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热点问题就是农村发展问题,与城市发展一样,农村的发展最终也要落实到物质发展空间之上。乡村空间结构是构成乡村的各种要素在空间范围上的分布及组合机制,是乡村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空间投影,是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空间依托,其作用的主要物质表现形式为空间密度、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城镇化的进程,乡村的经济产业、地理资源、人口组织及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阶段乡村空间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理也随之变化,称之为新型乡村空间结构。
本书是天津城建大学史津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乡村空间结构理论研究》(项目编号:51178288)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乡村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脉络,建立新型乡村空间结构变迁下的乡村规划、社区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社会学、管理学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是天津城建大学课题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完成历时3年,其间完成了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发表了十余篇阶段性研究学术论文。
本书从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多学科本质入手,依托乡村空间整体系统,划分出三个子系统进行重点研究:乡村空间结构与建筑规划设计、村庄整治的研究,乡村空间结构变迁后农民居住社区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研究,乡村空间结构变迁带来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的协调发展研究,进而将三个子系统又重新构建成一个新的系统: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居住空间与产业的发展空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新型乡村空间结构。
本书的详细研究内容安排为: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第1章),系统借鉴、评述乡村空间变迁、乡镇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章)基础上,搜集整理我国乡村空间变迁的历史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中东西部乡村空间发展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天津乡村空间数据详细分析(第3章)。运用建筑学、规划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多个村镇的规划设计调研,对村镇居民的住居模式、工业园区的规划模式、村庄整治规划实证研究,提出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改进方案(第4章)。对多个试点新型城镇化街镇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整理大量一手调研资料,重点探讨“村改社区”的组织建设与居民感受,剖析存在的问题,完善新型乡村空间结构变迁背景下的组织建设方案(第5章)。构建多维度的实证综合评价“村改社区”文化建设方案,进而构建新型乡村空间结构变迁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转型方案(第6章)。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实证分析天津“三化”发展水平、协调度以及发展协调度,针对发展协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乡镇园区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完善建设方案(第7章)。最后对本书的研究结论、不足与未来可拓展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规划(第8章)。
通过撰写本书,笔者希望提出新型乡村空间结构的多维度表征形式。研究过程中尝试了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系统提出乡村空间重构下的规划、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所形成的一些学术观点与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建设。
本书由史津、焦爱英著,在此真诚地感谢天津城建大学研究团队的李文忠、赵燕华、王潇、宫同伟等多位老师,也感谢殷利、王静、惠雯、郭昕霞、郭航、卢瑞等研究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书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也真诚地希望得到业界人士的批评指正。
著者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