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案例评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工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有力见证者。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时代记忆和精神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许多城市都步入转型发展期,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城市定位,众多凝聚着工业时代烙印的老旧厂房被腾退出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工业遗存,成为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

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重要的经济重镇。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一度在机械、纺织、化工、电子、钢铁、汽车等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若干个工业基地。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断深入,老旧厂房腾退升级加快,如何为老旧厂房注入新的动能,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命题。在这一过程中,文创产业以其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等特点,与老旧厂房厚重的文化底蕴、特色的建筑风格、低密度的办公环境等形成了内在的良性互动,成为城市拓展文化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较于全国其他省市,在20世纪90年代,以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由老旧厂房率先探索转型的文创园区,为北京老旧厂房的改造利用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成为现代北京的时尚名片和文化名片。目前,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大批老旧厂房成为文化投资的热土,涌现出尚8、郎园Vintage、嘉诚、铜牛电影产业园、朝阳规划艺术馆、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等一批转型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策源地。

当然,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与改造升级也并非一路坦途,自20世纪末至今,这些老旧厂房经历了由受冷落到受追捧,由粗糙改造到精致化运营,由瓦片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化升级的过程。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各区已腾退老旧厂房242个,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北京市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方面形成了较为显著的规模优势,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总体来看,各文创园区之间、各区县之间还存在着层次不一、盲目跟风、同质化发展等诸多问题,与当前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层级的要求还不完全相符,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

为进一步加强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区研究,总结提炼发展经验,更好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17年10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课题组,从全市老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中选取了31个典型园区实地走访调研,编撰成《北京市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案例评析》一书,旨在全面、真实地展示典型园区的转型历程,深入剖析改造成功的原因,分享园区管理运营心得,思考进一步改进举措,力求对园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析。通过分享老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成果和经验,希冀有更多老旧厂房加入改造文创空间的队伍之中,共同打造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创园区和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老旧厂房既是展现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金山银山”和“文化富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旧厂房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衷心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更多的文化管理者、文化建设者、文化经营者开拓思路、创新理念,能够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得到北京市各区及相关文创园区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