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肛门直肠周围血管

一、肛门直肠动脉
肛门直肠部的血管十分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和骶中动脉。这些动脉之间有很丰富的吻合(图2-8~图2-10)。
1.直肠上动脉
又称痔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分支。起于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支起点的下方,在第三骶骨水平面与直肠上端后面分为两支。循直肠两侧穿过肌层到黏膜下层。直肠上动脉是直肠血管最大最主要的一支,沿途分出许多分支,分布于直肠上部各层和全部肠黏膜,供应直肠和齿线以上的肛管,其毛细血管丛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上动脉在肛管上方的右前、右后和左侧三处,即截石位3、7、11点,有主要分支。这些分支处是内痔的好发区域,指诊时可以在肛管上方摸到动脉搏动,也是痔手术后大出血的部位所在。
图2-8 肛门直肠的血管
图2-9 肛门直肠的血管
图2-10 直肠动脉侧面观
2.直肠下动脉
又称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的一个分支,大部分起自阴部内动脉,也有少数直接起自髂内动脉或者膀胱动脉。左右各一,位于骨盆两侧。在骨盆直肠间隙内沿直肠侧韧带分布于直肠前壁肌肉,在黏膜下层与直肠上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下动脉主要供给直肠前壁肌层和直肠下部各层。直肠下动脉的管径在0.1~0.25cm之间不定,且分布及分支不规律,大部分患者在切断此动脉后不会引起严重出血,但是约有10%的患者直肠下动脉较大,手术时出血如不结扎可有严重后果。故手术中对直肠下动脉应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肛门动脉
又称痔下动脉,起自坐骨棘上方的阴部内动脉,行于会阴两侧,经坐骨肛门窝坐骨棘上方阴管,分支分别到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管末端,有的分支通过内外括约肌之间或外括约肌的深浅两部之间,到肛管黏膜下层与直肠上下动脉吻合(图2-11)。最主要的分支有三支:第一支向后上,分布于肛提肌;第二支“痔动脉”至肛门后方,分布于肛尾韧带和外括约肌的后部;第三支最粗大,分布于外括约肌中部。主要为肛提肌、内外括约肌和肛周皮肤供血,也有部分血供到下部直肠。肛门局部的血供主要来自肛门动脉,但是约80%以上的人群两侧肛门动脉在肛门后方无吻合。因此,肛门后方区域组织血管分布不足,供血较会阴区及肛门两侧严重不足,造成此处肛裂好发,且发生在此处的肛瘘及脓肿术后愈合较慢。
4.骶中动脉
起自腹主动脉分叉上1cm处后壁,沿第4、5腰椎和骶尾骨前面下降,行于腹主动脉、左髂总静脉、骶前神经、痔上血管和直肠的后面,部分终末分支可沿肛提肌的肛尾缝下降至肛管和直肠。骶中动脉直径小,分支不定,对直肠血液供给的价值甚微。因此,肛门部的手术不会造成骶中动脉的出血,但是直肠手术中,切除直肠时将直肠由骶骨前面下拉,在与尾骨分离时,切断此动脉有时会引起止血困难。
图2-11 肛门动脉与男子会阴动脉
二、肛门直肠静脉
肛周静脉与动脉的分布排列类似,动静脉相伴而行。以齿线为界将肛门直肠静脉分为两个静脉丛:痔内静脉丛、痔外静脉丛(图2-12)。
1.痔内静脉丛
又称直肠上静脉丛,或者痔上静脉丛,位于齿线上黏膜下层,静脉丛在直肠柱内呈囊状膨大,各膨大并以横支相连,在肛管的右前、右后、左前三个区域(截石位3、7、11点),因直肠上动脉供血充足,这三个部位直肠静脉丛更显著,是内痔的好发部位,临床上称之为母痔区。静脉丛汇合成5~6支集合静脉垂直向上,约行8cm的距离,穿出直肠壁形成痔上静脉(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这些静脉无静脉瓣,穿过肌层时易受压迫,尤其排便时压迫更为明显,这也是形成内痔的因素之一。门静脉高压患者因痔上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易怒张膨大形成痔。
图2-12 肛门直肠静脉分布
2.痔外静脉丛
又称直肠下静脉丛,或者痔下静脉丛,位于齿线下方的皮下,由肛管内壁静脉、肛周静脉、直肠壁外静脉汇集而成,沿外括约肌外缘连成一个边缘静脉干。痔外静脉丛汇集肛管里面静脉,下部入阴部内静脉,中部入髂内静脉。
在肛门附近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此结构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当肝脏发生肝硬化而导致门静脉高压时,肛门附近的吻合支成为门-腔静脉侧支循环的通路。因此,对于肝硬化的患者,如果同时有痔疮出血,应保守谨慎处理,以防大出血的发生。此外,直肠癌也可沿门静脉系统播散,转移至腹腔和肝内,造成转移癌,而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