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腹 泻

腹泻是大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次,成形、黄褐色、外附少量黏液。也有些正常人每日排便2~3次,只要无脓血,仍属正常生理范围。腹泻是指正常的排便习惯有了改变:①排便次数明显增加。②粪便变稀,形、色、气味改变,含脓血、黏液、消化残渣、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气味酸臭。③排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临床上,具有以上三个特点时才可称腹泻。
一、发病原因和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
1.感染 这是引起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及蠕虫类寄生虫等,经口腔进入消化道后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引起腹泻。因致病部位和机制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1)病原体吸附于肠黏膜表面,产生肠毒素致泻。特点是并未侵及肠黏膜,其肠道黏膜完整,粪便稀水样,镜检无白细胞。
(2)病原体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和破坏肠黏膜,形成结肠黏膜损伤或溃疡。特点是粪便带脓血、黏液、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次明显增多。
(3)病原体吸附、侵入上皮细胞并侵犯黏膜固有层,但不明显破坏黏膜。特点是粪便为水样,偶带黏液,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2.胃肠道肿瘤和炎症 晚期胃癌、结肠直肠癌、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放射性结肠直肠炎、结肠憩室并发憩室炎、结肠直肠息肉并发的结直肠炎等,均可引起慢性或急性渗出性腹泻。特点是粪便中附有渗出液、黏液及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但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肠道运动异常 肠道蠕动亢进,粪便通过时间缩短,影响水分吸收,可造成腹泻。阑尾炎、憩室炎,有时部分肠梗阻可反射性使结肠蠕动亢进而腹泻,类癌综合征分泌的血清素、肥大细胞增多症分泌的组胺、胃泌素瘤分泌的促胃液素、甲状腺瘤分泌的前列腺素、血清素和低钙血症素等,均可使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工作或学习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或受到严重精神刺激,致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运动异常、发生精神神经性腹泻、结肠过敏等。出现腹泻、腹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药物,可导致结肠运动亢进而引起腹泻,如新斯的明、乙酰胆碱等。
4.吸收不良 小肠对脂肪的吸收不良是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特点是粪便呈淡黄或灰色,油腻糊样、气味恶臭。形成所谓的脂肪泻、乳糜泻等。其产生原因如下:
(1)肠内水解和消化功能障碍: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可导致胰腺的外分泌减少或缺乏,不能分解脂肪、引起严重脂肪泻。各种原因所致的胆汁淤积,可造成结合胆酸缺乏,中性脂肪的水解减少,乃影响脂肪的吸收,亦可引起脂肪泻。回肠是胆酸主要吸收场所,严重回肠疾病、回肠短路及远端回肠切除术后,大量胆酸从大便排泄,可影响胆酸的肠肝循环,使胆盐池减少,发生脂肪泻。
(2)小肠黏膜异常:局限性回肠炎等损害小肠黏膜后可诱发乳糖酶缺乏症,乳糖由于不能被分解吸收而在肠腔内起高渗透作用,使水分渗入肠腔,产生渗透性腹泻,进食麸质食物后,如缺乏某种多肽酶,使麸质中的麦胶蛋白不能分解,后者对小肠黏膜可造成损害,形成乳糜泻。此外,肠原性脂肪代谢障碍、肠道淀粉样变、小肠因血管硬化而缺血,均可使小肠黏膜受损而引起吸收不良和腹泻。
5.中毒 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外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河豚中毒等。化学物质中毒,如砷、汞、磷、酒精等。还有四环素、金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不良反应都可引起急性腹泻。对牛乳、鱼、虾、鸡蛋等过敏反应者,也可发生变态反应性腹泻。
6.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亦能引起腹泻。
二、中医对腹泻原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腹泻的原因主要是脾不运化,升清降浊失常,致湿邪下注而成,其原因可由于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而引起。
1.饮食所伤
过量饮食则停滞,过食肥甘则呆胃滞脾,或恣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致腹泻。《时病论·食泻》说:“食泄者,即胃泻也。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阳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积太仓,遂成便泻”。
2.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致脾失运化,胃不能受纳水谷,水谷不化,清浊不分,遂致泻泄。
3.肾阳虚衰
久病之后,损伤肾阳,命门火衰,不能温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常,而成腹泻。《景岳全书》描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来复,阴气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
三、分  类
腹泻一般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大类。
1.急性腹泻的分类
(1)感染性腹泻:
①细菌及肠毒素:痢疾杆菌、沙门菌属、嗜盐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粪链菌、蜡样芽孢杆菌、霍乱弧菌和副霍乱弧菌等;②病毒:腺病毒、Eeno病毒、轮状病毒、Coxsackle病毒、Norwalk样病毒等;③蠕虫:血吸虫等;④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梨形鞭毛虫等;⑤真菌:白念珠菌。
