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代都城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古代迁都的用意

古代频繁迁都,究竟有何用意?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两种情况的存在。根据文献记载,古代的每代天皇几乎都住在不同名称的宫殿中,而且还会将自己所住的宫殿昭告天下。尤其在《日本书纪》中,关于迁都的文字经常出现。虽然从字面上看来,古代迁都极其频繁,但是从实际地理位置来看,迁都也未必那么频繁。像宫殿名称不同,但所在地点却属于同一都城的情况非常常见。严格来说,前代天皇的旧宫与后代天皇的新宫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一般离得都不远,所以称其位于同一都城一点都不为过。没有人会认为平安京的大内里与京内诸所的里内里属于两个不同的都城译者注:平安京的内里曾遭遇一场大火,之后天皇迁到了皇宫外的临时性住所里内里,其实内里和里内里都是位于平安京内,只不过前者是位于宫内,后者是位于宫外而已。。同样的道理,大和平原上历代天皇所居住的宫殿虽然名称各异,但概括来说,宫殿所在的地区也就四五个而已,而且离得也都很近,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迁都。唯独景行天皇、成务天皇将都城迁到了近江编辑注:其领域大约为现在之滋贺县,境内有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仁德天皇将都城迁到了难波编辑注:一般指大阪。,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历代天皇的宫殿名称几乎都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古时候天皇去世后并没有谥号,但同时又必须避天皇的讳,不能直呼其名,于是就用宫殿的名称来代指天皇。不过,对于前后两代天皇居住于同一处宫殿,难以用宫殿名来区分的时候,就必须用前与后来区分了。例如,舒明天皇居住在飞鸟冈本宫,之后的齐明天皇也是住在这一宫殿,为了区分两位天皇,齐明天皇就被称为“后飞鸟冈本宫御宇天皇”。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位天皇有好几座宫殿,或是一位天皇在位期间数次迁都,那也仅会选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宫殿来代指天皇,其他的宫殿通常会被世人所遗忘。天武天皇编辑注: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3月20日至686年10月1日在位)。曾下诏:“凡都城宫室非一处,必造两参。”这应该是古时天皇建造宫殿的惯例,在天武天皇之前应该亦是如此。据《日本书纪》载,继体天皇曾住在大和的磐余玉穗宫,后来又迁都到河内的樟叶宫、山城的弟国宫和筒城宫等。然而,在《古事记》中,继体天皇仅被称为“磐余玉穗宫御宇天皇”。如果根据《古事记》的记载,我们只能了解到继体天皇的磐余玉穗宫这一处宫殿;而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我们却能够了解到他其实还有别的宫殿。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书纪》在历史上散佚了的话,那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到的也就仅有磐余玉穗宫这一处宫殿了。另外,尽管显宗天皇与仁贤天皇在播磨也有别宫,但能够流传后世的名号,显宗天皇仅有近飞鸟入钓宫,仁贤天皇仅有石上广高宫。与以上所述不同,景行天皇晚年迁都志贺高穴穗宫,之后的成务天皇也住在这一宫殿,好在景行天皇用的名号是缠向日代宫,没有使用志贺高穴穗宫这一名号,不然成务天皇就只能用别的名号了。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每位天皇仅有一处宫名流传后世,但有很多天皇其实是有两处以上的宫殿,或是在位期间有两次以上的迁都。

如果以上所述都是史实的话,那么《日本书纪》中很多关于迁都的记载其实并不应该算作迁都,而且一些真正的迁都也可能并没有被记录到史料中。舍弃旧宫殿、营造新宫殿,这只能算作迁宫,并不能算作迁都。

在古代,天皇所居住的宫殿虽为至尊之建筑,但其结构却是非常简单的。古语有云“底石根宫柱太敷立,高天原千木高知”。据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宫殿采用的是直接将柱子埋到土中的“掘立柱式”,屋顶为“千木高知状”,即铺设屋顶的每条檩木都高高地凸出到屋外,然后再在屋顶上铺设茅草,是一类非常素朴简单的建筑物。中国古代有“土阶三等,茅茨不翦”译者注:出自《尹文子·佚文》。的说法,日本古时的建筑物和这也差不多。建造比较容易,但却很难长久保存。

