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操作与技巧(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三章 人工晶状体取出术

随着患者对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处理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水平的提高,人工晶状态取出或置换手术的几率较前有所增高。

第一节 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原因

(一)严重人工晶状体脱位
如果白内障手术中的前囊孔不是环形居中,尤其是开罐式截囊者,当后囊膜在乳化核或吸取皮质的过程中出现破裂后,无论破裂孔的大小,都可能造成所植入人工晶状体位置发生偏位或脱位。轻度人工晶状体偏位,如果没有严重影响视力,可以定期观察。当人工晶状体偏位造成较大屈光不正,可以进行手术调位或复位。但当人工晶状体发生脱位或因脱位引起眼部其他并发症,则要根据视力及眼内组织受影响的程度,决定人工晶状体取出与否。人工晶状体取出需要谨慎,在分离人工晶状体与邻近组织的粘连时容易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玻璃体牵拉对眼底组织的损伤。
(二)人工晶状体损伤或伴有严重并发症
1.人工晶状体损伤
常见的有人工晶状体断襻或光学部严重裂开。如在术中发现应即刻更换新的人工晶状体,如术后发现应根据对视力影响及人工晶状体偏位情况决定手术与否。此外,激光后囊膜切开过程中也可能损伤人工晶状体,特别是在给配合欠佳的儿童或伴有眼球震颤的患者进行激光治疗时容易发生。儿童的后囊混浊机化一般比较致密,需要较大的能量进行后囊膜切开,当激光能量较大且对焦不准时容易损伤人工晶状体(图13-1-1)。严重损伤且需要处理后发障时可联合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术。
图13-1-1 YAG激光导致人工晶状体损伤
2.人工晶状体接触角膜内皮角膜失代偿
一旦检查发现人工晶状体接触角膜内皮引起损伤(图13-1-2)甚至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应尽快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工晶状体复位或取出。
3.严重持久的炎症反应
引起炎症反应的因素很多,必须确认为人工晶状体引起的炎症反应才能考虑取出人工晶状体,否则手术刺激只能加重炎症反应。由于现在人工晶状体从材料生物稳定相容性到生产工艺及消毒灭菌,都较前有了极大提高,单纯由人工晶状体引起的严重炎症已很少发生。而长期炎症反应可以使局部产生大量机化包裹,人工晶状体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取出人工晶状体操作困难,且因为要分离大量粘连极易加重炎症反应。所以对人工晶状体的取出应极为慎重。
图13-1-2 前房人工晶状体导致角膜内皮损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 很多眼内炎是细菌或真菌导致的,发展迅速,在手术后很短时间内即出现角膜严重水肿、前房积脓、及玻璃体内大量脓性渗出,眼底情况只能通过超声波检查了解。感染波及玻璃体的患者应考虑玻璃体切除手术清除病灶,并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控制感染。对于人工晶状体取出与否,有学者认为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与前囊粘贴,周边囊袋内容易滞留一些细菌,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其取出,充分切除残留的晶状体囊,彻底清除所有炎症病灶。部分眼内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以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眼球丧失视功能功能、眼组织萎缩甚至需要进行眼球摘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眼内感染性炎症的预后关系紧密。
(三)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错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能否取得很好效果,除了手术技巧以外,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手术前要很好地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减少参数误差,可以获得尽可能准确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度数。
1.计算误差
以往很多基层医院没有配备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的仪器,根据病史及以前的戴镜史推测准备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用1.25D人工晶状体解决1.0D眼镜进行推测,造成术后屈光状态严重偏离。此时,需要取出人工晶状体并同时置换一枚度数合适的人工晶状体。随着人工晶状体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由于计算误差导致的术后大的屈光误差已不多见,但在高度近视患者由于后巩膜葡萄肿等引起的计算误差仍有发生,当术前按正视眼预留度数时,这类患者容易产生术后远视,造成极度不适应。随着检查设备和计算公式的不断发展修正,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计算已经越来越准确了,尤其是对于LASIK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修正公式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的屈光偏差。
2.屈光参差
双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时,应考虑双眼术后屈光协调问题。正常情况下,双眼屈光参差在3D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术后预留度数应该参考对侧眼的屈光状态。这种情况下,应该和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预留方案。白内障手术后较大的屈光参差,可以考虑光学矫正的方法,如佩戴角膜接触镜,必要时再考虑角膜屈光手术。
(四)其他
1.人工晶状体混浊
一般立刻发生在手术后或6个月以上,各种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均有报道。患者发生进行性视力下降、眩光等症状,裂隙灯检查可见人工晶状体发生均匀的乳白色混浊(图13-1-3),实验室检查表明混浊是大量钙质沉着引起。该现象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有一定关系,随着材料的完善,现在已经极为少见。
图13-1-3 人工晶状体发生均匀的乳白色混浊
2.视觉障碍
少部分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出现强烈的眩光、眩晕,对于长期不能缓解者,可以考虑更换人工晶状体。

第二节 人工晶状体取出的手术方法

取出人工晶状体术前应对患者眼部情况仔细分析,根据人工晶状体的性质决定切口的大小。
1.硬性人工晶状体取出
做6mm巩膜隧道切口,注入黏弹剂于人工晶状体前后,分离人工晶状体与囊膜及周围粘连。如果前囊孔较小,可用剪刀剪开前囊孔,对粘连紧密的虹膜组织多采用锐性分离,将人工晶状体小心旋转到前房取出。如果粘连严重可剪断襻,将光学部取出再取出人工晶状体襻,如太困难可不取出。
2.折叠性人工晶状体取出
采用4mm小切口,同样方法将人工晶状体转入前房内,用剪刀在辅助钩的配合下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剪成两半,可以自小切口一半一半取出。后囊完整可以再植入人工晶状体,有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可用纤维剪剪除切口处玻璃体或做前部玻璃体切除,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中尽量减少虹膜损伤及大范围分离,否则容易引起术后严重的炎症反应。
3.注意点
手术开始前尽量搞清楚前一次手术的术式,人工晶状体有没有缝合,晶状体后囊是否完整,手术眼的屈光状态。
如果人工晶状体曾被缝合,一般是襻被缝合到巩膜上,可先试行缝线拆除,然后慢慢转动人工晶状体。如能转动按前法取出,如不能活动可剪断襻和光学部的连接,只取出光学部。
在取出人工晶状体时要注意不要破坏原来完整的后囊;如果人工晶状体在睫状沟,晶状体后囊已经破裂,取出时不要扩大原来的后囊破孔,以防不能再植入人工晶状体。
手术眼原有的屈光状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高度近视眼,多一次内眼手术就多一分风险。
因此,为避免更大的手术风险,在手术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手术眼,除考虑手术的难易度,还要仔细地预测手术后能否提高视力及取出与置换人工晶状体的必要性。

(施玉英 卢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