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章 恶心与呕吐

恶心(nausea)、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呕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一般恶心后随之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两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1.反射性呕吐
(1)咽部受到刺激:

如吸烟、剧咳、鼻咽部炎症或溢脓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及十二指肠壅滞症等。

(3)肠道疾病:

急性阑尾炎、各型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4)肝胆胰疾病: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急、慢性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5)腹膜及肠系膜疾病:

如急性腹膜炎。

(6)其他疾病:

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肾盂肾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青光眼、屈光不正等亦可出现恶心、呕吐。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①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②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③颅脑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④癫痫,特别是癫痫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甲状旁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糖、低钠血症及早孕均可引起呕吐。

(3)药物:

某些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毒:

乙醇、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鼠药等中毒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

胃神经官能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凡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症状者,需考虑前庭障碍性呕吐。常见疾病有迷路炎,是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梅尼埃病,为突发性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晕动病,一般在航空、乘船和乘车时发生。

二、发病机制

呕吐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其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vomiturition)与呕吐。恶心时胃张力和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可伴或不伴有十二指肠液反流;干呕时胃上部放松而胃窦部短暂收缩;呕吐时胃窦部持续收缩,贲门开放,腹肌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胃内容物急速而猛烈地向上反流,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呕吐与反食不同,后者是指无恶心呕吐动作而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溢出体外。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它有两个功能不同的机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即呕吐中枢(vomiting center),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接受来自消化道、大脑皮质、内耳前庭、冠状动脉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直接支配呕吐动作;二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位于延髓第四脑室的底面,接受各种外来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阿扑吗啡、洋地黄、依米丁等)及内生代谢产物(如感染、酮中毒、尿毒症等)的刺激,并由此引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诊断】
一、病史
1.药物或放射线接触史

易引起呕吐的常用药物有某些抗生素、洋地黄、茶碱、化疗药物、麻醉剂、乙醇等。镭照射线治疗和钴照射线治疗,常引起恶心呕吐。

2.其他

呕吐可为许多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脑供血不足、脑出血、脑瘤、脑膜炎、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呕吐的时间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见于早期妊娠,亦可见于尿毒症、慢性酒精中毒或功能性消化不良;鼻窦炎患者因起床后脓液经鼻后孔流出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餐后较久或数餐后呕吐,见于幽门梗阻,呕吐物可有隔夜宿食;餐后近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

3.呕吐的特点

进食后立刻呕吐,恶心很轻或缺如,吐后又可进食,长期反复发作而营养状态不受影响,多为神经官能性呕吐。喷射状呕吐多为颅内高压性疾病。

4.呕吐物的性质

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带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不含胆汁说明梗阻平面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多量胆汁提示在此平面以下;含有大量酸性液体者多有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无酸味者可能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色样呕吐物。

三、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应注意神志、营养状态、有无脱水、循环衰竭、贫血及发热等。

2.腹部体征

应注意胃型、胃蠕动波、振水声等幽门梗阻表现:肠鸣音亢进、肠型等急性肠梗阻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此外,还应注意有无腹部肿块、疝等。

3.其他

①眼部检查注意眼球震颤、眼压测定、眼底有无视盘水肿等。②有无病理反射及腹膜刺激征等。

四、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与炎症、内分泌代谢及水盐电解质代谢紊乱等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五、其他辅助检查

可做B超、胃镜、ERCP、超声内镜、CT、磁共振等特殊检查。

【治疗】

由于引起恶心、呕吐的疾病很多,恶心、呕吐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应盲目应用作用于呕吐中枢的强镇吐药物,否则会贻误病情。只有在明确了导致呕吐的病因之后,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基础上,才能行必要的对症治疗。

1.胃肠道疾病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至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在内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其中以食管狭窄、食管癌、贲门失驰缓、贲门癌、胃窦部嗜酸性肉芽肿、胃窦部巨大溃疡或癌肿、十二指肠溃疡或淤积症、多种原因导致的小肠与大肠梗阻或急性胃、小肠或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为最常见的病因。因消化道良性或恶性病变造成的狭窄或梗阻所致的呕吐,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只有经扩张、置入支架或手术治疗,解除狭窄或梗阻之后,呕吐症状才会消失。对于贲门失驰缓症患者,在未进行扩张或手术治疗之前,可选用钙离子通道拮抗药或硝酸甘油餐前半小时口服或餐前15~30分钟舌下含化治疗,早期可改善呕吐及梗阻症状;或者试用肉毒杆菌毒素行狭窄局部注射治疗。胃肠道急性炎症性病变引起的呕吐,应积极选用抗生素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补充维生素;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恶心与呕吐则可应用莫沙比利(mosapride,5mg口服,每日3次)、西沙比利(cisapride,5~10mg口服,每日2~4次)、多潘立酮(吗丁林,10~20mg口服,每日3次;或10mg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胃复安,5~10mg口服;或10~20mg肌内注射。每日剂量应≤0.5mg/kg,否则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等促胃肠动力剂;如果呕吐是由胃肠道痉挛所致,则可应用东莨菪碱(0.3mg口服或注射)等抗胆碱能药物。

2.肝脏、胆道及胰腺疾病

是导致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恶心、呕吐可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常与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及上腹部饱胀同时出现,随着护肝治疗及适当的休息之后,恶心与呕吐可逐渐消失。呕吐也是胆道梗阻或绞痛常伴随的症状,只有当胆道梗阻或炎症消除之后,呕吐才会停止;急性胰腺炎时常伴随有恶心与呕吐症状,只有随着采用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等措施之后,呕吐才会逐步缓解或终止。

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等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力增高而导致恶心、呕吐。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应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细胞水肿的药物治疗。脱水治疗后,不仅可改善呕吐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或恢复脑细胞功能的作用。

4.药物所致的呕吐

多种药物有引起恶心与呕吐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只要立即停止应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呕吐症状就会减轻直至消失,因此并不需要应用镇吐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对某些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采用联合化疗或放疗,或对某些恶性肿瘤采用抗癌药物行介入治疗。但无论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之后,均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恶心与呕吐。为了预防或减轻此不良反应,常可应用镇吐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昂丹司琼(ondansetron,奥丹西龙,商品名:枢复宁。常用8mg口服或静脉注射)、格拉司琼(granisetron,商品名:康泉。成人剂量每次40μg/kg,或标准剂量3mg,静脉滴注)等。必须指出,应用这些作用强的镇吐药物之后,也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及间隔时间。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

对此类原因所致的呕吐,心理治疗是关键。首先应消除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其次可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镇静药与胃肠促动力剂、重者可采用多塞平或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治疗。禁忌应用昂丹司琼(奥丹西龙)等强烈作用的镇吐药。

(卢中秋)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