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2 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女,22岁。自幼面部多发错构瘤及反复发作抽搐,智力低下。例2,男,9岁。自幼抽搐,智力欠佳。
CT与MRI所见
例1,侧脑室水平CT平扫(图1-2-1A),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箭)。侧脑室前角水平CT平扫(图1-2-1B),右侧室间孔处结节状稍高密度影(箭)。T 1WI(图1-2-1C),右侧室间孔及右侧尾状核头部稍高及稍低信号结节(箭与箭头)。冠状位T 2WI(图1-2-1D),室间孔处病变为略高信号(箭)。矢状位增强T 1WI(图1-2-1E),上述室间孔病变明显及均匀强化(箭)。例2,轴位增强CT(图1-2-2),右侧侧脑室前角分叶状明显及不均匀强化肿物(箭),双侧侧脑室扩大。
图1-2-1A
图1-2-1B
图1-2-1C
图1-2-1D
图1-2-1E
图1-2-2
最后诊断
均为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ma,SGCA)也是一种WHOⅠ级星形细胞瘤,仅见于结节性硬化(TS)病人,与室管膜下错构性结节密切相关。病理学上肿瘤细胞变化多样,很难与错构性结节区分,可见大锥体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胞质丰富,胞核圆而大,染色质偏位,但很少间变。GFAP染色(+)。SGCA仅见于1/5以下的TS病人,但一旦出现,约1/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抽搐,其他包括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本病进展缓慢,一般不侵犯脑实质,因此预后良好。阻塞室间孔及并发出血者可致脑积水与猝死。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均发生于室间孔附近,偶有脑室外肿瘤的报道。肿物呈结节状、类圆形或分叶状。其大小可从很小的点状到数厘米大小,一般为10~15mm,随访肿瘤常每年增大2.5mm~5.6mm。多数单发,约1/5病例多发。肿瘤内少见出血及坏死,但钙化常见。15%合并双侧侧脑室扩大;②CT平扫肿物为等或稍低密度,常伴结节状高密度影,同时合并侧脑室周围钙化,尤其常见于丘脑-纹状体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及显著强化;③肿瘤呈T 1等或低信号、T 2等至高信号,钙化结节呈T 1稍高及T 2低信号。FLAIR呈略高信号,并有助于检出错构性病变,呈室管膜下向外延伸的条纹状或楔形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高于CT所见;④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2年左右复查一次颅脑影像学;⑤血管造影可见肿瘤一定程度染色。
鉴别诊断
①主要是TSC的室管膜下非肿瘤性结节,这些结节长期稳定,无需切除,一般<5mm,可位于侧脑室旁任何部位,丘脑-纹状体沟最多见;②室管膜下瘤,见于中老年病人,多无明显强化;③脉络丛乳头状瘤,位于第三脑室者可延伸至室间孔,5岁以下儿童多见,强化更为显著,多为分叶状,未造成梗阻者也可出现脑积水;④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青年女性,起源于侧脑室体部,多发囊变者呈泡泡状,强化较轻;⑤脑室内胶质瘤,常为邻近脑实质或透明隔肿瘤侵犯所致,伴瘤周水肿;⑥室管膜瘤,易侵犯脑实质,囊变及水肿明显;⑦少突胶质瘤,常位于脑实质表浅部位,可见粗大条状或弧形钙化;⑧脑室内脑膜瘤,三角区多见,信号及密度近似脑实质,增强扫描显著及均匀强化;⑨转移瘤,有原发肿瘤史,见于40岁以上病人,可多发及瘤周水肿明显;⑩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见于儿童或青年,呈囊实性,实性区域及囊壁明显强化。
简要讨论
SGCA具有特征性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如抽搐、智力减退、面部错构瘤(三联征),侧脑室室管膜多发结节伴钙化,肿瘤大部分位于室间孔附近,并可合并肾囊肿及肾细胞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