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执着毁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专断,忽视孩子的权利

可以断言:任何人都有对成功的渴望。所以,父母(家长)期待孩子成功的心愿也同样是天经地义,无需质疑的。只是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成功?我们定义的成功,孩子会真心接受吗?

先来看一个孩子学习功课的场景:

假定你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满分100分的某次数学考试中,最终成绩是86分。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呢?如果单纯以100分为标准,似乎这样一个成绩很难被划归到成功的范畴。但是,如果加上以下背景条件呢?

(1)假如之前孩子的考试成绩一直都在85~90分徘徊呢?

(2)假如这次考试,孩子所在班级、年级的平均分在86分之上或者之下呢?

(3)假如孩子上一次考试成绩在86分之上或者之下呢?

(4)假如孩子说自己很满意这个成绩呢?

(5)假如孩子自己虽然也不太满意这个成绩,但是,孩子已经尽力了呢?

(6)假如孩子平时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只是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偏大呢?

(7)假如孩子其他科目的考试成绩比这个成绩更差或者更好呢?

(8)假如这次考试正好碰上孩子参加学校其他活动的集中训练呢?

(9)假如孩子这次考试正好处于身体不舒服的状态呢?

(10)假如……

通过上述一系列可能的假设,相信绝大部分家长并不会仅仅就86分这个结果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了。

所以,当家长试图让孩子朝着成功的道路上迈进的时候,真的有必要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家长是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确切的成功的定义?

(2)家长定义的成功是否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或者说孩子是否接受?

就笔者的观察而言,很多家长并未或者从未思考过上述两个问题。普遍的情况是,将社会上一些取得了某些成就(尤其在物质财富上)的人士当作成功的标准范本。于是,很多家长就自行建构了一条看起来正确无比的,让孩子迈向成功人生的成长路径:成绩好——上名校——好前途——挣大钱——成功人生。

可是,当家长在为孩子设计的这条道路沾沾自喜的时候,不知道是否问过自己以下问题:

(1)你能够对孩子所谓的“成功人生”做出具体而准确的描述吗?

(2)你的“成功人生”是否与孩子心中的“成功人生”一致?

(3)你有信心对孩子2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所谓“成功人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吗?

笔者并不否认,有些人士的确可以当作成功的范例之一。但是,恰恰是这种对成功单一维度(即物质财富)的定义,已经让成功这个词成了很多人的“梦魇”。因为当一个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上蒙眼狂奔时,且不说能否最终实现他成功的梦想,仅是内心的空虚和浮躁就有可能最终把他毁在半道上——作者不想在此列举那些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了。

所以,当家长试图让孩子拥有一个成功人生的时候,首先有必要对成功的定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梳理。包括:

(1)成功的评价向度。

即家长定义的成功,是否仅仅依赖外部的(包括身边亲朋好友、社区邻居,以及社会舆论)评价?还是会适度考虑内在的(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个体意志)的评价(即个体体验和感受)?

(2)成功的衡量标准。

即家长定义的成功,是否仅仅以孩子同学或者同龄人中的个别对象作为参考标准?还是能够把孩子过去的表现也作为一个参考呢?

(3)成功的多维因子。

即家长定义的成功,是否仅仅指向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单一维度?还是会同时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否得到满足、身心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悦、品性是否端良等其他因素?

(4)成功的价值表现窗口。

即家长定义的成功,是否仅仅停留在有优秀的、可以值得炫耀的学业成绩上?还是会关注孩子与身边伙伴的互动关系,以及是否能够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呢?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让彼此关于成功人生的定义在方向上达成一致,在具体的评价尺度、衡量标准等因素中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

然后,在前面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家长要以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孩子当下的各种表现。

正所谓:

天天念叨要成功,无奈成功太笼统;

常为孩子立标杆,无视成功大不同;

无论尺度与参照,细细梳理要慎重;

更与孩子常交流,方向一致才相融;

学业成绩虽重要,身心健康一生用;

毕竟世界多缤纷,各自花儿各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