激下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
 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为持续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
见于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以及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本-周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组织性蛋白尿:
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此外,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一般不伴有肾本身的损害,经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内掺入阴道分泌物时,尿蛋白定性试验亦可呈阳性。
七、尿隐血试验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尿隐血试验阳性:见于泌尿系统出血、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疟疾等。当尿液中含有强氧化剂、肌红蛋白会造成假阳性,含有高浓度维生素C时会造成假阴性。
八、尿白细胞酯酶定性试验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提示尿路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九、尿酮体测定
【适应证】
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酮体是 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三者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
1.糖尿病性酮尿
 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此时多伴有高糖血症和糖尿,而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非糖尿病性糖尿
 见于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乙醇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十、尿胆原定性测定
【适应证】
用于黄疸、肝脏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2.减少
 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
十一、尿胆红素定性测定
【适应证】
用于黄疸、肝脏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
2.减少
 见于溶血性黄疸。
十二、尿亚硝酸盐定性测定
【适应证】
用于尿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亚硝酸盐试验是诊断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与病原微生物种类、体内适量硝酸盐的存在和尿液标本留取的时间有关。因此,尿亚硝酸盐试验阴性的患者不能排除尿路感染的可能;尿亚硝酸盐试验阳性的患者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假阳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尿液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此外,某些药物也影响试验结果,如硝基呋喃可能降低亚硝酸盐反应的灵敏性导致尿亚硝酸盐试验出现假阴性;若患者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可竞争性抑制作用使亚硝酸盐试验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阳性:见于尿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感染等。
十三、尿维生素C定性测定
【适应证】
用于监测尿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葡萄糖等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区间】
阴性或阳性。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后。
2.降低
 见于维生素C缺乏症、Moller-Barlow病(骨病变加小儿维生素C缺乏病)、潜在维生素C缺乏症。
此外,维生素C测定还可用于监控其对其他条带区检测反应的干扰。
十四、尿红细胞检查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出血、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0~3/HP。
【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HP,具有临床意义。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如出现不均一性红细胞提示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十五、尿白细胞检查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0~5/HP。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成年女性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除有成团脓细胞外,并伴有多量扁平上皮细胞。有时尿液中也可见到脓细胞,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
十六、尿上皮细胞检查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可少量存在复层扁平上皮细胞,不见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无肾小管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和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1.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增多
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见于尿道炎。
2.移行上皮细胞增多
见于输尿管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
 见于肾小管坏死等肾小管疾病。
十七、尿吞噬细胞检查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尿液中吞噬细胞来源主要分为两类:来自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细胞,为白细胞的2~3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3~6倍。
尿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十八、尿肿瘤细胞检查
【适应证】
用于泌尿系肿瘤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肾脏、输尿管及膀胱肿瘤时,尿液中可找到肿瘤细胞。尿液脱落细胞检查癌细胞阳性率约为70%。
十九、尿管型检查
【适应证】
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无管型或偶见透明管型。
【临床意义】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透明管型
 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
