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类,词性的变换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叫作名词。例如: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时大风雪,旌旗裂。(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2.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蒲松龄《狼》)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谍报敌骑至。(徐珂《冯婉贞》)
在现代汉语里,动词下面还有三个附类:(1)判断词,即“是”字;(2)能愿动词,即“能够”“会”“可以”“应该”“肯”“敢”等;(3)趋向动词,即“走来”的“来”,“放下”的“下”,“跳下去”的“下去”等。判断词和趋向动词在古代汉语里都是少见的(参看下文第三节),能愿动词则是常见的。例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
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郑人买履》)
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
3.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叫作形容词。例如:
寒暑易节。(《列子·愚公移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叫作数词。例如: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叫作量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徐珂《冯婉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量词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度量衡的单位和其他规定的单位,如“亩”“卷”等,另一种是天然单位,如“匹”“张”等。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天然单位时,数词很少与名词直接组合,一般总有量词作为中介;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天然单位时,数词经常与名词直接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为中介。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并不说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
量词又可以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名量词是“个”“只”“张”“把”等。动量词是“次”“趟”“回”“下”等。在古代汉语里,不但名量词是罕用的,动量词也是罕用的。夏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说“过三次”。又如:
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徐光启《甘薯疏序》)
6.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作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余幼好此奇服兮。(《楚辞·涉江》)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谁可使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7.副词 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例如:
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同上)
尉果笞广。(同上)
皆指目陈胜。(同上)
吴广素爱人。(同上)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史记·孙膑》)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8.介词 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欧阳修《卖油翁》)
9.连词 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作连词。例如: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史记·孙膑》)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同上)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居庙尝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10.助词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在现代汉语里,助词可以分为三类:(1)结构助词,如“的”;(2)时态助词,如“着”“了”“过”;(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古代汉语文言文里,时态助词非常罕见(上古汉语没有时态助词),常见的只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同上)
诸将请所之。(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以上是结构助词。)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柳宗元《黔之驴》)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上是语气助词。)
11.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叫作叹词。例如: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以上十一类词可以合成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作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作虚词。一般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为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为虚词。但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他”可以指张三,也可以指李四),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从前的语法学家把代词归入虚词一类。下节讲虚词时,我们也是把代词归入虚词的。
词入句子以后,性质可以改变,如名词变动词、形容词变动词,等等。这叫作词性的变换。现在拣古代汉语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三种词性变换提出来讲一讲。
(A)名词变动词 事物和行为发生某种关系,古人以事物的名称表示某种行为,于是名词变成了动词。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林嗣环《口技》)
虎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乃钻火烛之。(《史记·孙膑》)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同上)
大喜,笼归。(蒲松龄《促织》)
(B)形容词变动词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某物变成某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某种状况,叫作“意动”。
“使动”的例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徐珂《冯婉贞》)
(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出图书,空囊橐。(马中锡《中山狼传》)
(空囊囊,使囊橐空。)
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意动”的例子:
贼易之。(柳宗元《童区寄传》)
(“易”,以为容易对付。)
刺史颜证奇之。(同上)
(“奇”,以为奇特。)
愬然之。(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C)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拿现代汉语说,“起来”“下去”等是不及物动词,“拿”“打”等是及物动词。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也是一种“使动”。例如: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是使尉发脾气。)
臣舍人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止臣”是叫我不要这样做。)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已”是使止,“去”是使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同上)
(“生”是使活下去。)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生死”是使死者复生。)
出图书,空囊橐。(同上)
(“出”是使出,拿出来。)
下首至尾。(同上)
(“下”是放下。)
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毙”是使毙,即杀死。)
(D)名词用如副词(用作状语)副词是用作状语的,如果名词用作状语,也就用如副词。例如:
肉食者谋之。(《左传·曹刿论战》)
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得佳者笼养之。(蒲松龄《促织》)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同上)
道中手自抄录。(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以上所讲的词性的变换,是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值得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