时至今日,伊势神宫依然保留着古代的建筑样式和每二十年迁宫一次编辑注:即“式年迁宫”。的定例。其实二十年迁宫一次的定例并不仅限于伊势神宫,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鹿岛、香取和住吉等地的建筑物也都沿用这一风俗。受当时建筑水平的限制,二十年基本是一栋建筑的最长使用年限,所以每隔二十年就必须重建一次。当今的伊势神宫虽然沿用的还是古代的形式,但建筑手法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而且结构也更为牢固,但即便如此,每到迁宫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柱脚腐朽、屋顶朽烂等问题,所以说像伊势神宫这样的建筑物要想保存二十年以上是很难的。在过去,每当迁宫时,旧的宫殿就会被舍弃掉,然后另择他址营造新的宫殿,并且在新宫建好后还会将神灵也迎过去。

伊势神宫(《日本建筑小史》伊东忠太,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当前,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越来越紧张,宅基地变成了紧缺资源,所以今天在改建住宅的时候,往往会先将旧宅毁掉,然后再在旧址上建造新的住宅。过去则不是这样,土地到处都是,可以自由选择宅基地,完全没必要像今天这样先将住宅毁掉之后再在原址上重建。此外,古时的建筑结构非常简单,建造容易,而且建筑材料也很容易入手,所以完全没必要花大力气对旧屋进行修缮。在古代,即便是普通百姓的住宅,住到一定年限后也会另择他址建一栋新的,而旧的住宅就放在那里,由它自然朽坏掉就可以了。当今的伊势神宫的迁宫仍是如此。

古时迁都的情况应该和这也差不多,当旧的宫殿快要损毁的时候,天皇就会命人选择合适的地方营造新的宫殿,如果新宫与旧宫隔着一段距离,那就算是迁都了。当时的政府组织非常简单,所以官僚很容易就可以随着天皇一起搬过去。不过,宫名改了之后,在后世看来,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情,其实并没有多么复杂。

此外,如果新宫离旧宫比较近,而且又是同一代天皇的话,那基本不会更换宫殿名称。不过如果是新的天皇住进去的话,为了有所区别,往往会给一个新的宫殿命名。对于后一种情况,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迁都了,其实仅是换了个宫名而已。

《古事记》比较注重反映古代的真实情况,所以其中绝不会滥用“迁都”这一词语,通常会用“某帝于某宫昭告天下”这样的句子来表示天皇的迁宫之举。《日本书纪》则大量使用中国风的词语,“迁都”一词在书中屡次出现,其实这并没有反映出古代的真实情况。

有的天皇在位时间比较长,其间可能会有两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迁宫。由于宫名同时具有称呼天皇的功能,所以即便是迁宫了,同一代天皇也通常不会改变宫名,新的宫殿依然会沿用旧称。不过,即便是改变了宫殿的名称,后世那些以讲述传说、典故为职业的人也仅会选择其中的一处宫殿来代指此位天皇。

最初,伊势神宫并不是一定要二十年才迁宫一次,有可能是十五年,也有可能是三十年,等旧的损毁严重到不能再用的时候就会去建个新的,总之比较随意,平均下来大约是二十年迁宫一次吧。都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当旧的宫殿破损得不能再用的时候就会另择他址建个新的,然后再迁宫。仁德天皇编辑注:日本第16代天皇(313年1月3日至399年1月16日在位)。比较节俭,宫殿破得都漏雨了,依然不同意建个新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圣帝”。不过也有人批评说,如果宫殿有小的破损的时候就及时修缮,就不会在后来破得那么严重,劳烦民众之事反而会更少一些。这其实是不了解当时实情的一种批评。

新天皇即位后,即便是老天皇所居住的旧宫没有损毁,也依然会建一处新的宫殿,这也就造成了所谓的迁都。前文已述,成务天皇和景行天皇都曾住在志贺高穴穗宫,其实并没有理由要求成务天皇在老天皇驾崩后还必须住在老天皇原有的宫殿内。

总之,古代的大多数迁都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仅是简单地改建宫殿而已。新天皇登基后,为了区别于老天皇,自然会改变宫殿的名称。其实除了更改宫殿名称这一情况外,真实迁都或迁宫的情况也肯定屡屡发生。