2.颗粒管型
 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开始时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粗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外形较宽易断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黄褐色,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细颗粒管型,在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细小而稀疏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混合管型: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蜡样管型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重症肾小球肾炎。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
 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6.宽大管型
 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又称肾功能不全管型。
7.细菌性管型
 见于感染性肾疾病。
二十、尿结晶检查
【适应证】
1.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临床用药的监测。
【参考区间】
可含有少量代谢性结晶。
【临床意义】
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各异的盐类结晶。结晶体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易在碱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磷酸钙、碳酸钙和尿酸钙晶体等。易在酸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尿酸晶体、草酸钙、胆红素、酪氨酸、亮氨酸、胱氨酸、胆固醇、磺胺结晶等。
1.磷酸盐结晶
大量出现见于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
2.碳酸钙结晶
常与磷酸盐结晶同时出现。
3.胆红素结晶
 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癌等。
4.亮氨酸、酪氨酸结晶
 见于急性有机磷、氯仿中毒和急性肝坏死、肝硬化等。
5.胱氨酸结晶
 见于先天性胱氨酸尿症。
6.胆固醇结晶
 见于肾淀粉样改变、尿路感染、乳糜尿患者。
7.磺胺类药物结晶
见于服用较多磺胺类药物。大量出现并伴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8.草酸钙结晶
 大量出现并伴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二十一、1小时尿沉渣计数
【适应证】
用于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红细胞:男性<30 000/h,女性<40 000/h。
白细胞:男性<70 000/h,女性<140 000/h。
管型:<3400/h。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高
见于肾炎,并可查到管型。
2.白细胞增高
见于肾盂肾炎。
二十二、乳糜尿试验
【适应证】
1.用于丝虫病等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乳糜尿是因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未经正常的淋巴道引流入血而逆流进入尿中所致。尿液中的乳糜是一种脂肪微滴,可使尿外观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
阳性:见于丝虫病,也可由于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的肾周淋巴循环受阻,淋巴管阻塞而致乳糜液进入尿液所致。
二十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适应证】
用于慢性血管内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 test)又称尿Rous试验。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尿中有铁排出。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只要存在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慢性血管内溶血、恶性疟疾、血型不合的输血等,本试验结果即呈阳性,并可持续数周。但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二十四、尿妊娠试验
【适应证】
用于早孕、不完全流产、异位妊娠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尿妊娠试验俗称早早孕试验,是通过检测尿中是否含有一定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从而判定是否怀孕。正常非妊娠女性呈现阴性,妊娠女性则为阳性。一般在停经35天尿妊娠试验就会呈阳性反应。
阳性:见于早孕、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异位妊娠、不完全流产、畸胎瘤等。
二十五、尿本-周蛋白测定
【适应证】
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肾淀粉样变、淋巴瘤、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转移癌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又称凝溶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其聚合体。此种蛋白在pH4.9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有沉淀发生,温度升高至100℃时,沉淀消失,再冷却时又可重现沉淀。当血浆中浓度异常升高时可从尿液中排出。
尿本-周蛋白增高可见于:
(1)浆细胞恶性增殖:此时可能有较多的轻链产生或重链的合成被抑制,致使过多的轻链通过尿液排出。
(2)多发性骨髓瘤:约50%的患者其尿液可出现本-周蛋白。
(3)巨球蛋白血症: 约15%的患者其尿液可出现本-周蛋白。
(4)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二十六、24小时尿蛋白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脏、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0~1.5g/24h。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脱水和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多)、巨球蛋白血症等。
2.降低
 见于肝脏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严重烧伤、肾病综合征、腹水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十七、24小时尿钾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肾功能不全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碱中毒等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酶法:25~100mmol/24h。
离子选择电极法:25~125mmol/24h。
【临床意义】
尿钾测定可反映肾脏病变情况。
1.增高
