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智能制造,是制造还是思维
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推出“工业4.0国家战略”,这被认为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也开启了各个国家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竞争的序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从自身的现状与优势出发,制定了应对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国家战略。美国在2012年3月提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在制造业的4个重点领域列出了9个创新中枢项目;日本在2015年6月公布了《2015年版制造业白皮书》,将3D打印、人工智能和智能ICT作为转型升级的轴心;韩国提出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行动方案》,在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ICT服务等8项核心智能制造技术中发力;法国提出了《工业新法国2.0》,将智慧物流、新能源开发、智慧城市、未来交通等9个重点领域作为改革的重心。中国也在2015年3月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指导纲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主线,力争在10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在过去三年中,关于工业4.0的定义和对世界各国战略的解读已有很多,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路径和方案,我们看到政府相继提出了机器换人、智慧工厂、大数据、互联网+和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然而,有不少人都表达过这样一种感受:我们越深入分析各个国家的政策,越是去尝试不同的转型路径,反而愈发地感觉迷茫和浮躁。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大家把智能制造当成了一个技术问题来看待,因此在分析其他国家行动的时候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方法和技术上,却忽略了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和逻辑。于是当德国有“工业4.0”,我们就有了“中国制造2025”;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我们也提出了“互联网+”;日本精益制造做得好,我们就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事实上,智能制造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体系或文化,更重要的是背后对智慧的理解、解决问题的逻辑和重新定义制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