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什么是礼仪

知识要点

1.明确礼仪、礼貌、礼节与仪式内涵的区别。

2.熟悉礼仪的实质与特征。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即:“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应秉承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各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礼仪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道德文明的外在表现,有着丰富的内涵。那么什么是礼仪?

1.1.1 礼仪的含义

1.礼仪的由来

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因此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进行的,它是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小帖士 中国古代的“五礼”

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

吉礼:有关祭祀的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等。

宗庙,古人又称祖庙、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祭祀天地,在古代十分隆重,这种祭祀的仪式又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其实是两次祭祀活动的合称,不过经常一起进行。

凶礼:有关丧葬哀悼的典礼,带有生者对死者的顾恋悲哀之情。凶礼大致可分为复、殓、殡、葬、服丧五个阶段。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典礼,包括校阅、用兵、田猎等活动时的礼仪。

宾礼: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节。 

嘉礼:古代礼仪制度中,内容最为庞杂的一种礼仪,涉及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

我国的古籍中有许多是论述礼仪的,其中《周礼》《仪礼》《礼记》等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礼”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大都以“礼”为核心。人们从出生、成人、结婚到死亡,都要举行一些特殊的仪式作为纪念;在节日庆典、出访、邀请、会客、宴会、告别等每一项活动中,也都有特殊的礼节要求。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但是,它们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信任、依赖和友善,却是一致的。即凡是把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

英语中“礼仪”一词“etiquette”是由法语演变而来的,法语原意是指法庭上的“通行证”,即用来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上面写有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事项,作为入庭后的行为准则。后来,各种其他场合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由繁而简,形成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成为共同遵守的礼仪。可见,礼仪是一种社会成员相互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被周围人员所接受,并得到尊重与好感的“通行证”。

可见,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用以美化自身、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礼貌、礼节、仪表与仪式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与行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的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

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则和形式,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礼的秩序形式,是一种重大的礼节,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活动。

总之,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都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互相联系的,遵循礼仪就必须在思想上对交往对方有尊重之意,有乐贤之容;谈吐举止上懂得礼仪规矩,外表上注重仪容、仪态、风度和服饰;在一些正式的礼仪场合,还须遵循一定的典礼程序。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仪虽然对人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它却是一封永远的介绍信。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敬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小帖士 最有礼貌的生物

海洋中的沙丁鱼最有礼貌,也最守纪律,当它们游到狭窄地带时,便自觉排成整齐的队伍,并遵守规矩。年长者在水的下层,年幼者在上层。要是鱼群中发现有日本鳗鱼时,年长的沙丁鱼还能客气地把下层让给“客人”,自己则在上层列队前进。

1.1.2 礼仪的实质与特征

1.礼仪的实质

礼仪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治礼,敬为大。”孔子在谈到礼的实质和作用时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内敬外恭、平等有礼,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和友谊。孟子也说:“尊敬之心,礼也。”如前所述,“礼”无非就是“示敬”。孟子还说:“不敬则礼不行。敬者,诚也。”礼物、礼貌、礼节,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

总之,礼仪是通过某些规范化的行为表示人际之间的真诚、尊重、敬爱、友好、体谅,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2.礼仪的特征

(1)规范性。礼仪,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待人接物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尊敬他人的惯用形式,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要想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一个和谐而轻松的交际环境,就需要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2)限定性。礼仪,顾名思义,主要用于交际场合,适用于普遍情况之下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限定范围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

(3)可操作性。礼仪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且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与纯粹的概念探讨、逻辑演绎等抽象理论不同,它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例如,人们见面时,面带微笑,如图1-1所示,点头致意,口道问候,即传递了相互尊重、友好的情感,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图1-1 微笑

(4)传承性。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的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

(5)差异性。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约定俗成的规范,这是各民族礼仪文化的一个共性。但是对于礼仪的具体运用,则会因现实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同一礼仪形式常常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使其意义出现差异。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为同一礼仪形式,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会有细微差别。

(6)时代性。与其他事物一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又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必定会引起众多社交活动出现许多新特点、新问题。礼仪是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它必然会随着人际关系和其他各种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礼仪也随之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因此,不要把礼仪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在社会生活中不要墨守成规,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

巩固练习

1.礼仪是什么?

2.举例说明礼仪、礼貌、仪表、仪式。

实训任务

演绎你所知道的礼仪故事

任务描述

学习小组通过对礼仪故事的演绎,让学生了解礼的起源、实质和特征,在“学礼”中传承文化,在“习礼”中提升境界。

任务计划与实施

任务计划:(1)搜索与礼仪相关的故事。

(2)总结故事中所体现的礼仪。

任务实施:(1)以小组为单位,生动讲述或角色扮演礼仪故事。

(2)总结礼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