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李颀

(690?—754),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进士,曾官新乡尉,后归隐,直至去世。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均有佳作,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全唐诗》存其诗三卷。有《李颀诗集》。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1]。

行人刁斗风沙暗[2],公主琵琶幽怨多[3]。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4]。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5]。

【注释】

[1]饮(yìn)马:给马喂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2]刁斗:古代军中白天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铜器。[3]“公主”句:指汉武帝时将江都王之女远嫁乌孙一事。[4]“闻道”两句:意谓已然出了玉门关就没有归去的道路,只能追随将领一同出生入死。[5]蒲桃:葡萄。

【译文】

白天登上山头观望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分到交河边饮马。行人在昏暗的风沙中听到刁斗的声音,隐约传来公主弹奏的琵琶声透出许多幽怨。军营所在为辽阔的原野,无城郭可依,整个大漠雨夹着雪纷纷寞寞。胡地的大雁夜夜哀鸣着不停地飞,胡儿的眼泪双双落下。听闻玉门关的通道还被阻断,应是豁出性命跟随着将军去奋战。年年征战,多少尸骨埋于荒郊野外,却只见到西域的葡萄传入汉家。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内容多为军情边思。这首诗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以人命换取塞外之物。

诗开首四句写塞外紧张凄苦的征戍生活:白天要登山观望有无烽火报警,黄昏到河边让马饮水;行人在风沙弥漫中只听得见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凄凉的氛围。

次四句是写塞外恶劣的环境和所闻悲声。军营所在为辽阔的荒野,无城郭可依;雨雪纷飞,与大漠相连。在此环境下,连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都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

末四句是写征战不能生还,以葡萄感慨做结。在边地恶劣的环境下,将士谁不想还乡呢?

可是“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军攻大宛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阻断玉门关,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班师还乡不能,只有去跟随将军拼命死战了。结果却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两句尤其深刻,揭露出君王连年征战牺牲无数战士来开边,换来的不过是葡萄入贡。

全篇一句接一句,步步紧逼,直到最后才画龙点睛,点出君王开边目的所在,显出巨大的讽喻力量。

送陈章甫——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1]。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2],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3],洛阳行子空叹息[4]。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释】

[1]大颡(sǎnɡ):宽大的额头。[2]我曹:我辈。[3]郑国游人:指陈章甫,陈章甫曾隐于嵩山,古为郑地。[4]洛阳行子:作者自指。

【译文】

四月的南风,将田野里的大麦吹得黄灿灿。枣花还未凋谢,梧桐叶已长得又密又长。早上辞别青山,到日暮黄昏依然看得见;骑着嘶鸣的骏马出门去,我是多么思念生长的故乡。陈侯心胸坦荡性格豪放,前额宽广仪表堂堂。满腹经纶博览古今,怎肯屈身沦落草莽。他从东门买来佳酿,与我们同饮共醉;心清飘扬,顿觉人事间万事万物如同鸿毛。他有时醉卧不知白天黑夜;有时将内心的清高寄托于碧空中的孤云。长河风急浪高,天昏地暗一片,往来的船只已停止摆渡。郑国的游子你还未返家,洛阳的行客我却望空叹息。你故乡亲朋好友众多,此次罢官回去,他们不知会怎样看待你?

【赏析】

江陵人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这首诗在结构上依时间、地点展开,然后对所送别之人赞颂,最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与一般送别诗并无二致,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将笔墨着重用在描绘人物上。

中段八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首先突出陈章甫的立身坦荡,然后从容貌上抓住其虬须、虎眉、宽大的额头这些特征,突出刻画其性格的豪放;而且他满腹文章,不肯低头事人,行事洒脱豁达,不在意得失。仿佛一个雄杰豪放、坦荡不羁的奇士跃然纸上,同时也从中透露了陈章甫罢官返乡的情由。

全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对陈章甫遭际的不平与同情隐含在字里行间,虽为送别却不作愁苦之语,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古意——李颀

男儿事长征[1],少小幽燕客[2]。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3]。

杀人莫敢前[4],须如猬毛磔[5]。

黄云陇底白云飞[6],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1]事长征:从军远行。[2]幽燕:幽州和燕地,指代边塞。[3]轻七尺:轻性命。[4]“杀人”句:意谓厮杀时勇猛无敌,无人敢上前。[5]猬:刺猬。磔(zhé):张立。[6]陇:山地。

【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像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赏析】

诗题为“古意”,点明是一首拟古诗。

首六句用赋的手法直接铺叙了“长征男儿”的豪侠勇猛。其中“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一句,抓住其人胡须短、多、硬这一特征,用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有力地刻画了边塞男儿威猛粗犷的形象。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是为了与诗情协调一致,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后六句勾勒了一个雄伟莽苍的背景,而粗犷的男儿见到这一片白云也难免兴起一丝思归之情。但如果接下来诗人着力描写男儿思乡念切,急于求归,又不符合铁铮铮的硬汉子身份了,于是用“未得报恩不能归”一笔拉转,说明他虽偶有思乡之情,却因还没报答国恩而不回去,显出斩钉截铁的决心。“辽东”两句远远宕开,看似与上文全无干涉,颇有些出人意外。但“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相呼应。此处似离实粘,可见作者谋篇布局之高明,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诗鼓荡着一股壮气,前六句为五言句式,一气贯注,后六句为七言句式,奔腾顿挫,血脉豁然贯通,激越高昂中而又低回婉转,情韵并茂。