 见于饥饿初期、库欣综合征、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性高血压、糖尿病酮症、原发性肾脏疾病,以及摄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两性霉素B、庆大霉素、青霉素、利尿剂等药物。尿钾高于20mmol/L与肾性病因有关。
2.降低
见于艾迪生病、严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硬化、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以及摄入麻醉剂、肾上腺素、丙氨酸、阿米洛利等药物。尿钾低于20mmol/L与非肾性状态有关。
二十八、24小时尿钠测定
【适应证】
1.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肾脏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2.用于电解质紊乱等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酶法法:130~260mmol/24h。
离子选择电极法:127~387mmol/24h。
【临床意义】
当血钠超过110~130mmol/L时,可从尿中排出多余的钠。
1.增高
 见于进食含钠过多的食物、严重的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碱中毒,以及摄入咖啡因、利尿剂、肝素、锂盐、大剂量黄体酮等药物。
2.降低
 见于进食含钠过少的食物、月经前、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衰竭晚期、腹泻、吸收不良等,以及摄入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普萘洛尔(普萘洛尔)等药物。
二十九、24小时尿钙测定
【适应证】
1.用于甲状旁腺功能性疾病、维生素D状态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脂肪泻、尿毒症等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邻甲酚酞络合铜比色法、离子选择电极法:2.7~7.5mmol/24h。
【临床意义】
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但尿钙值变化很大,钙、蛋白质的摄入和磷的排出可影响钙的排出,尿磷高则尿钙低。
1.增高
见于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肾小管酸中毒,以及摄入大量氯化钠、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
2.降低
见于妊娠晚期、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脂肪泻、急性胰腺炎,以及摄入利尿剂、雌激素、新霉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三十、24小时尿磷测定
【适应证】
1.用于甲状旁腺功能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脂肪泻、维生素D状态等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16.14~41.98mmol/24h。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范可尼综合征、骨质软化症、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等。
2.降低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并发酸中毒、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肢端肥大症、脂肪泻等。
三十一、24小时尿氯测定
【适应证】
用于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离子选择电极法:100~250mmol/24h。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失水大于失盐、代谢性酸中毒、过量注射生理盐水等。
2.降低
 见于低氯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或胆汁大量丢失,长期限制氯化钠的摄入(如艾迪生病、抗利尿素分泌增多的稀释性低钠),脑脊液低氯症等。
三十二、尿苯丙酮酸测定
【适应证】
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苯丙酮尿症患者。
三十三、尿卟啉试验
【适应证】
1.用于卟啉病、重金属中毒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2.用于肝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Haining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先天性卟啉病、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急性卟啉病、铅及重金属中毒、肝病、某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等。
三十四、尿淀粉酶测定
【适应证】
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亚乙基-4-NP-麦芽庚糖苷(EPS)法:≤ 1200U/L(37℃)。
碘-淀粉比色法:100~1200U/L。
【临床意义】
淀粉酶为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酵素,经胰导管随胰液排入十二指肠。测定尿淀粉酶(urine amylase)主要用于胰腺炎的诊断。
1.增高
 见于急性胰腺炎,一般在发病后12小时开始增高,持续3~10天恢复正常。尿中淀粉酶持续时间比血中略长5~7天。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呈中度升高。还可见于失水、休克、继发性肾功能障碍、胰腺癌、胰腺外伤、胆总管阻塞、胆石症、胃溃疡穿孔、流行性腮腺炎、乙醇中毒等。
2.减少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糖尿病等。
三十五、尿胰蛋白酶Ⅱ测定
【适应证】
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和监测。
【参考区间】
免疫层析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患者血清胰蛋白酶Ⅱ含量增高,但尿胰蛋白酶Ⅱ定性阴性。有时可见胆管炎患者尿胰蛋白酶Ⅱ呈阳性。
三十六、尿碘测定
【适应证】
用于碘缺乏及甲状腺疾病的辅助诊断。
【参考区间】
100~300μg/L。建议各实验室应根据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正常人体内含有15~20mg碘,大部分存在于甲状腺内,人体通过饮食、空气、水等方式摄入的碘,80%~90%由肾脏排出,10%经粪便,约5%通过汗液、毛发及肺排出。尿碘是一种反映人体碘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1.降低
 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呆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增高
 见于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以及服用碘剂(如长期服用胺碘酮等)过量者。
3.孕妇
 若孕妇体内缺碘则可导致胎儿和婴幼儿的脑损伤,造成不可逆转的智力低下和精神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呆、傻、聋哑、瘫和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缺陷。因此,为保护儿童智力发育不受缺碘的危害,应分别于孕早期(0~3个月)、孕中期(4~6个月)和孕晚期(7~9个月)进行尿碘水平检测。如果发现尿碘含量偏低,说明孕妇体内碘营养不足,应及时补碘。

(高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