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结 肠

结肠起自盲瓣,止于直肠,全长约130~150cm,约为小肠长度的四分之一,结肠平均直径约7cm,较小肠更粗,且向远心端逐渐变细,到乙状结肠末端直径仅有2cm左右。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七个部分。其中横结肠及乙状结肠有肠系膜,活动范围较大,其他部分比较固定。结肠有三种特殊的解剖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脂肪垂。结肠带是在结肠表面,由肠壁纵肌形成的三条间距相等的纵行带,每条结肠带宽度约6cm。结肠带比结肠短1/6,因此使结肠肠壁收缩形成了一列袋状突起,称为结肠袋。三条结肠带将结肠分成三行,在结肠外面结肠带的两侧有肠壁黏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脂肪垂,脂肪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图2-25)。
图2-25 结肠的组织结构
1.盲肠
位于右髂凹,腹股沟韧带外侧上方,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向上接于升结肠,长约6cm,宽7cm,是结肠壁最薄、位置最表浅的部分。在盲肠与升结肠连接处有回盲瓣,其顶端内侧有阑尾,有腹膜包绕,阑尾的系膜长短不一,较长者阑尾活动度大,系膜短小者,阑尾活动受限。在回肠进盲肠壁入口处有回盲瓣,回盲瓣由上下两个唇状皱襞组成,具有括约功能,既可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进入小肠,也可控制食糜不致过快地进入大肠,从而使食物在小肠内得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2.升结肠
位于盲肠和结肠肝曲之间,长约12~20cm,由盲肠向上到肝右叶下面,下端与髂嵴相平,上端在右第10肋横过腋中线止。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使升结肠固定于腹后壁与腹侧壁,约1/4的人有升结肠系膜,成为活动的升结肠,可引起盲肠停滞。有的因向下牵引肠系膜上血管蒂可将十二指肠压迫在腰椎体上,造成十二指肠横部梗阻。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肾,腰背筋膜,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手术分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升结肠的功能是推动食物的消化吸收。
3.结肠肝曲
又称结肠右曲,是结肠经升结肠转为横结肠的部位。位于右侧第9和第10肋软骨下面,起于升结肠,在肝右叶下面与右肾下极前面之间向下向前,然后向左与横结肠连接,有腹膜遮盖,内侧前方有胆囊底,内侧后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及右肾,因紧靠胆囊,胆结石可穿破胆囊到结肠内。肝曲比脾曲位置较低也浅,也不如脾曲固定。当结肠肝曲由肝前间隙或肝后间隙进入肝脏与膈之间,可引起右季肋部隐痛、腹胀甚至消化道梗阻等症状,称为间位结肠综合征,也称为Chilaiditi综合征。
4.横结肠
结肠肝曲和脾曲之间的部分,位于胃大弯下方,长度约40~50cm,两端固定,中间凸向前下方,有腹膜完全包绕,并有较长的横结肠系膜,是结肠最长,活动度最大的部分,有时甚至可降至盆腔。横结肠上方有胃结肠韧带连于胃大弯,下方续连大网膜。横结肠系膜根部与十二指肠下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和胰腺关系密切,在胃、十二指肠及胰腺等手术时,应注意防止损伤横结肠系膜内的结肠中动脉,以免造成横结肠的缺血坏死。分离横结肠右半部时,应防止损伤十二指肠和胰腺。女性横结肠位置较低,容易受盆腔内炎症侵犯,与盆腔器官粘连。
5.结肠脾曲
横结肠末端与降结肠连接的部分。脾曲位置高而深,是结肠最固定的部分,手术分离困难。除其后面与胰腺尾连接处以外,都有腹膜遮盖。前方有胃体及肝左叶的一部分,后与左肾及胰腺尾相连。脾结肠韧带为三角形,在脾曲外侧,向上向内与膈肌相连。韧带内有少数血管,如横结肠远段和降结肠近段有病变时,韧带内血管常增多。游离脾曲时,应先结扎切断胃结肠韧带,再分离降结肠,将左半横结肠牵紧、即可看清脾结肠韧带,结扎切断,以免损伤脾脏。由于横结肠过长、下垂,脾曲部解剖位置过高,弯曲角度太小、太急而导致肠腔狭窄,使肠内气体或粪便积滞,称为脾曲综合征。
6.降结肠
是由脾曲到髂嵴的一段结肠,上与横结肠相接,下与乙状结肠相连,长约20cm,由起点向下向内,横过左肾下极,然后垂直向下到髂嵴。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有的有降结肠系膜。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左肾下外侧、腹横肌腱膜起点及腰方肌相接触,有股神经,精索或卵巢血管,及髂外血管。内侧有左输尿管,前方有小肠。
7.乙状结肠
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结肠,因肠管呈“乙”字形弯曲而得名。位于盆腔内,起于降结肠下端,向下在第3骶椎前方,正中线左侧,止于直肠上端。乙状结肠的长度变化范围很大,平均约25~40cm,短者10~13cm,长者甚至达到80cm左右。乙状结肠分上下两段,上段较短,位于左髂凹内,常无系膜,比较固定,又叫髂结肠,在髂肌前面向下,平髂前上棘转向内,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到盆缘与下段盆结肠相连。下段较长,又称盆结肠,在髂结肠与直肠之间。
乙状结肠系膜多较长,活动度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乙状结肠的脂肪垂多而明显。腹膜包绕全部乙状结肠,并形成乙状结肠系膜。系膜在肠中部较长,向两端逐渐变短并在两端消失。因此,乙状结肠两端在降结肠与直肠连接处固定,中部活动范围较大。乙状结肠系膜呈扇形,根部斜行附着于盆腔,有升降两部。升部由左腰大肌内缘横过左侧输尿管及左髂外动脉,向上向内至正中线,然后在髂骨前方垂直向下,成为降部,止于第3骶椎前面。乙状结肠前方与膀胱或子宫之间有小肠,后有骶骨,左侧输尿管由其后方经过,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一、结肠动脉