琴歌——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1]。

月照城头乌半飞[2],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3],初弹《渌水》后《楚妃》[4]。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5],敢告云山从此始[6]。

【译文】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星辰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赏析】

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在唐代是淮南道的治所。从“广陵客”和“清淮奉使”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是李颀奉命出使淮南道时,在友人饯别酒宴上听琴后所作。

一、二句以饮酒引出弹琴。三、四句写未弹琴时的室外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霜侵万木,冷风吹衣。五、六句从室外转入室内,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高烧,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以一片静谧衬托弹奏者技艺之高超,暗示琴声的美妙。末两句写琴声使作者感触颇深,立志归隐。

诗题名为“琴歌”,诗作却并不直接描写琴歌本身的优美动听,而是极力渲染环境气氛,写听琴的人。是全从背景着笔,用的是传统的“烘云托月”手法,写诗人不仅在听琴时为音乐所陶醉,甚至忘了自己奉命出使的身份,动了归隐的念头,更能衬托出琴歌的超凡入神及强大的感染力。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1],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2]。

忽然更作《渔阳掺》[3],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4],上林繁花照眼新[5]。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1]觱(bì)篥(lì):即筚篥,竹制乐器。[2]万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3]《渔阳掺(càn)》:鼓曲名,声节悲壮。[4]《杨柳》:指古曲《杨柳枝》,乐曲欢快活泼。[5]上林:指皇家花苑。

【译文】

南山截来的竹子做成了筚篥,这种乐器本来出自西域龟兹。它传入中原后曲调更为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们奏吹。邻近的人听了乐曲叹息不止,离家游子生起乡思个个垂泪。世人只晓听声而不懂得欣赏,它恰如那狂飙旋风独来独往。像寒风吹摇枯桑老柏沙沙响,像九只雏凤绕着老母啾啾唤。像龙吟虎啸一齐迸发的吼声,像万籁百泉相杂咆哮的秋音。忽然声调急转变作了《渔阳掺》,有如黄云笼罩白日昏昏暗暗。声调多变仿佛听到了《杨柳》春,真像宫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除夕之夜高堂明烛排排生辉,美酒一杯哀乐一曲心胸欲碎。

【赏析】

这首写音乐的诗在标题中即点明从“听”入手,正面着墨。

首六句先叙乐器的来源:是南山截来的竹子所制成,并总说其音凄清感人。下文忽然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一般人只懂得泛泛听曲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使得这精妙的乐声只能孤自徘徊于大漠长风。

而诗人无疑是以“知音”自居,于是中间八句正面描写了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如寒风吹过枯桑老柏,如凤鸣,如龙吟虎啸,如万籁百泉响。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同时采用通感手法,以黄云蔽日、“繁花照眼”来比喻音乐的沉着和明快,更显其独到之处,让人不禁赞叹诗人不愧是善于赏音之人。

末两句点出诗人从音乐的陶醉中回到现实,正是除夕夜,尤感孤寂凄苦。这首诗转韵频繁,一共十八句,却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和诗句的内容意境相得益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1],御苑砧声向晚多[2]。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3]。

【注释】

[1]关城:指潼关。[2]御苑:皇家园林。砧(zhēn)声:捣衣声。[3]蹉跎:光阴虚度。

【译文】

清晨,我听到游子吟唱离歌,昨夜有薄霜,你将渡过黄河。怎能忍受愁苦时听到雁叫,更别说旅途中翻过冷寂云山。潼关城树木凋零,催促寒冬临进京城,宫苑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千万不要把长安当成行乐之所,白白让光阴虚过。

【赏析】

魏万赴长安应举,途经洛阳遇李颀,李颀作下此诗为他送别。

诗开篇用倒戟法落笔,先写今晨“唱离歌”,然后马上联想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送别。“初渡河”三字,将霜拟人化了,点染出深秋时节萧瑟凄冷的氛围。

中间四联为诗人设想魏万只身去京路上的情景,以景色衬托其远行的孤寂艰辛。

古诗文中常常以秋天南去、春天北归的大雁比喻旅人,它的叫声自然也令人觉得凄切。云山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但对于失意的人来说,只会感到前路茫茫的怅惘和黯然。作者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友人着想。“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可见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关怀友人,情真意切,让人唏嘘感叹。

五、六两句,诗人又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做了情意深挚的推想,其中暗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以及年华易老的慨叹。

结尾劝勉友人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十分亲切。

全诗善于炼句,《唐诗直解》中说:“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而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或用倒装手法,或往复顿挫,转接离即巧妙,真情实意贯注其中,是盛唐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