(2)急性中毒
①生物毒物:发芽马铃薯、毒蕈、白果、河豚、桐油等。
②化学毒物:农药、重金属、砷、有机磷、四氯化碳等。
(3)泻剂与药物:
①泻剂:硫酸镁、巴豆;②药物: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神经节阻滞剂、某些抗生素、抗酸剂、铁剂等;
(4)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急性局限性肠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憩室炎、急性阑尾炎、放射性肠炎、部分肠梗阻等;
(5)全身性疾病:
胃肠道出血、过敏性紫癜、尿毒症、变态反应性肠炎、甲状腺危象、急性全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肺炎、败血症、黑热病等。
2.慢性腹泻的分类
(1)肠道感染: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肠病、阿米巴肠病、肠结核、梨形鞭毛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肠道放线菌病、肠滴虫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其他肠道蠕虫病、肠道菌群失调症。
(2)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憩室炎、部分肠梗阻等。
(3)肠道肿瘤:小肠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结肠、直肠癌、结肠、直肠绒毛状腺瘤、多发性息肉等。
(4)吸收不良:①结合胆酸缺乏、严重肝病、长期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远端回肠切除术后、回肠旁路等肝胆系统及回肠疾病;②胰原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广泛切除术后;③细菌过度生长:盲袢综合征、小肠多发性狭窄、空肠憩室、胃结肠瘘、小肠结肠瘘、系统性硬皮病、口服新霉素等抗生素;④原发性黏膜细胞异常:脂蛋白缺乏症、双糖酶和单糖酶缺乏症;⑤小肠黏膜病变:乳糜泻、热带性肠炎性腹泻、嗜酸性胃肠炎、肠道淀粉样变、小肠缺血、肠原性脂肪代谢障碍、放射性肠炎;⑥小肠广泛切除、胃大部分切除后;⑦淋巴梗阻、肠道淋巴瘤、肠系膜淋巴结核或肿瘤转移、肠道淋巴扩张症;⑧内分泌紊乱及其他: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大细胞增多症。类癌、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凡-莫氏综合征等。
(5)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多发性动脉炎、糙皮病、恶性贫血。
(6)泻剂滥用和久服药物:如大黄、番泻叶、果导等;或服用洋地黄类、甲状腺素、铁剂、汞剂、考来烯胺等。
(7)功能性腹泻、结肠过敏等。
四、病史与鉴别
1.年龄
病毒性胃肠炎、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双糖酶缺乏症引起的腹泻多见于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易激综合征、结肠直肠癌多见于青壮年。胰腺瘤、慢性胰腺炎、憩室炎、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细菌性痢疾可见于各种年龄,但以儿童、青壮年居多;阿米巴痢疾则成年男性多见;功能性腹泻和滥用泻剂腹泻妇女较多见。
2.起病与病程
急性腹泻,有不洁饮食史,多为急性菌痢、急性食物中毒性感染和急性阿米巴肠病。急性发作转为慢性或时轻时重,多为慢性菌痢、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肠病等。慢性起病、腹泻与便秘交替者,多为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和结直肠癌。胃肠手术后腹泻常见于倾倒综合征、迷走神经切断后腹泻、盲袢综合征和肠间瘘。夜间腹泻,使人觉醒而泻多为器质性病变,夜安昼泻者,多为功能性腹泻。禁食后腹泻持续,多为分泌性腹泻;禁食后腹泻停止,常是渗出性腹泻。服饮牛乳、麦乳精等营养品可诱发腹泻者,多见于双糖缺乏。血吸虫病区的腹泻应考虑血吸虫肠病,山区腹泻应考虑肠道寄生虫。
3.粪便形态
急性腹泻粪便先为水样后为脓血便,一日多次至数十次,伴里急后重,多为急性菌痢。粪便为暗红色,果酱色或血水样,多为阿米巴肠病。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无里急后重,多为食物中毒性感染。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粪便呈紫红色血便,带有恶臭。脓血便常见于菌痢、阿米巴肠病、血吸虫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而克罗恩病、肠结核、肠道易激综合征、成人乳糜泻、结肠过敏等则少见脓血便。黏液便或便中黏液多常见于黏膜性结肠炎、结直肠绒毛膜腺瘤,若排出黏性乳白色牙膏样物,或带少量血液,则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征。大便量多,呈油腻泡沫样,味恶臭,提示为脂肪泻,见于乳糜泻、胰腺病变等。粪便中仅见黏液呈透明状,无脓血者常为结肠过敏症。小肠疾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多呈水样、泡沫状、量多,含有脂肪。结肠病变多带黏液、脓血。直肠病变伴里急后重,下坠感。肛门病变,多伴排便带鲜血、疼痛、脱出或肛周脓性分泌物。
4.伴随症状
(1)腹痛:
小肠疾病腹痛位于脐周,结肠疾病位于中下腹,直肠疾病位于小腹,肛门疾病位于肛管及肛门周围。急性腹痛应考虑阑尾炎、部分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腹痛、便后腹痛常可缓解或减轻,应考虑肠道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病等。
(2)发热:
急性腹泻伴高热,以菌痢、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性感染等常见。腹泻伴发热、贫血、体重减轻者,多属器质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肠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等。
(3)体重减轻和贫血:
常见于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结直肠肿瘤。
(4)皮肤结节红斑或坏死性脓皮病:
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有色素沉着,见于成人乳糜泻、Wipple病或Addison病。疱疹性皮炎、牛皮癣或指端皮炎可伴有相应特异的小肠病变。
