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代表了最高动员能力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详解】
这句简本作:“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简本是说,所谓的“道”,是指推行仁政使得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国君能与民众同生共死,民众也不会背叛国君。
传本是说,所谓的“道”,是指推行仁政,让民众与国君上下一心、意愿一致,这样才可以使民众与国君同赴生死,而不畏惧危险。
核心思想上,二者都是讲“上下同心”、“同心同德”,民众对战争的支持,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上下同心,代表了动员能力的最高境界。
因为打仗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或几个人的事,他是整个军队,或说是全国人民的事,需要把民众都动员起来,军队士气也要动员起来,百姓支持的热情也动员起来。
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发动民工886万人,担架36300副,大小车辆110万辆,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几乎全民参与,不能上战场就提供后勤支持。
一句“打土豪、分田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取决领导人的动员能力,从企业会议的组织能力,就能看出这个企业的动员能力。
大卫·奥格威讲过一个例子,政治家埃斯基涅斯演讲,讲完之后,听众说:“他讲的真好。”但另一个政治家德摩斯梯尼演讲完之后,大家说:“走,我们去进攻腓力(腓力二世是马其顿国王)!”
德摩斯梯尼拥有发动能力,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发动人们去做一件事。《亮剑》中的李云龙做战斗动员之后战士们热血沸腾,政委赵刚讲完后,大家使劲鼓掌,这都是动员能力的体现。
产品、广告语也要具有自然发动力,让人看了就想尝试购买,尽量把那些高大上的“门面话”隐藏起来。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的动员能力:一是讲民信;二是讲人和。
无论是民信还是人和,前提是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国策、政令、法令都着眼于富民、化民,离开这个前提,难以实现民信和人和。
民信是给人们一个理由,可以发动大家积极参与,发动民众的热情,所以这个理由一定要有发动力。
产品也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发动大家尝试购买。如果产品放到消费者面前没感觉,说明包装没有吸引力、购买理由没有发动力。
人和是老百姓真心拥护你的统治,当现有的成果面临威胁时,就会积极地“保家卫国”。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尽管是曹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是从“人和”角度,曹操必然胜出。曹操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凡移民到我的地盘里都分土地,但不强制征兵,自愿参加队伍。而袁绍虽然也有相似的土地政策,但他强制征兵,可以给土地,但每家每户必须安排人来参军。两相对比,曹操与袁绍在“人和”上完全不一样,胜负已定。
解放战争,之所以有那么强大的发动能力,跟“打土豪、分田地”有很大关系,解放区的老百姓都分了田地,如果再回到国统区,老百姓到手的成果就没了,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战场支援。
可见,“道”上的胜出,关键是做好对老百姓的政策和宣传工作,抓好军队的思想工作,让老百姓支持打仗,将士愿意跟着你去打仗。
林彪说,打仗要有两杆子,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两个都要硬。
营销队伍的战斗力同理,能否上下欲同,关键在于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老板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