结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其中右半结肠的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而来,有结肠中动脉、结肠右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左半结肠的动脉由肠系膜下动脉而来,有结肠左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另外还有边缘动脉和终末动脉。
1.右半结肠的动脉
①结肠中动脉:在胰腺下方自肠系膜上动脉分出,在横结肠缘附近分出左右两支,分布于横结肠右三分之一,并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约有3%的人无结肠中动脉,横结肠由左、右结肠动脉的分支供血;另有10%的人有副结肠中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和肠系膜下动脉,偏左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内,供应横结肠左半部及结肠脾曲的血液。②结肠右动脉:在结肠中动脉起点下方1~3cm处,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在腹膜后、右肾下方,向右行,横过下腔静脉,右精索或卵巢血管及右输尿管,分成升降两支。升支多与结肠中动脉的右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动脉升支吻合。整个右动脉供给升结肠和脾曲。③回结肠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终末支,在结肠右动脉稍下方发出,在十二指肠横部下方腹膜后,向下向右分成升降两支,升支与结肠右动脉降支吻合,降支到回盲部分成前后二支,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回肠支吻合。回结肠动脉供给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下段血液。
2.左半结肠的动脉
①结肠左动脉:在十二指肠下方,从肠系膜下动脉左侧发出,在腹膜后向上向外,横过精索或卵巢血管、左输尿管和腰大肌前方走向脾曲,分成升降两支。升支在左肾前方进入横结肠系膜,与中结肠动脉左支吻合,分布于脾曲、横结肠末端;降支下行与乙状结肠动脉吻合,沿途分支,分布于降结肠和脾曲。②乙状结肠动脉:数目不定,约2~6条,一般分第一、二、三乙状结肠动脉,其起点也不一致。有的是单一的动脉,起于肠系膜下动脉,分成数支,有的每支分别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有的第一乙状结肠动脉起于结肠左动脉。在乙状结肠系膜内向下向左,互相吻合,形成动脉弓和边缘动脉。在上部与结肠左动脉降支吻合,在最下部与直肠上动脉之间无边缘动脉连接,但在此区内动脉吻合丰富。乙状结肠动脉主要供给乙状结肠。
3.边缘动脉和终末动脉
供应结肠血液的各动脉之间在结肠内缘相互吻合,形成一动脉弓,此弓即结肠边缘动脉。如边缘动脉完好,在肠系膜下动脉由主动脉起点结扎切断,仍能维持左半结肠血液供应。这种吻合可由单一动脉连接,或由一、二级动脉弓连接,对结肠切除有重要关系。但其保持侧支循环大小和距离不同,有的在结肠中动脉与结肠左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有的在结肠右动脉与回结肠动脉之间缺乏吻合。因此,结肠切除时,应注意检查边缘动脉分布情况,结肠断端血液循环是否充足。终末动脉是由边缘动脉分出长短不同的小动脉,与结肠垂直到肠壁。其短支由边缘动脉或由长支分出,分布于近系膜侧的肠壁。长支由边缘动脉而来,在浆膜与肌层之间,到结肠带下方,穿过肌层,分布于黏膜下层,与对侧长支吻合,脂肪垂根部常有终末动脉,切除时不可牵拉动脉,以免损伤。
二、结肠静脉
结肠的静脉属门静脉系统,结肠壁内静脉丛汇集成小静脉,在肠系膜缘合成较长静脉,与结肠动脉并行,成为与结肠动脉相应的静脉。分布在右半结肠的静脉有结肠中静脉、结肠右静脉和回结肠静脉。这些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合成肠系膜上静脉,入门静脉。左半结肠静脉经过乙状结肠静脉和结肠左静脉,入肠系膜下静脉,在肠系膜下动脉外侧向上,到十二指肠空肠曲外侧转向右,经过胰腺右方,入脾静脉,最后入门静脉。
三、结肠淋巴组织
结肠的淋巴组织分布不均匀,以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曲和脾曲较少,降结肠最少。结肠的淋巴由壁内淋巴、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主结肠淋巴结五部分组成。肠壁的淋巴经过这五部分逐级引流,最后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再经肠干汇入乳糜池。而同级淋巴结之间和不同级淋巴结之间都可能存在直接通路,所以结肠癌患者可发生跳跃性转移或逆向播散(图2-26)。
图2-26 结肠的血管和淋巴
四、结肠的神经
结肠主要由肠系膜上、下神经丛支配,它们所含的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腰交感神经节,分布于全部结肠。迷走神经纤维仅分布于结肠脾曲以上的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则由骶2~4脊髓节的副交感神经分布。支配结肠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作用使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抑制结肠平滑肌和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作用兴奋促进结肠平滑肌活动和腺体分泌。两类神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