从上文可以看出,古代的迁都未必是出于改建的必要,同时也不是随时都能够进行的。有很多迁都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且能称得上气派的迁都其实并不多。神武天皇将都城从高千穗宫迁到了大和平原,之后又多次将都城迁到了大和平原以外的地区,其实每次迁都都应该有其特别的理由。

传说景行天皇在位期间,用武力征服了西边的熊袭和东边的虾夷,并且降服了内地各处的荒神译者注:在日本,荒神是指加害于人的极恶之神。,一时间皇威大振,尤其是东北地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为了控制自己治下的广阔土地,景行天皇将都城迁到了与东山和北陆诸国交通都便利的近江湖畔的穴穗译者注:今为滋贺县下坂本村的穴太,位于唐崎附近,是古时的要津。。这其实是根据当时的时势作出的迁都决定。

成务天皇即位后,为了守住先帝通过武力扩张形成的大帝国,选择继续居住在高穴穗宫。成务天皇驾崩后,仲哀天皇即位,他选择便于亲征熊袭之地,建了一座临时的都城。

仲哀天皇驾崩后,神功皇后执政,由于当时日本已经征服了朝鲜半岛,与西方的交往渐趋增多,此时已不适宜继续将都城设在东部,于是就将都城迁回了大和。神功皇后的儿子应神天皇即位后,继续将都城设在大和。后来在仁德天皇执政时,又将都城从大和迁往难波高津宫。当时与朝鲜半岛的交往已经非常频繁,所以选择将都城建在了难波这一海路要津。不过,最早将都城迁往难波的也有可能不是仁德天皇。有一种说法,是早在仁德天皇的父亲应神天皇在位时就已经在难波修建了大隅宫,而且应神天皇还是在大隅宫驾崩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大和都是古代日本的中心,即便有时都城会迁往他处,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和。履中天皇即位后,将都城迁回大和,和神功皇后一样,居住在大和磐余雅桵宫。反正天皇即位后,又将都城迁往河内的丹比。丹比处于难波和大和的中间位置,可能是考虑到交通问题,所以反正天皇才决定建都于此。

继体天皇在母亲的出生地越前长大,后来在北河内郡的樟叶宫即位。即位之后,先后将都城迁到了缀喜郡的筒城宫和乙训郡的弟国宫。两次迁宫的原因至今不明,不过从樟叶宫、筒城宫和弟国宫的地理位置来看,它们离当时的中央地区大和越来越近,所以继体天皇不断迁宫可能是为了渐次向中央靠近。最终,继体天皇将都城迁到了大和磐余,自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城就没有再迁出大和地区。

推古天皇编辑注:日本第33代天皇(592至628年在位),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在位期间,日本与中国建立联系,中华文明开始源源不断输入日本。政府架构及都城规划等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推古天皇最初是住在丰浦宫,后来迁往小垦田宫,两座宫殿都位于飞鸟。舒明天皇和皇极天皇即位后,仍继续将都城设在飞鸟。可以说,当时的飞鸟俨然成为一处固定的都城。孝德天皇大化改新之际,曾一度将都城迁到了难波,但为了不负众望,齐明天皇即位后又将都城迁回了飞鸟。天智天皇曾追随景行天皇的足迹,将都城迁往近江的大津,但受到舆论的反对,到天武天皇时又将都城迁回了飞鸟。持统天皇和文武天皇所住的宫殿亦是位于飞鸟地区。元明天皇在位时,将都城从飞鸟迁往奈良,建了一座非常宏伟的平城京,并期望千秋万代都能够以此为都城。此后历七代七十余年,虽然期间也偶有迁都之事发生,但绝大多数时间都还是以平城京为都城。无论是飞鸟,还是奈良,都是属于大和地区。桓武天皇即位后,将都城从平城京迁往山城,自此以后大和地区就再也没有成为都城的所在地。

以上所述的迁都,从文字上来看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从政治上来看也都有其特别的理由。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对每次迁都的缘由进行介绍。

最后,引《万叶集》中高市连古人的一首诗歌作为本章之结尾。

《感伤近江旧都作歌》译者注:引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苑译林——万叶集》,杨烈翻译。

难道此身是,旧朝宦仕人。

故都今日见,何故竟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