(5)关节炎:
关节痛和关节炎,提示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6)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或瘘管:
提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肠癌。
(7)喘息、潮红综合征:
腹泻伴肺部有哮鸣音、面颈部潮红,是典型类癌综合征。
(8)排便时间改变:
肠道易激综合征常在清晨发生腹泻,也易在餐后腹泻。胃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总是在餐后腹泻。糖尿病腹泻主要在夜间。
5.食物和药物
诸如对牛乳,鱼虾、鸡蛋等食物,或对红霉素等药物有过敏反应等。
6.既往史及家族史
如在血吸虫病区生活过的人腹泻,则应考虑血吸虫肠病。成人乳糜泻、克罗恩病、先天性氯泻、糖吸收不良等症,均可见家族史。
7.中医辨证
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实证;泻下腹痛,泻后痛减属实证;病程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属虚证;外感泻泄伴有表症;食滞脾胃伴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肝气乘脾腹泻伴有腹痛则泄,泻后痛减;脾胃虚弱腹泻伴有神疲,乏力,完谷不化;肾阳虚衰腹泻多在黎明,伴有腰部酸胀,腹部冷痛。
五、检  查
1.腹部检查
腹痛和腹块常提示为结肠癌、胰腺、胃等恶性肿瘤。腹腔内结核、克罗恩病、阑尾炎、憩室炎、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血吸虫肠病等也常见腹痛和腹内包块。压痛位于左小腹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部的,常是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和结肠过敏等。腹壁见手术后瘢痕,应考虑腹泻是否与手术有关。
2.肛门直肠指诊
肛门直肠指诊相当重要。如触及直肠内有坚硬不移动肿物,脓血染指套,常是晚期直肠癌。有广泛的小结节,常是多发性息肉病。有瘘管时应考虑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3.全身检查
如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关节痛等提示克罗恩病。明显消瘦、体重减轻、贫血提示胃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吸收不良、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4.粪便检查
(1)肉眼观察:
包括粪便形态、颜色、性质。注意有无脓血、血液、黏液、食物残渣等。
(2)镜检:
包括常规粪便镜检和碘液染色检查原虫包囊、染色检查脂肪、伊红亚甲蓝染色观察白细胞形态等。粪便中白细胞较多,提示肠道黏膜被病原体侵犯,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等所致的肠炎。而不侵犯肠黏膜的肠道中毒性感染则粪便中无白细胞,如霍乱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道毒素所致的腹泻。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提示为过敏性肠炎。镜检对阿米巴原虫、滴虫、结肠小袋纤毛虫、梨形鞭毛虫、钩虫、血吸虫等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3)粪便致病菌培养:
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如细菌性腹泻粪便培养后可发现痢疾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炎症性腹泻则培养不出致病菌,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5.内镜检查
对慢性腹泻,一般应将乙状结肠镜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作纤维结肠镜检。内镜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经内镜还可以进行活检和某些治疗。
6.X线检查
包括腹部平片、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对比性观察,全消化道钡餐和钡剂灌肠造影摄片等。对显示消化道功能状态和发现器质性病变十分有益。
7.空肠活组织检查
采用空肠活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对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放射性肠炎、丙种球蛋白减少或缺乏症等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检查前需注意凝血酶原时间是否正常。异常者易引起出血。
8.吸收不良检查
常用的有粪便脂肪定量测定,主要测定72小时粪便的脂肪含量。方法有右旋木糖吸收试验、葡萄糖负荷试验、维生素B吸收试验、脂肪平衡试验等。用以观察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粪中脂肪排出量,对小肠,尤其是空肠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9.其他检查
包括B型超声波、CT扫描、血清内分泌浓度测定等,对大肠肿物的定位及胃泌素瘤、类癌、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颇有价值。甲状腺髓样癌、类癌、胃泌素瘤等,常有血清内促胃液素、低钙血症素、VIP浓度的增高。
六、鉴别诊断
急性腹泻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先考虑急性食物中毒性感染。
慢性腹泻见脓血便,应考虑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大肠癌、大肠息肉病、血吸虫病等;若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则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直肠癌的可能性大;若脓血便伴有剧烈腹痛则应考虑缺血性大肠炎,肠套叠等。脓血便伴有贫血则可能为右侧结肠恶性肿瘤、结肠息肉病、吸收不良等。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时,应考虑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乙状结肠过长、大肠癌、大肠憩室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