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每天学点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言可畏,别让流言侵蚀内心

鲁迅曾经说过:“在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流言”的意思是广为流传但毫无根据或来源的说法。但这种毫无根据的流言往往却给人最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极为重视他人评价、注重名誉的人更是如此。

鲁迅一生,在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都受过流言的攻击。在家庭生活中,鲁迅本来和兄弟住在一起,但不久后弟弟周作人突然决绝地写信给他“不要再到后面院子来”。郁达夫曾在著作中说道:“周作人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谣言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令鲁迅百口莫辩,兄弟失和。在文学领域,曾有流言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整大本的剽窃”,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而写,直到10年后,鲁迅的这本书在日本出版,才击散了流言。在政治上,更有诸多人污蔑他“是政府和民族的罪人”,给反动派杀害他的借口。

虽然鲁迅反复申明自己不会因此生气或者懊恼,但流言的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他的母亲在鲁迅逝世后说道:“大先生所以死得这么早,都是因为太劳苦,又好生气。他骂人虽然骂得很厉害,但是都是人家去惹他的。他在未写骂人的文章以前,自己已气得死去活来,所以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可见流言对人的危害实在是致命的。

心理学中,人们常常不看流言的真伪,而只重视其产生及传播的条件及过程,这就是流言传播中的心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流言的强度:流言强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不明确性。

也就是说,流言对于人们的生活越重要,其信息越不明确,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揣测和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的绘声绘色的流言常常是有关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原因。流言的可畏不在于陌生人怎样看待自己,而在于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上司怎样看待自己。流言常常给人造成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不仅仅是有恶意的人带给自己的压力,也不排除亲人对自己的误解或担忧带给自己的压力和恐惧。

流言一向是职场中的“软刀子”,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击中。小杜因为工作勤奋、业绩突出,年纪轻轻就升任了部门经理。这难免让那些资深的下属感到不服,也让同事感到嫉妒。一次请客户吃饭,副总因为她是女孩子就帮她挡了两杯酒,这就被有心人演绎成了一段“绯闻”。

同事们开始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她,谣言纷传她是因为副总的原因才升职。她希望“谣言止于智者”,让它自然平息,但最终没有效果,结果流言反而传到了自己姐姐、母亲和总经理的耳朵里。亲人为她担忧,总经理开始怀疑副总偏袒她,无奈之下,她只好以“辞职”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经营多年的人际关系、付出许多心血的事业最终“逝去”,其中多少辛酸!

一生受尽无数流言攻击的鲁迅曾经在文章中指出:“谣言这东西,是造谣者本来所希望的事实,所以可以借此来看看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虽然流言可畏,但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只要明白流言的成因,不要轻易受它影响,别人就很难击倒你。鲁迅坚持自己应对流言的原则是:一是鄙视,不理不睬;二是适时反击,揭穿谣言。大多数人也希望“流言止于智者”。

心理应用:

1.指望“流言止于智者”则太过无望,不如平时谨小慎微,少让别人抓到把柄。

2.当流言四起的时候,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更加明确,有了正确的途径,人们对于流言就没有那么热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